徐燕來
(湖北工程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大學語文課程對于學生的知識結構、審美品位和人文素養的培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大學學科發展史上,“大學語文”這一學科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民國時期的“大一國文”。從“大一國文”到“大學語文”,關于“大學語文”的教學,一直存在著教書育人兩大目標:一是注重大學語文教學的基礎性。“大學語文是一門形式訓練學科,它沒有自己的內容,它以其他所有學科的內容為內容,憑借這些內容進行‘聽說讀寫’的語言文字訓練”,“同時為其他所有學科的學習提供語言文字工具” 。[1]二是強調“大學語文”是“大語文”,肩負“育人”職責。“從發生學看,大學語文從誕生之日起所要做的就是改造人的品味、修養……”[2],當下,對大學語文育人職責的重視,更是體現為對“課程思政”的倡導。在2016年12 月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課程思政”的重要性。“課程思政”是將思政課程內容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各非思政課程中去,提升學生的精神追求和價值理念。對于大學語文課程的功能,徐中玉先生在其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第11版的“修訂前言”中這樣寫道:“經過長期的實踐和不斷探索,目前語文教育界已基本達成共識: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不能離開人文性而存在;同樣,離開工具性,人文性將無所依附。”[3]
總的來看,大學語文課程要實現的教學目標必須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如何做到這一點?近些年來,高校“大學語文”教學逐漸打破了線下教學的單一模式,對學生采取了“雙線混同”——線上線下混同教學的模式。
“國家教委高教司有這樣的定位:‘大學語文課,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漢語言文學專業除外)、理、工、農、醫、財經、政法、外語、藝術、教育等各類專業開設的一門文化素質教育課程。課程設置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漢語言文學方面的閱讀、欣賞、理解和表達能力。’”[3]大學語文是大學通識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現實情況卻是:由于歷史的原因,大學語文課程一直存在著諸多困境,集中體現為學生不太愿意花時間學,教師沒有充足的時間教。學生不太重視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大學語文學科一直缺乏明確定位,從1904年正式頒布的“癸卯學制”,到2013 年中國人民大學將“大學漢語”改為選修課。這期間,大學語文課程先后經歷了必修課-直接被取消-選修課的歷程。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還是因為大學語文課程的專業性并不突出,使得很多教師和學生都忽視大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性。二是就考核形式而言,大學語文沒有像大學英語四六級那樣的標準化測試,量化結果也不能有效運用到專業評價中,所以學校不重視,學生也不愿花精力學。同時,也正是因為學科定位的不明確,使得教師們都覺得大學語文不好教,“雖然近年來一再強調大學語文教育中的人文性,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推行的還是工具性的教育理念,延續的還是高中階段應試化的教學方式,甚至在很多高校,大學語文被戲稱為‘高四’語文”[4]。出現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一是就基礎知識教學而言,大學語文的內容多是中學語文知識的加深,只是知識傳授的側重點不一樣,內容深度拓展有限。二是就“育人”而言,大學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即家國情懷、道德情操、審美能力等,這些無法通過考試就能培養和解決,要靠教師的言傳身教,需要師生有充足的課堂交流時間。
仔細分析學生不愿學,教師不好教的原因,最大的癥結還是時間不夠充足。不得不說,“語文”不可能是一門無趣的課,相反,恰恰是因為“語文”本身很有趣,所以從基礎知識掌握、閱讀寫作能力訓練,到審美品質提高,再到人文情懷陶冶,這本身就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即從工具性到人文性的過程是一氣呵成的。因此,眼前這種學生不喜歡,教師不好教的困境,其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恐怕還是時間不夠充足。
就目前情況來看,各大高校關于大學語文的課時安排并不是十分充足,一般是32個學時,即一周兩節課的時間。那么,如何在16周的時間里,讓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掌握相關的語文基礎知識,體會語言文字的美,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熏陶,完成工具性與人文性雙重教學目的,研究者們嘗試過多種教學方法。比如,改變課程教學內容單一的現狀;改變填鴨式、機械化的教導方法;改變試卷內容過于刻板化的傳統;加強教學團隊的專業性;明確課程定位;積極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拓展閱讀;加強大學語文教材建設……有學者還提出了將大學語文教學與社會實踐相互結合的方法,希望通過縮小課堂和生活之間的距離來達到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團隊精神以及愛國情懷的目的。例如,利用假期時間,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然后在課堂上進行總結整理。
綜上所述,研究者們的意見和想法,都是針對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困境而開出的良藥,但落實到教學實踐過程中,效果似乎不是很明顯。原因何在?研究者們似乎都沒能有效解決一個關鍵問題——教學時間問題。教學時間不充足是大學語文教學的瓶頸,而打破這一瓶頸,則有賴于信息技術的進步。可以說,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打開了研究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視界。研究者們意識到網絡技術在教育上的重要作用,紛紛認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是改變大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路徑,并隨即提出了許多教學改革的設想。比如,多媒體教學的使用,網上交流平臺的搭建,網課學習模式,以及使用網絡技術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等等。研究者們相信,現代教學技術提供了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這足以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力度,淡化教師的教學環節,強化學生的參與環節,真正實現“學生中心”的大學語文教學。
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大學語文的教學已不能僅僅聚焦于教學內容問題,還涉及到教學模式的變革,即如何將互聯網(特別是5G移動通信技術)的優勢運用于大學語文教學中,并探索出新的教學模式。 近年來,尤其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開啟了全國范圍內的線上教學實踐,為改變學校教學模式的單一局面做出了十分有益的嘗試。疫情結束后,高校大學語文教學逐漸打破了線下教學單一的模式,對在校學生采取了雙線混同——線上線下混同教學的模式。雙線混同的模式有許多種,有線下教學為主,線上作為課前預習的補充;有線上教學為主,線下課堂教學作為復習的補充;有線上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有線上線下交互進行的教學模式等等。本文所探討的“雙線混同”模式主要是線上線下交互進行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這種模式不僅較好地緩解了大學語文教學時間不足的問題,還能實現大學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教學目的。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進入了新一代的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時代。所謂“互聯網+”,簡單地說就是“互聯網+各行各業”。強大的互聯網技術為各行各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就教育而言,“互聯網+教育”意味著便捷高效的交互技術、多渠道的服務途徑、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互聯網技術正在一天天地培養人們的新習慣,“2020年9月29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最新發布的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人數已達到9.40億。在對網民群體進行職業統計時,調查者發現,學生群體是網民中的主體力量,占比高達23.7%,是排第一位的”[5]。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作為一種迅捷高效的信息傳播手段,不僅被廣大的學生群體所喜愛和應用,還悄然引起一場學習的“革命”:學習工具不再局限于書本和筆,還有手機、電腦;學習方式不再是讀書、寫字,還有讀屏、打字、粘貼、復制;知識來源更是渠道豐富,不僅僅是課本、圖書館、課堂,還有“無所不能”的互聯網(包括微博、微信朋友圈、微信公眾號、新聞資訊等)。依靠互聯網技術為在線教育、個性化學習提供的強大技術支撐,“互聯網+教育”為人們見縫插針地學習提供了有效的技術供給和交互平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正在形成——碎片化學習。
“碎片化”(Fragmentation)一詞早期出現在“后現代主義”“解構主義”等文獻當中,本意是指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就學生學習而言,“碎片化”學習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學習時間“碎片化”。學生們已逐漸適應利用零散時間學習,比如,利用課余、等車、交流、玩樂等間隙時間,斷斷續續地完成一項學習任務。二是學習內容“碎片化”。“互聯網+”時代,各種“熱搜”和“分享”使得知識的獲取更便捷,學生的視域也更開闊。可以說,在“互聯網+”時代,“碎片化”學習已日益成為一種學習趨勢,這為大學語文教學走出困境提供了新的契機。
第一,“碎片化”學習減少了學生學習的時間壓力,促進了學習的積極性。在“互聯網+”時代,“碎片化”學習已日益成為一種學習趨勢,而且勢不可擋。如果引領得當,“碎片化”學習也是一種不錯的學習模式。利用大學生群體喜愛上網的特點, 教師可以引入線上教學模式,主動將學習時間“碎片化”,將學習任務化整為零,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自覺地將零碎時間利用起來,既減少了學習時間壓力,又提高了學習效率;另一方面,讓學生以互聯網為工具,調動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行課前預習,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又兼顧了學生學習的個性化特征。
第二,“碎片化”學習分擔了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和能力訓練的時間壓力,為課堂教學節省了時間。大學語文肩負著“育人”的職責,“育人”的關鍵在于對學生進行積極健康的情感培養。這需要教師的言傳身教,需要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點撥。而作為介質的“大學語文”,有大量的文本需要學生閱讀、理解和品味。當線上教學提前解決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后,就為線下的“育人”和“課程思政”贏得了時間和空間,使得原本局促的課堂變得更加從容。教師也能夠更深入地進行思想闡釋,更多層地圍繞審美表達,讓學生沉浸在文學所營造的文化氣場和美學意境中,經受人文精神熏陶,開啟情感的閥門,感受、思考、領悟,從而達到“大學語文”潛移默化的育人目的。
可以說,在“互聯網+”時代,“碎片化”學習已日益成為一種趨勢。這為大學語文教學走出時間不夠充足的教學困境提供了新的契機,促進了雙線混同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大學語文教學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教學目的,既要傳授語文基礎知識,培養閱讀寫作能力,又要培養審美情趣和人文情懷,而最終目的是“授人以漁”。在傳統教學中,將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起來的教學方式呈現為系統化特征。所謂系統化,就是說教師通過課堂講授,將大學語文領域內的知識、概念、方法等清晰地傳授給學生,為學生建構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讓學生形成一個知識網絡,提升學生學習的能力、審美的能力和人文修養,達到“授人以漁”的教學目的。在“互聯網+”時代,碎片化學習在有效利用教學時間,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使教學和學習呈現為一種動態的、零碎的過程,這便對傳統教學的系統性產生了程度不同的沖擊。那么,如何將碎片化學習與系統化學習結合起來,使大學語文教學既不偏離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也不減弱“授人以漁”的教學目的呢?
目前,“雙線混同”的教學模式是一種有益的嘗試。“雙線混同”的教學模式有許多種,其中線上線下交互進行的教學模式比較有特色:線上課程設定為學生自主學習,內容是教師錄好的視頻課程和線上作業,主要側重于基礎知識訓練;線下設定為傳統課堂模式,作為線上教學的延續與深入,主要承擔“育人”職責。
1.化整為零,線上教學的工具性。何二元先生在《大學語文課程論》中反復強調,大學語文是一門“形式訓練”學科,它通過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語言文字訓練,為其他所有學科的學習提供語言文字工具。也就是說,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漢語閱讀、理解、欣賞、評判能力及表達能力,這仍然是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總體來看,這一部分的內容屬于知識傳授的范疇,是對學生進行語文基礎知識的強化、補充以及能力的訓練。
基于“互聯網+”時代的學習特征,“化整為零”的線上教學非常適合對于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所謂化整為零,是指將學習任務“化整為零”,讓學生們利用碎片化時間完成學習任務。一是在學習內容上,將大學語文課程分為“漢字文化”、“詩歌”、“詞與散曲”、“散文”、“小說”、“戲劇”、“漢語藝術”等不同專題,用錄播或慕課的方式,通過網絡平臺,讓學生隨時隨地學習。二是作業設置,在各個專題中設置作業和知識測試題,既是督促學生完成線上課程,也是讓學生對基礎知識進行鞏固。三是在教學互動方面,在線上課程中設置答疑板塊,安排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與互動,及時答疑解惑,這既是對學生線上學習狀態進行監督,也是解答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問,同時也是對學生學習進度的掌握,以便對他們的學習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引導,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可見,以互聯網為學習媒介,其魅力在于,將學習時間的“碎片化”與基礎知識的掌握結合起來,滿足了學生們采用新的學習方式獲取知識的愿望。基礎性的語文知識是完全可以通過線上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而完成的,其原因主要有:其一,大學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語文知識與能力,可以獨立完成對于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教師只需做好引導和監督工作。因此,在互聯網的支持下,教師可以通過QQ群、學習通等APP靈活安排線上答疑與輔導,既節省了時間,又將個性化教學落到實處。其二,在“互聯網+”時代,學生普遍具有主動適應教學新常態,自由安排學習時間的欲望。因為線上教學具有非線性特征,課程內容可以反復回看,所以方便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自由安排學習時間。
線上的教學時間是非線性的,線上的學習時間也是碎片化的,這不僅可以完成大學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還可以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從而為線下課堂減少了壓力,為培養學生人文情感和實踐“課程思政”贏得時間。
2.情感培養,線下教學的人文性。如前所述,大學語文的“育人”是圍繞培養學生人文情感和實踐“課程思政”而展開的,這就需要對學生進行情感培養。情感的培養是有溫度的,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而且是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道德情操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等。如何做到?不得不說,傳統的面對面“課堂”是重要舞臺。
特定的情感傳遞需要介質,即基礎知識的預習掌握。有共同的交流知識背景,才能達到共情與升華的效果和目的。因此,“互聯網+”時代,以“課堂”為主的線下教學,在內容上,不能是對線上課程的簡單重復,而是線上教學的延伸和深化。在形式上,更是要突破傳統的模式,變教師講、學生聽為以學生為中心的講聽結合。
一是變“一言堂”為“群言堂”——引導學生對積極向上精神的向往之情。線下課程,教師根據線上課程的進度,對知識進行再梳理、整合和拓展。即,采取“群言堂”的教學方式,教師圍繞相關主題,進行課堂討論,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生一起感受正能量。比如,學習課文《垓下之圍》時,可以首先要求學生通過網絡媒介,進行課前的自主學習。然后在課堂上一起討論分析“項羽”這一人物形象。以史為鏡知興替,以人為鏡明得失,培養學生對積極向上人格精神的向往之情,逐漸引導學生明理知恥、崇德向善,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二是變“滿堂灌”為“主題討論”——培養學生對中國語言文字的喜愛之情。有學者指出,大學語文是一門品味修養課,是“一門幸福課”[1]30,它和現實生活緊密相關,是有趣的。要讓學生喜歡上大學語文課程,就要將課程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培養人文情懷。尤其是對于理論性較強,較為抽象的課程,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要求他們在課堂上進行“主題發言”。比如,“漢字文化”和“語言藝術”內容,可以嘗試著先讓學生收集網絡熱門詞匯,表演家鄉方言等,然后在課堂上和同學們一起分享詞的獨特魅力:網絡流行詞匯的俏皮、相聲小品的歡樂、詩詞對聯的工整……語言文字不是僵死的,而是有生命的、有活力的、有魅力的、有溫度的。然后,通過故事引導學生將語言文字知識與現實語文魅力相結合,既有趣,又易懂,讓學生真心喜歡上意蘊豐富的中國語言文字,喜歡上燦爛輝煌的中國文明,從而達到培養人文情懷的教學目的。
三是變“知識梳理”為“篇目精講”——熏陶和強化學生的審美共情能力。對大學語文教學而言,“課程思政”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大學語文課程中去,無形地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舉止,提高學生的精神追求和價值理念。如何達到?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在審美教育中完成。因為線下課堂的優勢是面對面教學,所以可以很好地與學生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對課文的審美內涵進行拓展、精講與引導。一方面,可以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課外閱讀,實現知識的遷移,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另一方面,還可以促使學生自覺學習,尋找興趣,獨立思考。當學生帶著他們的興趣回到課堂上的時候,教師便可因勢利導,對“語文”進行拓展、延伸、提升,并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力。以“詩歌”專題為例,比如,學生如果喜歡《山園小梅》,那么就以《山園小梅》為中心,鼓勵學生多讀詩、背詩,搜集整理關于“梅花”的詩歌,在課堂上進行分享、鑒賞、評析,分析“梅花”的隱喻以及象征意義。甚至可以帶一些梅花到課堂展示,近距離培養學生的鑒賞力,通過形與意的結合,不失時機地將高尚的人格追求與當代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聯系起來,提升他們的精神追求和價值理念。
大學語文是素質教育,也是德育的一個重要環節。“雙線混同”模式將互聯網的優勢運用于教學活動中,緩解大學語文教學時間緊張的困境,順應學習活動的“碎片化”時代特征,將基礎知識教學、學生情感培養和“課程思政”的踐行,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深度融合起來,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可以說,“雙線混同”教學將是大學語文教學發展的新常態。
“雙線混同”成為大學語文教學的新常態,而這個常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不斷完善發展的過程。
一是線上學習資源需要“微型化”。要不斷完善線上教學,就是要力圖使基礎教學真正地實現微型化。為適應當代大學生“碎片化”學習習慣,線上教學要提供大量的“微型”學習資源。所謂“微型”學習資源指的是“簡短而又精細”的學習資源。有研究者指出,當前,“大學生移動學習資源僅能夠達到短、頻、快,但短和快與‘微型’并不相等,微型學習資源指的是簡短而又精細”[6]。目前,為適應碎片化學習模式,線上學習內容一般會被分割為7-15分鐘不等的小塊。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學習內容在時間上進行了分割,但在主題上的分割并不精細,即單位時間的內容并不精煉,主題并不突出。要想在碎片化的時代完成系統性教育,就需要對線上教學內容進行整體規劃,將學習時間的碎片化和學習內容的系統性統一起來。
二是線下課堂教學創建知識系統。線下課堂,教師教什么?當然不是對線上基礎知識的重復教學。而是對線上碎片化知識進行加工、重組和建構。碎片化學習有一個弊端,那就是無論線上學習資源如何系統完整安排,知識間的關聯性都會減弱,學習的系統性都有待加強。這需要學生自己,更需要教師在線下課堂上進行補充和整合。也就是說,線下課堂,教師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對線上碎片化的知識進行整合重構以創建知識間的關聯,幫助學生完成知識體系的建構,達到“授人以漁”的教學目的。
三是雙線融合教書育人。大學語文教學是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不同專業的學生擁有不同的基礎,也擁有不同的需求。如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開展教學,也是大學語文教學需要面對的實際問題。有研究者以黑龍江大學為例,提出了一種“分層教學模式”(1)目前黑龍江大學的大學語文課程設大學語文A、大學語文B、大學語文C、大學語文D 等四種不同課型:課型A面向文科類學生,課型 B面向理工類學生,課型C面向外語類學生,課型D面向藝術類學生。,所謂分層教學是指“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科差異,有區別地制定出教學目標、教學要求,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施以不同的教學內容,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教學的深度、廣度、進度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7]。分層教學是一個極好的教學模式,可以達到“差別教學”的目的。而在“雙線教學”模式下,或可以采取更靈活的形式達到目的。就目前線上的教學而言,不論是MOOC還是SPOC課,平時成績都會設置諸如“視頻得分”“測試得分”“作業得分”“討論得分”“簽到得分”等許多項。其中“測試得分”“作業得分”“討論得分”均屬于雙向互動環節,尤其是“討論”環節,其發展趨勢,不僅是師生之間的討論,也是學生之間的討論。線上的互動情況為教師開展線下的“差別教學”提供了重要依據,根據學生的特征組織教學,教學效果會更好。按徐中玉先生的觀點:工具性不能離開人文性而存在;同樣,離開工具性,人文性將無所依附。教書與育人是相互依存的,教學效果好了,育人效果也會好起來。
“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為教學改革提供了堅強的技術支撐,“碎片化”學習成為了社會進步的必然發展趨勢。就大學語文教學而言,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教學的單一模式,緩解了教學時間不充足的壓力,促進了教學模式的創新、探索與發展。其中,“雙線混同”教學適應了學生碎片化學習習慣,線上教學將系統的知識體系分割為一個個小的知識點,加快了學生學習的速度,也增強了學習的興趣;線下教學則將碎片化的知識整合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并在整合中貫穿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教育;線上線下交互教學,力圖將大學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統一起來。可以預見,這種教學模式將成為大學語文教學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