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柳仙
【摘要】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組織的一種重要形式,是促使教學目標達成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出色的提問方法與技巧能引導學生去探索,獲得知識與智慧,養成善于思考的習慣,從而提高課堂效益。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更重視訓練學生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課堂上有效提問對提高教學效率起著重要的作用。為了防止課堂上提問過于泛濫,就必須要對課堂提問實行有效的控制。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控制
一、提問的定向控制
課堂提問定向控制就是對提問的目標方向的控制,使提問目標清晰,指向明確。離開了目標,背離了方向,課堂提問將會變得毫無意義。課堂提問的目標方向是一個“四點成一線”的系統。四點即“朗讀指導”“思維訓練”“能力培養”“智力開發”四個著眼點。一線是指四個著眼點相互聯系、互相促進、緊密結合,自成軌跡,形成一線。我們都知道,不同問題類型,有不同提問的方式方法。在“朗讀指導”“思維訓練”“能力培養”“智力開發”的效能上是有很大差異的。因此,提問的定向控制上,關鍵就是要使課堂提問達到優化的組合。
(一)問題類型的優化組合
設計問題時既要單維型,又要有多維型;既要考慮感性型,又要考慮理性型;既要有復述型、整理型、說明型,又要兼顧分析型、發揮型、補正型,做到各種問題類型合理搭配,科學組合。明確目標的定位,備課時教師要準確把握教學目標,緊扣語文要素,設計有梯度不同類型的進階問題,由易到難,激發學生的思維與語言能力的提升。
(二)提問方法的優化組合
課堂提問要提倡沒有順問、直問,有逆問、曲問,以及反問、補問、追問的提問方法,力求做到各種提問方法的綜合運用。如在教學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一只窩囊的大老虎》一文中,要求學生在閱讀后,對于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自己的問題。如:豁虎跳是什么?教師可以適時追問,誰知道豁虎跳是怎樣的?能演一演嗎?這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可以聯系生活來理解。再如,“我”為什么這么想上臺露面?為什么不會豁虎跳就不能上臺演大老虎?像這樣的問題,教師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在閱讀中感悟,提示學生把自己的理解和啟發批注在旁邊,有效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及時記錄學習收獲。
(三)提問方式的優化組合
不同提問方式其功能各異,作用也有別。如,“導入式”用以導入課堂,激發興趣,誘發思維;“總提式”用于引導弄清經脈,搜捕要點,訓練輻射性思維與多向性思維;“連鎖式”用以引導并分析各知識點的相互聯系,培養思維的連貫性與邏輯性;“遞進式”用以引導對內容理解的層層深入,步步登高,培養思維的延伸性和深刻性;“反思式”用以引導從已知出發去尋求新知,加深對已知的理解,加深對新知的尋求,訓練思維的敏捷性、批判性與創造性;“歸結式”用以對知識進行歸類、總結,使之系列化、系統化,培養思維的清晰性與系統性。因此,實施課堂的有效提問,就必須要考慮各種提問方式的優化組合,決不能顧此失彼。力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表達的快感。
二、提問的定度控制
定度控制包括速度與難易度兩方面的控制。
(一)學生答問水平提高的速度控制
這是提問法實施的進度問題。課堂提問雖然依據教學的目標有一定的教學程序,這本身就包括了對速度的要求,但它不等于實際的提問實施進度。在實施提問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根據學生對提問的適應情況以及答問水平的高低情況來決定提問實施的速度,可能有時會出現加速狀態,有時會出現減速狀態。一般地說,提問法的實施都應有一個培養與訓練學生表達能力的過程。這一訓練過程可由四個步驟形成:1.激之以情,促學生敢答;教師提問時,要有請求感,激勵性,如,“你可以的,試試吧?要不咱們試試?”2.引之以趣,使學生樂答。如,課堂上在教學修改錯別字時,教師出示一間理發店的招牌“藝手遮天”,問:“此招牌中有錯別字嗎?”學生頓時特感興趣。3.授之以法,教學生會答。4.求之以格,要學生善答。這四個步驟漸進發展,不斷提高,既是培養學生答問品質,提高學生答問能力的程序安排,同時,也是對學生答問水平提高速度實行控制的有效途徑。如果學生的答問水平還處于不敢答、不樂答或不會答、不善答的較低層次,就宜作出減速的控制,但這種減速控制的目的是為了加速。如果學生的答問水平達到了會答、善答的較高層次,就宜作出加速的控制。
(二)難易度的控制
學生的學習基礎有優劣之分,智力水平有高低之別。因此,提問要適應不同程度學生的胃口。設計問題時,教師既要有適應優生回答的問題,又要有適應中下生回答的問題,使提問真正成為全班學生共同的學習形成之一。所以,難易控制的關鍵是要抓住“中間”,顧及“兩頭”,以難易適中的問題為主,配之以一些難度較大以及難度較小的問題,盡量使問題對準學生智力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跳一跳,思一思”能把果子摘下來。一般情況下,課堂上先提問中下等水平的學生,等答個八九不離十,再請優等生留著答問卡殼時解除“危機”補充。適度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形成主動探究的動力,教師要把握提問的梯度,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三、提問的定量控制
定量控制包括兩方面的內容:1.一篇課文或一個教學內容應設計的問題量;2.一堂課提問的問題量。只有將這兩方面結合起來進行控制,才能真正地定量控制。課堂教學的推進并非提問次數越多越好。問題過密,容易使學生忙于應付教師的問題,精神過于緊張,不能有效地進行思考,使教師成了教學的主體,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依賴性。提問太少,師生之間能以溝通,教師難以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因此,一堂課最佳提問個數由講授的教學內容來決定,提的問題設置關鍵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綜上所述,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的一種重要手段,運用得當能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習慣,增強學生探索與創新能力。只有教師在教學中從學生的學情和教學實際出發,精心預設問題,用簡約而有效的教學方法,扎扎實實地在課堂教學中落實語文素養,才能提高學生閱讀的綜合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