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媛 王雙月 張永強
摘要: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是目前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關鍵舉措。通過實證調查高校思政改革學生獲得感與滿意度的研究,結果表明課堂互動對學生滿意度、獲得感產生正向影響,其中學生獲得感的中介效應顯著。由此,提出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相關建議,以期建立以學生滿意為中心的課程體系,進一步推進高校課程高質量體系的建設及人才的培養(yǎng)。
關鍵詞:高校課程思政 互動 獲得感 滿意度
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提出“促進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逐漸走入社會各界視野。隨后教育部正式將“課程思政”納入相關文件,由地方實踐轉變?yōu)槿珖逃渴鹩媱潯?020年6月教育部為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將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作為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指出所有高校、教師、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1 ]。并且《綱要》明確將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納入“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標準,進一步肯定了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目前研究學者對于課程思政建設的研究集中在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原則、現狀困境及優(yōu)化路徑三個方面,有學者指出課程思政作為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其根本價值在于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 ],對于課程思政建設的原則提出三個原則:求真性原則、一體化原則及協同性原則[ 3 ]。高校課程進行改革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建設過程中存在著原則理念不明確、專業(yè)結合不緊密、教育資源不豐富以及教師政治素養(yǎng)欠缺等問題[ 4 ],并從頂層設計構建長效機制、增強教師隊伍建設及加大投入資源力度等方面提出改進課程思政優(yōu)化路 徑[ 5 ]。研究主要從如何打造高校課程思政展開,對于課程思政具體效果等方面的研究還較少。本文以高校課程思政為出發(fā)點,結合實證分析對于課程改革效果進行研究,探究課堂互動對于學生滿意度影響機理,驗證學生獲得感的中介效應,揭示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如何增強學生滿意度的影響機制,為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科學合理的開展提供有效的建議。
一、研究設計
1.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擇普通高校本科大學1-3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涵蓋文、理、經、管、醫(yī)、工等6大學科門類,覆蓋開展“課程思政”改革試點的院校3所,其中2所省屬重點大學,1所中央部委所屬重點大學。累計發(fā)放問卷1000份,回收問卷969份,回收率為96.9%。在性別方面,男性學生占比44.27%,女性學生占比55.73%,由于課程思政建設多集中于大學2-3年級部分專業(yè)課程,所以被試學生大二、三年級占比85%。
2.研究工具
在現有研究基礎上,利用美國社區(qū)學院學習參與度調查中心(CCSSE)與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fā)展調查2014(CCSS 2014)設置的關于學生參與度對學業(yè)成就影響機制的問卷,篩選符合本文研究內容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背景下相關課堂互動、學生獲得感及滿意度、獲得感方面內容,合并總結形成測量問卷。結構測量變量包括課堂互動、學生獲得感、學生滿意度以及學生投入四個變量,課堂互動包括師生互動(和任課教師討論課堂作業(yè)、職業(yè)規(guī)劃、人生觀等)、生生互動(和同學合作完成作業(yè)、討論課堂內容觀點等),問卷總體題目Cronbach α系數為0.959,組合信度為0.958,AVE值為0.851。本研究的問卷信度效度良好。
3.研究方法
本研究對數據進行假設檢驗,使用SPSS23.0軟件進行描述性統計、假設檢驗,使用Hayes等人編制的MATRIX宏進行推斷性統計分析[ 6 ]。具體步驟是:首先進行共同方法偏差分析;其次進行變量之間的描述性統計分析和Person相關分析;然后使用PROCESS插件,檢驗變量的中介作用。
二、數據結果分析
1.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本研究調查數據由高校學生統一填寫,根據相關研究學者周浩、龍立榮等人建議,對可能存在的共同方法偏差進行程序控制。采用單一因子檢驗法對共同方法偏差進行檢驗,結果顯示:模型擬合指數(χ2/df=39.289,GFI=0.424,AGFI=0.280,PGFI=0.340,RMSEA=0.199)不理想,故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2.檢驗結果分析
通過利用SPSS23.0軟件分析結果表明:課堂互動對學生獲得感(β=0.758)及學生滿意度(β=0.724)起著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用。采用Hayes(2012)編制SPSS宏中Model4模型,在控制被試學生性別、年級情況下對學生獲得感在課堂互動與滿意度之間中介效應進行檢驗。分析結果表示,課堂互動對學生滿意度的影響作用顯著(β=0.61,t=32.89,p<0.01),且當放入中介變量后,課堂互動對學生滿意度直接影響作用依然顯著(β=0.06,t=3.37,p<0.01)。課堂互動對學生獲得感正向影響作用顯著(β=0.64,t=36.62,p<0.01),學生獲得感對滿意度正向影響作用也顯著(β=0.88,t=43.86,p<0.01)。此外,課堂互動對學生滿意度影響的直接效應及學生獲得感的中介效應的Bootstrap95%置信區(qū)間的上、下限均不包含0,表明課堂互動不僅能夠直接影響學生滿意度,而且能夠通過學生獲得感的中介作用影響滿意度,即學生獲得感在二者關系中起到中介作用。
三、研究結論
基于人際互動理論的視角下,本研究以學生獲得感為中介變量,對課堂互動在學生學習投入條件下對學生獲得感的影響更顯著的問題做出了解釋。研究結果對改善課堂教學質量、各類課程建設協同育人具有一定的理論及現實意義。研究表明增加師生、生生的互動頻率與互動深度對提升學生滿意度有積極的正向影響作用,課堂互動通過學生獲得感對學生滿意度產生影響。課程思政建設下高校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更加能夠滿足其自身的生活及學習的需要,對于明晰未來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在研究分析過程中發(fā)現,學生獲得感的中介效應達到90.86%,說明課堂互動通過學生獲得感影響學生滿意度的機制效應占總效應的90.86%,即學生獲得感的中介作用 顯著。
四、研究啟示
高等學校人才培養(yǎng)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yǎng)體系,必須將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其中,抓好課程思政建設是解決好專業(yè)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通過本文研究分析提出改進課程思政建設滿意程度的相關建議:
1.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增進課堂互動行為
高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必須要有針對性地修訂人才培養(yǎng)方案,深入梳理通識課程、專業(yè)課程以及實踐類課程教學內容,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將其與教學內容相融合。打造一批思想政治覺悟高的教師團隊,通過課堂互動的形式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并潛移默化地影響其思想政治水平;構建師生互動交流平臺,線上與線下結合及時解答學生困難,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2.改變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學習投入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各地各高校都要高度重視,從頂層設計到設施服務,全面規(guī)劃思政建設體系。學生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無論是教學內容的設計,還是教學考核的方式都應該體現學生的需求理念。而學生對于學習的投入程度會促進課堂獲得感的提升,所以加強學生參與課堂活動、促進學生學習投入程度成為提升學生滿意度的關鍵作用。改變傳統的教師主講、學生被動聽的情況,利用翻轉課堂、SPOC以及慕課平臺,提供學生“說”的機會,在這過程中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效果,而且對于學生獲得感的提升有著重要 作用。
3.增強學生獲得感,實現學生全面發(fā)展
大學生作為國家發(fā)展的基礎,人才的質量是高校追求的目標之一。隨著經濟社會的逐漸發(fā)展,只關注學生成績的時代已經被淘汰,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逐漸成為課程考核的重點以及社會需要的方面。學生獲得感不僅在于學習效果的提升,而且在于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思想上、行為上、能力上發(fā)生質的轉變,持續(xù)在內心的一種獲得。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對專業(yè)課程、通識課程進行思政元素的建設,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得到能力上的提升,對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以及高級思維的培養(yǎng)進行重點建設,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本文系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國家新文科項目:高等農業(yè)院校新文科建設發(fā)展理念及模式創(chuàng)新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GJB1320016)
(責任編輯:姜秀靚)
參考文獻:
[1]高寧,王喜忠.全面把握《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理論性、整體性和系統性[J].中國大學教學,2020(09).
[2]陳磊,沈揚,黃波.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方向、現實困境及其實踐超越[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4).
[3]張正光,張曉花,王淑梅.“課程思政”的理念辨誤、原則要求與實踐探究[J].大學教育科學,2020(06).
[4]閆長斌,郭院成.推進專業(yè)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認識、策略與著力點[J].中國大學教學,2020(10).
[5]劉鶴,石瑛,金祥雷.課程思政建設的理性內涵與實施路徑[J].中國大學教學,2019(03).
[6]吳薇,姚蕊.本科生在線課堂師生互動的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J].大學教育科學,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