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榮 方宇亮
【摘要】文章基于2011—2020年年度報告,對我國A股電力公司研發投入進行了全面系統分析,結果表明:近10年A股電力公司研發投入總體趨勢向好,但總量不足,近3年研發投入近七成,研發投入資本化近三成;進一步分析發現,近10年國有控股公司研發投入積極性不如非國有控股公司,且國有控股公司更青睞于資本化;近3年研發費用中開發費和人員人工費用占比高,研發投入“個性化披露”現象頻出;反映出我國A股電力公司對研發投入的歸集普遍缺乏自信心。因此,需要各方加以重視,尋求妥善的化解之道,以切實提高研發投入歸集的自信心。
【關鍵詞】研發投入;資本化;費用化;研發費用;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5.5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布,中國將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雙碳”目標的提出對我國經濟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這就必然要加快推進電力產業的脫碳和結構轉型,加速能源清潔化和高效化發展,大力推進節能降碳,推進電力、鋼鐵等重點行業節能改造(白永秀等,2021)[1]。這類節能創新、技術創新投入就是研發(R&D)投入,而要想實現電力的整體脫碳,除了依靠技術創新,增加研發投入,還需要了解當前乃至過去我國A股電力公司研發投入的整體面貌。
一、文獻綜述與政策演變
總體上看,我國研發費用財稅政策大致可以分為二個階段,政策演變如表1所示。
第一階段(2006—2017年)。2006年《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規定了企業內部研究開發項目的支出,應當區分研究階段支出與開發階段支出,研究階段的支出應當于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開發階段的支出在滿足資本化條件的情況下,才能確認為無形資產。2007年為加強企業研發費用管理,促進企業自主創新,財政部出臺《關于企業加強研發費用財務管理的若干意見》(財企[2007]194號),要求企業應當明確研發費用的開支范圍和標準,設立臺賬歸集核算研發費用,研發費用按實際發生額列入成本(費用),其中研究階段支出(費用化)在利潤表管理費用中列報,開發階段支出在資產負債表開發支出中列報。企業還應當在年度財務會計報告中,按規定披露研發費用相關財務信息,包括研發費用支出規模及其占銷售收入的比例、集中收付研發費用情況等。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時,還應當對企業研發費用的使用和管理情況予以關注。2014年發布的《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第15號——財務報告的一般規定》(證監會公告[2014]54號)要求企業應根據自身行業和研發項目特征進行個性化披露,并充分考慮是否滿足研發項目資本化具體條件或因素(晉兆奎,2021)[2]。會計準則允許企業將符合條件的開發階段支出資本化處理計入資產負債表,無需沖減當期利潤,會存在過度資本化的現象(馮曉晴等,2020)[3],開發階段支出資本化處理成為企業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最為常見的手段之一,會對資本市場的有序運行產生不利影響(張延昕,2020)[4],這就需要監管層加強監管企業對開發支出會計政策的選擇。隨著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7年第40號等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優惠政策的出臺,研發費用會計核算與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導致企業增加異常性R&D費用進行真實盈余管理,從而表現出向上的R&D操縱行為(賀亞楠等,2021)[5]。這進一步要求企業應嚴格按照國家財務會計制度要求,對研發支出進行會計處理,對享受加計扣除的研發費用按研發項目設置輔助賬,準確歸集核算當年可加計扣除的各項研發費用實際發生額。
第二階段(2018年之后)。財會[2018]15號要求所有企業利潤表新增“研發費用”項目,“管理費用”不再單列“研究與開發費”項目。將研發支出在利潤表單獨列示是財務報表使用者研判企業發展前景的需要,從而更為直觀地研判企業的當今和未來(胡勇,2018)[6]。“研發費用單列”后,研發投入的差距會成為增加研發費用的動機,差距大的企業會增加更多的研發費用,但多數企業是通過真實研發投入達到其增加的結果,而不是對披露結果進行數字操縱(劉斌等,2021)[7]。雖然研發費用在利潤表單獨列報后方便了投資者獲取信息,但在首次執行新規定的年度可能會增加企業操縱研發費用的動機,這反而會造成部分企業的研發信息質量降低。隨著對新規實施規范性的提高,研發費用單獨列報的價值相關性在以后年度得到了顯著改善(晏超等,2021)[8]。

二、研究樣本與數據處理
(一)研究樣本
本文根據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2020年四季度上市公司行業分類結果,選取行業大類名稱為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75家)A股電力公司為研究對象,數據分別來自電力公司2011—2020年年度報告手工收集和整理,獲得用于研究的研發樣本數325個(公司-年份),樣本公司數59家,研發投入絕對值325.41億元。
(二)數據處理
本文主要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及上述研發財稅政策口徑,以A股電力公司2011—2020年年度報告經營情況概述和財務報表附注中披露的開發支出和研發費用數據,統計近10年A股電力公司每年的研發投入金額(資本化金額)、開發支出及研發費用金額。因在統計A股電力公司每年的研發投入過程中,發現個別年度個別樣本在年報經營情況概述中披露的研發投入金額與財務報表附注中披露的開發支出和研發費用金額不一致,且個別年度個別樣本在年報經營情況概述中披露的研發投入資本化金額與財務報表附注中披露的開發支出金額也不一致。為此,本文對樣本數據進行了統一處理,結果如表2所示。數據處理過程說明如下:年度報告經營情況概述中的研發投入金額大于財務報表附注中開發支出和研發費用合計數,且經營情況概述中披露的研發投入資本化金額與財務報表附注中披露的開發支出(資本化)金額一致時,樣本數據根據年度報告數據據實統計,本文對其不做任何加工處理;反之采用“孰高原則”分別對年度報告中披露的資本化(開發支出)、費用化(研發費用)金額進行統一處理。為行文簡便,本文除樣本數量、A股電力公司數、研發樣本數計量單位為“個”外,研發投入、資本化及費用化等涉及金額的計量單位均為“億元人民幣”(除表7中其他投入(按費用性質細分)計量單位為“萬元”外),涉及占比的指標均為“%”(正文各表中將不再單獨列示計量單位)。

三、A股電力公司研發投入整體分析
(一)A股電力公司研發投入總體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近10年A股電力公司研發投入呈整體上升趨勢,在經過2011—2014年的快速發展后,2015—2016年迅速降溫,自2017年起,進入新一輪高速發展階段。與近10年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電力工業企業”)逐年增加R&D經費支出相比,A股電力公司研發投入表現略顯遜色,但未來可期。近10年A股電力公司研發投入占規模以上電力工業企業R&D經費比例由2011年3.93%提升至2020年64.64%(2019年達到70.64%)。盡管近10年A股電力公司研發投入總量不及規模以上電力工業企業,但近10年研發投入增速卻始終遙遙領先。近3年研發投入220.97億元,占規模以上電力工業企業R&D經費比例也達到61.10%,說明近3年A股電力公司和規模以上電力工業企業研發投入積極性均較高,這與2018年研發費用單列有著直接的關系。數據顯示,近10年A股電力公司研發投入資本化程度平均不到三成,費用化超過七成(2013年最高93.86%,2014年最低60.25%,有整體下降的趨勢),近10年利潤表中研發費用平均占比超過七成(2018年最高92.17%,2013年最低16.07%),仍有近三成的研發投入進入了其他損益科目(2013年最高,2018年最低,有整體下降的趨勢),但從總體上看,近3年研發費用歸集的積極性在不斷提高,說明研發費用單列政策的刺激效應非常明顯。
(二)A股電力公司研發投入20強總體分析
從表4可以看出,近10年A股電力公司研發投入前三分別是中國廣核、大唐發電、中國核電,前三占比高達51.01%;第四至九依次是國電電力、國網信通、長江電力、廣州發展、華能國際和深圳能源,第四至九位占比達25.30%(前九占比高達76.31%);第十至二十依次是浙能電力、富春環保、*ST永泰、太陽能、粵電力A、上海電力、京能電力、迪森股份、東旭藍天、韶能股份、福能股份,第十至二十占比合計15.69%(前二十占比高達92%)。從近3年研發投入看,前二十發生較大變化,但中國廣核仍以64.56億元高居榜首,中國核電以30.18億元排在第二,國電電力以17.48億元由第四升至第三,國網信通、廣州發展和長江電力分別上升至第四、第五和第六位,大唐發電則跌至第七位,華能國際保持第八,浙能電力上升至第九,深圳能源退居第十。前二十中除富春環保、*ST永泰、迪森股份、東旭藍天、韶能股份為非國有控股公司外,其他一律為國有控股公司,說明國有控股公司在A股電力公司中占有絕對優勢。另外,前二十中資本化占比最高的是京能電力69.23%,其次是國電電力59.00%,第三是國網信通54.16%,第四至第六分別是東旭藍天39.22%、中國廣核37.44%、大唐發電33.63%,說明它們對研發費用資本化處理可謂“情有獨鐘”。
(三)A股電力公司研發投入樣本分布及信息披露總體分析

從表5可以看出,所有A股電力公司樣本中,近10年每年都有研發投入的樣本最多,占33.85%,其次是有9年的樣本占13.85%,第三是有7年的樣本占12.92%,前三高達60.62%;第四是有8年的樣本9.85%,第五是有6年的樣本9.23%,前五高達79.70%。從研發人員數量及其占比分布情況看,近10年有研發投入但在年報中無披露研發人員數量及其占比的樣本最多,占38.46%;有披露研發人員數量及其占比的樣本僅有200個,占61.54%,第一是有7年的樣本占15.08%,其次是有6年的樣本占12.92%,第三是有5年的樣本占12.31%,第四是有3年的樣本占9.23%,而有2年和4年的樣本以3.69%并列第五。從研發投入金額及其占營業收入比例樣本分布情況看,近10年有研發投入但在年報中無披露研發投入金額及其占營業收入比例的樣本有36個,占11.08%,年報中有披露研發投入金額及其占營業收入比例的樣本共有289個,占88.92%,第一是有9年的樣本占22.15%,其次是有7年的樣本占12.92%,而有8年和每年都有的樣本以12.31%并列第三,第四是有6年的樣本占7.38%,第五是有4年的樣本占6.15%,說明近10年A股電力公司研發投入“個性化披露”現象頒出,其研發投入信息披露不容樂觀,有待進一步提高。
四、A股電力公司研發投入現狀進一步分析
(一)近10年國有和非國有控股A股電力公司研發投入分析
從表6可以看出,近10年國有控股公司研發樣本數是非國有控股公司2.61倍,且國有控股公司研發樣本增速也快于非國有控股公司。近10年國有控股公司研發投入是非國有控股公司10倍,且國有控股公司研發投入增速也遙遙領先于非國有控股公司,除2011年研發投入少于非國有控股公司外,在其他年度遠超非國有控股公司,最高達到19倍。從樣本占比看,國有控股公司要低于非國有控股公司,這表明在近10年國有控股公司研發投入積極性不如非國有控股公司,盡管樣本占比在不斷提高,但相比之下,非國有控股公司還是略勝一籌。而在研發投入資本化和費用化的選擇上,國有控股公司更青睞于資本化,近10年累計資本化64.14億元,是非國有控股公司256倍。
(二)近3年A股電力公司研發費用分析

從表7可以看出,近3年A股電力公司研發費用(按費用性質細分)最高的是開發費(含委托研發)38.99億元,其次是人員人工費用33.63億元,第三是其他投入11.56億元,第四是材料消耗6.87億元,第五是直接投入費用6.56億元,第六至十分別是檢驗費6.13億元、折舊與攤銷5.54億元、技術服務費3.74億元、燃料動力費3.30億元、差旅費0.35億元。此外,有16.28億元的研發費用僅匯總列示研究階段研發費,也有1.77億元的研發費用按研發項目披露,說明近3年有個別公司對研發費用信息披露似乎還不夠“坦誠”,所以,要么“一筆帶過”,要么就用“研發項目”來“列示”(近3年研究階段研發費占比分別達6.24%、8.50%、17.25%,按研發項目披露的占比也分別達到0.58%、1.28%、1.66%)。從費用占比看,開發費最高,人員人工費用次之,第三是其他投入,如此高的開發費率和人員人工費用率,也讓人對近3年研發費用產生各種了“幻想”,研發費用可能含有一定的“水分”,經不起“精雕細琢”。另外,近3年其他投入主要是修理費4417萬元、項目費用4039萬元、租賃費2688萬元、咨詢費2519萬元、專利費1077萬元、辦公費914萬元、設計費用844萬元、設備費752萬元、手續費84萬元、招待費30萬元、會議費19萬元、其他98 113萬元,殊不知研發費用里還有招待費的“生存空間”,這就說明近3年有個別公司對研發費用的歸集毫無“操守”可言。


(三)2020年A股電力公司研發投入信息披露比較
從表8深圳能源、迪森股份、贛能股份和中國核電2020年研發投入信息披露現狀看,在年度報告經營情況概述主營業務分析均適用研發投入的情況下,僅深圳能源詳細披露了報告期內研究開發活動涉及的研發項目具體名稱、目的、項目進展、目標及影響,而迪森股份則選擇披露了報告期內新增授權知識產權及其他研發投入情況說明。在都有披露研發人員數量、研發投入金額、研發投入資本化的金額及相應占比的情況下,迪森股份按申請高新技術企業標準披露了近3年指標、深圳能源和贛能股份披露近2年指標,中國核電僅披露當期指標。迪森股份還披露了近3年資本化研發支出占當期凈利潤的比重,贛能股份則披露適用研發投入總額占營業收入的比重較上年發生顯著變化的原因是2020年申報成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另外,深圳能源和中國核電均在年報財務報表附注中披露了適用開發支出,且深圳能源還按研發項目披露了近2年開發支出年初余額、本年增加、本年減少、年末余額信息。在年報財務報表附注均適用研發費用的情況下,除贛能股份是按研發項目披露研發費用外,其他公司均是按費用科目披露近2年研發費用,進一步說明A股電力公司研發投入“個性化披露”現象在2020年度還相當普遍。

五、結語
上述分析表明,近10年A股電力公司研發投入總體趨勢向好,但總量不足,與近10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中規模以上電力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相比,存在較大差距,近3年研發投入近七成,研發投入資本化近三成;研發投入20強中除富春環保、*ST永泰、迪森股份、東旭藍天、韶能股份為非國有控股外,其他一律為國有控股公司,且20強研發投入占比高達92%;20強中資本化率最高的是京能電力69.23%,其次是國電電力59.00%,第三是國網信通54.16%,第四至第六分別是東旭藍天39.22%、中國廣核37.44%、大唐發電33.63%,它們對資本化可謂“情有獨鐘”;近10年每年都有研發投入的樣本占比最高,且有研發投入但在年報中無披露研發人員數量及其占比的樣本占比也最高,但有研發投入而在年報中無披露研發投入金額及其占營業收入比例的樣本占比有所降低。進一步分析發現,近10年國有控股公司研發投入積極性不如非國有控股公司,且國有控股公司更青睞于資本化;近3年研發費用中開發費和人員人工費用占比高,研發投入“個性化披露”現象頻出。
上述現象的發生固然與A股電力公司較低質量的自由現金流量創造力有一定的關系 ,但對研發投入的歸集缺乏自信心是其主要原因。若將我國A股電力公司視為規模以上電力工業企業中的較高質量者,且具有較好的代表性,那么,當前在電力公司乃至我國經濟發展中亟待提高的研發投入歸集的自信心問題,就需要各方加以重視,提高警惕,以尋求妥善的化解之道(方宇亮等,2021)[9]。要想提高企業自身對研發投入歸集的自信心,除了需要政策加碼和強化監管,更要企業自立和自強。鑒于國有控股公司在A股電力公司中占有的絕對優勢,其在推進電力產業的脫碳和結構轉型過程中,更要發揮引領帶動作用,按照國務院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總體部署要求,制定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任務分解表和對標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動方案,在推進節能降碳、節能改造過程中注重技術創新,側重研究開發活動實質,增加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的研究開發費用,用“新技術”“真金白銀”提升自己,自立和自強,實現高質量發展,最終實現電力產業的整體脫碳和結構轉型,以切實增強研發投入歸集的自信心,自信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惠及企業的“真金白銀”。在此基礎上,鼓勵具備條件的企業在《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內,持續進行自主研究開發與技術成果轉化,以形成企業核心自主知識產權,成就“高薪”,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那么,據此歸集的研究開發費用自然就是財企〔2007〕194號所指的研發費用(原“技術開發費”),針對內部研究開發項目的支出,嚴格區分研究階段支出與開發階段支出,研究階段的支出于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開發階段的支出在滿足資本化條件時確認為無形資產。這樣歸集的研發費用不但能符合財稅〔2015〕119號、財稅〔2018〕64號等對研究開發費用核算管理的要求,還能滿足《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國科發火(2016)32號對研發費用管理的相關政策規定。唯有如此,上市公司年度報告上的研發投入信息披露質量才能得到本質提高,經得起真理的檢驗和市場的“精雕細琢”,既能有力規避研發投入“個性化披露”亂象(嚴格按照財企〔2007〕194號要求歸集核算研發費用,也按照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7年第40號等稅收政策規定要求歸集、管理研發費用和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等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同時,根據證監會公告〔2014〕54號要求,結合企業內部研究開發項目特點,披露劃分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的具體標準,以及開發階段支出資本化的具體條件;分項披露開發支出期初余額、期末余額和本期增減變動情況,并披露資本化開始時點、資本化的具體依據、截至期末的研發進度等;利潤表項目應按費用性質列示本期發生額、上期發生額)。也能清除借“研發之名”舉“盈余管理”之實的R&D操縱行為。要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強化企業董事會、治理層、管理層和會計師事務所等各方治理和參與,實施必要的監管和監督,從而實現財會〔2020〕14號提出的高質量審計目標,為資本市場健康有序、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主要參考文獻:
[1]白永秀,魯能,李雙媛.雙碳目標提出的背景、挑戰、機遇及實現路徑[J].中國經濟評論,2021,(05):10-13.
[2]晉兆奎.企業研發支出資本化處理的實踐運用[J].商業會計,2021,(12):76-78.
[3]馮曉晴,韓艷錦.開發支出資本化與企業創新[J].科研管理,2020,41(01):60-69.
[4]張延昕.基于研發支出資本化的公司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以創業軟件為例[J].財會通訊,2020,(01):97-100.
[5]賀亞楠,楊紫瓊,郝盼盼.加計扣除對上市公司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的影響——基于R&D操縱的視角[J].中國科技論壇,2021,(09):52-61.
[6]胡勇.研發費用單獨列報探析[J].財務與會計,2018,(05):80.
[7]劉斌,李舟.研發費用單列與企業應對:真實增加抑或數字操縱[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1,43(10):112-126.
[8]晏超,方晨力,湯湘希.研發費用單獨列報的價值相關性——基于財務報表格式更改的實證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1,43(05):115-126.
[9]方宇亮,廖南英,張瑩.從自由現金流量看電力公司資本回報支付能力——基于1998-2019年年報數據的分析[J].國際商務財會,2021,(13):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