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代教育的快速發展,新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已經達到了關鍵時刻,如何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導下融入新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是相關教育工作者重點關注的事情。當王俊校長提出兩類結構教學法之后,瞬間就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對于初中生成績的提升有著顯著的效果。文章以初中信息技術學科為例,探討兩類結構教學法在其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兩類結構教學法;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應用策略
兩類結構教學法的產生幫助廣大教育工作者解決了兩個基本問題,即我們應該教給學生哪些東西?我們應該如何去教學生?一旦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弄懂了這兩個問題,課程教學改革才能夠得到有效的推進。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上應用兩類結構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構建信息思維,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一、 兩類結構教學法的內涵研究
兩類結構教學法指課程知識體系的結構化和教學方法的結構法。前者被教育工作者簡單地理解為知識樹,后者則是指教學模式。兩類結構教學法幫助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的性,有助于他們提升自己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學生不再是聽從教師下達的指令去學習,而是有著自己的學習方法與學習思路。知識結構有助于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與知識間的關聯性,方法結構則是讓其掌握學習與思考的方法,一旦學生將這兩個內容弄清,那么學生就可以做到獨立、自主、高效的學習。
二、 知識結構化(知識樹)的研究
(一)知識樹的優勢
1. 知識樹能夠體現教學的整體性
知識樹將各個知識點通過樹枝與樹干的形勢串聯起來,讓學生從大局上了解信息技術學科的知識結構。學生根據知識樹,有層次、有目的性地學習相關內容,可以有效避免學習的盲目性與被動型。學生從整體的層次上認識知識結構后,再分層進行學習,實現從全面到局部再到全面的學習思路。尤其是對于信息技術學科來講,其知識點具有零散性的特點,如果采用此種思路進行學習,效果會事半功倍。
2. 知識樹能夠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學習的規律
知識樹應用在信息技術學科,能夠幫助學生正確處理信息技術知識間存在的規律,構建科學、合理、有序的知識體系。在這種學習規律之下,學生很有可能會因為知識的聯系性而實現教材的跨越,從一篇文章跳轉到另一篇文章,這有助于學生信息思維的培養。
3. 知識樹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系統性的認知
知識樹將復雜零散的信息技術學科知識通過千絲萬縷的關系聯系在了一起,構建一張知識樹形圖,相比于枯燥的文字,它更能夠給予學生一定的視覺沖擊。
4. 知識樹能夠幫助教師掌握學生學情
傳統的教學目標過于籠統,流于形式,缺乏實質性的內涵。尤其是在信息技術學科之中,教學大多憑借教師的教學經驗以及教科書,來傳授學生知識。教師無法將教學目標付諸具體的教學行動之中。知識樹則可以幫助教師深入剖析教材,掌握學生學情,從而教導學生如何去整理、歸納、總結知識點。
(二)知識樹的類型
知識樹因為知識的不同而不同,根據科目的不同可以衍生成學科知識樹,如信息技術知識樹;根據年級段所使用的教材不同衍生成教材知識樹,如八年級下冊信息技術知識樹;根據單元主題的不同,衍生成單元知識樹,如八年級信息技術第一單元知識樹;根據某一節課程的不同衍生成為章節知識樹;根據某一個教學知識點,而衍生出知識點知識樹。
(三)知識樹的繪制方法
從上面的分類中,我們能夠看得出來“樹”不過是一個形式,其主要的區別還是內容的不同。在知識樹的繪制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梳理信息技術學科的知識點,梳理知識點的方法可以采用提綱式梳理法、梯形式梳理法、表格式梳理法、網絡式梳理法、框圖式梳理法等。在構建知識樹時將圖案、文字、線條組合在一起,有層次、有條理地將各個知識點聯系在一起。
樹干是知識點的核心,里面的字體一般要大號加粗,讓學生一眼就能夠看出中心知識點是什么;樹杈是一級分支,里面的字體一般選用中號;樹枝則是二級分支,字體要更小一些;三級分支一般按照順時針的順序排列,即從右上開始,按照右下、左下、左上的順序均勻地分布在樹干周圍。
為了讓分級標題醒目,往往不同的分支采用不同的顏色。在畫圖和寫關鍵字時,利用細的黑色中號筆;為圖形上色時可以利用粗彩筆。在上色時,可以選取鮮艷、亮麗的色彩,讓學生通過顏色產生一定的聯想。為了凸顯知識樹中的重點內容,可以適當運用圖像來著重標記,標記符號可以是五角星,也可以是小三角形;在表現某種關系時多采用曲線加箭頭的方法。
(四)知識樹的使用方法
知識樹的使用范圍較為廣闊,可以在課前、課上、課下、復習、習題訓練等各個方面進行應用。
1. 在課前預習中應用知識樹
課前預習是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繪制知識樹進行預習,通過對知識點進行預習,可以明確哪些是學習的重點,哪些是難以掌握的知識點,并進行重點標記,從而在課堂上有針對性的聽講,讓下一節課內容變得高效、高質。初中信息技術學科每一課與每一課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課前預習就可以明白哪些是已經講過的知識,哪些是新鮮的知識,從而做到有目的性的高效聽講。
2. 在課堂記筆記階段應用知識樹
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上,其教學模式大多是教師通過板書和言語表達的方式進行授課,這就導致許多同學做筆記的方式就是將教師的板書完全抄下來,這不僅會因為分心而耽誤了聽課的質量,還缺乏相應的思考,難以長期記憶這些知識點。為了高效的記筆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知識樹來記錄知識點。將筆記制作成完形填空的形式,教師講一點,便將關鍵詞填進去,標注好在教材中的哪一頁,方便課下的復習。
3. 在課后復習階段應用知識樹
課后復習是學習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信息技術知識點繁多,且許多內容是相通的,學生容易因為無法準確掌握相關的信息技術知識點或者概念而混淆。在復習過程中,學生要融入自己的見解,來建立知識樹。同時為了增加復習的效果,學生可以將所有節點蓋住,通過中心點回憶一、二級節點包括哪些內容,來不斷反復強化自身的記憶。
4. 在初二會考復習階段應用知識樹
信息技術課程雖然不是像其他文化課那樣紙質化的考試,但是卻存在著上機考試,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知識樹來歸納會考的考點,也可以將不同教材之間的內容有關聯的串聯在一起,為八年級會考的復習奠定基礎。
三、 方法結構化(教學模式)的研究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將學生對于信息技術學科的興趣愛好充分發揮出來。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以及內容,教師可以采用創設情境法、小組合作教學法、自主學習探究的方法,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出來。
(一)利用任務驅動方法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
任務驅動教學法以任務為基礎,讓學生在實踐探究中解決問題,來培養其問題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在講解WPS文字修飾內容時,我并非直接交給他們修飾的方法,而是給予學生兩段文字,一段是經過修飾的,一段是未經過修飾的,讓學生找出它們之間的差異,要求學生自主學習教材之中的對應內容,并引導它們嘗試將原文段落進行修飾。
(二)利用小組合作教學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小組合作教學法是較為常見的教學方式。在小組合作教學法,學生能夠對問題進行深入剖析,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解決相關問題的同時,可以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
例如,在教學生如何制作WPS電子表格,我便采用了小組合作的教學方法,我讓他們統計學生的班級通訊錄。在表格之中輸入班級、姓名和電話號碼三項。然后由學生進行統計,并根據發現的問題進一步完善表格。某個班級共有五十多名學生,我將九或十個學生分為一組,讓他們制作表格并進行統計,在小組完成之后,由小組代表進行數據整合,從而完成一份完整的通訊錄。
(三)利用案例教學法滿足學生的興趣需求
案例教學方法同樣是新型的教學方法,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學生能夠從多層次、多角度去理解知識點,強化學生的認知,滿足他們對于信息技術課程的興趣需求。
例如,課堂要完成photoshop CS6繪畫“落日余暉”,但是我并非直接教導學生,而是利用學生較為常見的畫筆作為引子,讓其完成繪畫內容,在繪制結束后,我根據學生們的反應推薦了photoshop繪畫軟件,讓學生再一次進行繪畫,結果通過對比,學生非常熱衷于photoshop繪畫軟件,除了畫出來的效果好之外,使用起來也更加方便。我注重學生計算思維的培養,總是通過計算對比讓學生去主動發現更好的計算機技術和軟件,以滿足他們的興趣需求為主。
四、 在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應用兩類結構教學法的策略研究
(一)利用知識結構教學法培養學生的信息思維
通過利用知識結構教學法,學生可以明白信息技術的軟件、操作方法、相關概念等內容,通過反復的練習,可以掌握相關的學習方法,從而達到可以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以此實現知識的遷移,這樣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能夠學習信息技術的效率與質量。學生無須按照教師的安排去學習,而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擬寫學習計劃,一旦學生掌握了學習的規律和方法,掌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而掌握了信息技術學科的相關概念和處理問題的學習思想,形成信息思維,達到教師少教,學生多學的目的。
(二)利用方法結構教學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如果將知識結構比作一汪水的話,那么方法結構就是獲取這一汪水的工具,相比于知識結構而言,方法結構顯得更為重要,這就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方法結構是實現知識結構的核心,表現在學科教學中就是人們常說的教學方法。這些相當于我們平時所說的技能,它是知識升華為智慧的關鍵,是能力的具體表現。像之前談到的案例教學法、小組合作教學法等一系列教學方法都可以算作方法結構的范疇,除了這些,培養學生推理能力、判斷能力、觀察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方法同樣屬于方法結構的一分子,這些都體現了以學生為本,讓他們能夠自主學習知識,解決問題的思想。在信息技術學科之中,學生會學習到一些處理日常事件的軟件以及操作方法,如WPS表格、WPS演示等知識都是日常生活中應用較為廣泛的。如何將這些教材知識以及操作方法進行整合、概括、歸納與總結,是教師教學的重點,只有學生掌握了這些內容,才能夠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利用三環二線一核心教學思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環二線一核心教學思路是在兩類結構教學方法中衍生而出的。
1. 三環的概念
三環指三個環節,即在例題、習題以及試題中尋找做題的方法,如在學習《第2節?處理與統計數據》這一新課時,率先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去了解電子表格的主要特點以及相應的功能,并根據教師給出的一組數據,用自己自主學習到的方法來完成數據輸入、修改、規劃、自動填充等相應的練習;從學生角度來看,利用公式和函數進行統計計算是一個難點,所以要在利用信息技術計算上下功夫,讓學生對數字產生一種信息化的處理思維。教師給學生數據的時候,不應該選擇過于難的,可以從學生比較熟悉的內容入手,如居民住宅分時電價電費統計表;購買水果等,通過這些熟悉的例子進行聯系,來幫助學生突破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統計計算的難點,除了統計計算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去制作數據圖表,將數字賦予圖形的形式,讓學生明白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任何事物都存在著可變性,拓寬他們的視野,實現思維上的升華。
2. 二線的概念
二線分為明線和暗線,明線是指由例題、習題、試題等教學內容構成的知識線;暗線則是指學習某一類知識或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方法而構成的方法線。兩條線的本質都是學生解決問題時的一種思路。例如在《第1節?制作研究報告》這一課程的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分發了導學案,學生通過導學案進行自主學習,并思考如何去設置文字的格式?如何去保存文件?如何調整段落的格式等內容,并根據課本教材進行自主完成?在此過程中,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收集信息、答疑解難、建構知識。到達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對學生的問題進行統計,并幫助其答疑解惑,以此來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3. 一核心的概念
一核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去學習某一類知識或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思維方式。其實質就是學生掌握學科基本概念、基本結構和學科思想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利用概念、原理等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第1節認識演示文稿》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演示了一遍基礎的幻燈片制作方法,然后由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在實踐操作中尋找規律,然后自主輕松地完成這堂課的學習任務。
五、 結論
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兩類結構教學法,從學生的主觀體驗出發,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自主進行預習、學習和復習,引導學生去克服相應的困難,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以及信息技術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王繼康.兩類結構教學法學習實踐體會[J].讀寫算,2012(46).
[2]王俊.“兩類結構”嘗試教學模式的建構[J].人民教育,2011(2).
[3]童安春.解碼“兩類結構嘗試教學法”[J].中國農村教育,2011(10).
作者簡介:
蔣志成,江蘇省宜興市,江蘇省宜興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