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如今,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素質教育相關的理念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相應的關于學生德育的教學也就受到了更多的關注。而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為初中階段實現學生有效地與發展的重要途徑,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就要能將道德與法治學科對學生的有效培養作用重視起來,并結合更有效地教學方法對教學進行有效的調整以實現對教學效果的提升。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教學研究
道德與法治作為初中階段的重點學習科目,是中考的重要考查方向。而在如今,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推行,這一學科的意義已經不僅僅是實現對學生相應知識內容的有效掌握了,更重要的是教師要能通過有效教學過程的開展達成對學生有效德育,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而在如今的教學中,其還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都使得其教學效果受到了影響,而為了實現對教學的有效突破,達成對學生的有效發展,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就要能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來開展教學。
一、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教師教學設計的低效性
這一點主要顯示在一些教師的教學設計之上。其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并沒有對教材進行有效的研究,其關于教學流程的設計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學經驗而來,其忽視了對學生當前學情的分析,這就造成了教學設計的低效性。且也有教師在教學中選擇的教學案例過于老舊,無法適應現在“00后”學生的現實生活。
(二)教師教學方法的低效性
在如今仍有一些教師秉持過去知識性教學的理念,其在教學中仍將知識點的教學作為教學的第一內容,基于此,其在進行教學時往往會使用傳統教學中的理論講授法進行教學。而這樣的教學方法設計使得學生的作用被弱化,教學的趣味性也較差。
(三)并沒有重視預習教學的設計
教師在教學中沒有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在教學設計中往往不會強調預習的重要性,即使讓學生進行預習,也只是簡單的安排了任務,而沒有給予學生有效的輔助,這使得預習的有效性比較差。
二、 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策略
(一)結合教材研究,設置有效案例
為實現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教師就要能將相關教學設計的有效構建重視起來。教師在教學中就要能重視備課階段的作用,在其過程中對所用的教材進行深入的研究,明確其相應課程的知識內容與結構構成,并根據實際的內容明確當課的主要教學目標和內容。在明確了相應的目標和內容之后,教師就可以著手進行有效教學過程的設計。而為了達成有效設計教師需要能注意兩個方面:1. 教師要能對教學的知識結構進行微調,由于教材所面對的學生是一個大區域中所有的學生,而其教學流程結構的設計是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學生的,基于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能對教材進行分析,合理安排知識的展現順序;2. 有效案例的設置,為了達成教學效果的提升,教師在教學中要能改變傳統教學中老舊的教學案例選擇,結合當今的新事物和新事件,為學生選擇更加貼合當今時代的教學案例,以實現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
例如,在“合理利用網絡”這一課的教學中,為了實現教學的有效進行,教師就可以結合實際對本課的內容進行分析。首先教師要能明確本課的教學目標,認識到本課的教學設計是為了讓學生明白如何對網絡進行有效的利用,并讓學生了解到錯誤應用網絡的后果。然后教師就可以結合本課的目標進行教學流程的設計。在其過程中,教師要能從網絡上搜集一些關于網絡的新用法與新案例,如教師可以展示一些在線學習網站,使學生明確利用網絡可以學習繪畫。通過此過程,教師就可以給予學生合理應用網絡的啟發。
(二)使用問題引導,開展合作學習
針對當今教學中存在的陳舊教學模式的顯現,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就要能對新課標的要求進行深入的研究,明確過去理論知識講授方法存在的弊端,并結合新課標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對自己的教學進行有效的改進。在如今,新課標提出了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這是一種可以對學生的作用達成有效突出的教學方法,其不同于傳統教學的結構設計。在其教學設計中,將過去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設計轉變為了以學生合作討論為主、教師引導為輔的新式教學設計。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將學生的作用有效的凸顯出來,對于學生能力的發展很有幫助。而在其實施過程中,為了達成對學生的有效引導,教師就可以結合教學內容,來創建一些有效的探究問題,進而輔助學生的學習過程。小組的有效劃分是影響合作學習能否有效開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其中分組方式一般為三種:學生自由分組、按學生座位分組、按學生能力發展進行分組。其中學生自由分組和按學生座位分組,可以實現學生小組的快速劃分,而按學生能力發展進行分組則可以保證各學習小組學生能力發展情況相近。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能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地選擇。
例如,在“我們的公共利益”這一課的教學中,為了達成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就可以發動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在這里筆者推薦教師按照學生的能力發展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這樣可以保證各個小組均可以完成探究任務。而為了學生合作學習的順利開展,教師還可以在其中對本科內容進行分析,為學生提出相應的探究問題作為學生合作學習的路線。在本課中教師就可以提出以下的問題:1. 公共利益是什么?其與個人利益有什么不同?2. 公共利益包含什么,我們享受了什么公共利益?3. 在享受公共利益的同時,我們又要付出什么?通過這幾個問題的探索,學生就可以較為容易的實現相應內容的突破。
(三)借助資源融合,直觀展示教學
教學工具是教師在教學中實現教學的重要輔助用具,其可以對教師的教學產生非常大的影響。而在過去的教學之中,由于教學資源的匱乏,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所能使用的工具有限,在進行一些較為復雜的知識的展示時也只能通過板書的方式來進行。而這樣的教學展示方式是很難實現學生對相應知識的有效了解的。而在如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多媒體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教學工具已經在全國中小學得到了普及,而這種教學工具其具有非常強大的知識展示功能,若教師可以將其有效的運用起來,就可以實現對教學的有效展示。基于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結合實際,將多媒體教學工具有效的利用起來,實現對教學的有效展示。
例如,在“關注國家發展”這一課的教學中,為了實現對學生學習體驗的優化,教師就可以將多媒體的作用發揮出來。在教學實際中,教師就可以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等大工程,再結合近些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變化與人們穿衣生活變化的圖片,使學生加以感受。像這樣,通過對教學資源的有效融合運用,道德與法治教學就得到了有效的開展,這對于教學地有效進行而言是很有價值的。
(四)建設交流平臺,輔助學生預習
預習是教學的重要組成環節之一,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對預習環節的不重視,也是教學低效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如今,為了實現對教學的有效優化,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就要能結合教學實例,有效地運用可用的教學資源,達成對學生有效預習的輔助。在過去,學生預習低效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在預習過程中所能使用的學習工具的簡陋,其只能使用課本作為自己學習的工具,而教師也無法及時匯總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而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調整。而在如今,為了實現這一問題的解決,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將可用的教學資源利用起來,結合QQ、微信等通訊工具,創建班級群組作為師生交流的平臺。這樣教師就可以利用交流平臺及時收集學生的預習信息,進而課上的教學設計進行調整。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學生預習前通過交流平臺發送給學生一些與當課內容相關的教學資源,使學生可以將其利用起來實現更為有效的預習。
例如,在進行“敬畏生命”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結合本課的教學實際給學生布置相應的預習任務,使學生可以在課下針對本課的內容進行自學,實現對相關知識內容的基本掌握。在其中,為了給予學生輔助,教師就可以借助交流平臺發送學生一些提前制作好的微課件作為學生進行學習的工具,這樣一來,學生在進行復習時就可以借助對這些工具的應用實現相關知識內容的有效掌握。在學生預習的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線上交流途徑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調查,收集學生的預習信息,為課上教學的設計提供材料。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的預習就可以得到有效的輔助,教師的教學也就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開展。
(五)創建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發展
如今,伴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學生能力的發展愈加受到重視,在此背景下,單純的課堂教學已經不能滿足新課標的教學要求。而為了實現教學的優化進行,達成學生能力的有效發展,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創建與當前教學形式相符合的實現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的參與獲得成長,實現能力的發展。在進行實踐活動的選擇時,教師要能盡可能地選擇一些與學生生活相貼合的主題,以確保學生有較強的參與積極性。
例如,在“生活需要法律”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以“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法律”為主題,開展一次學生探究活動。在其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圖書館借閱或者網絡檢索的方式對影響到學生安全的一些法律進行搜集,并收集一些過去發生的實際案例,讓學生明確法律對于中學生權利的保衛作用,使學生對法律有一個更加深刻的影響。通過此活動的開展,學生就可以在探究的過程中對法律獲得一個更深的感悟,這是教師單純的課堂教學所無法替代的。
綜上所述,為了實現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的提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就要能結合實際做出改變。教師要能從有效教材研究、合作學習開展、有效資源融合、交流平臺建設、探究活動開展五個方面進行有效的教學調整,進而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若教師可以有效地實現這幾點,相信教學的質量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郭樹媛.新課改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策略思考[J].才智,2018(32):179-180.
[2]鐘士艷.關于新課改環境下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4):67+79.
[3]唐宗隆.新課改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的實踐與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46):52.
[4]鄭晴晴.優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8(5):124-125.
作者簡介:
李茂,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平潭城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