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


【摘要】課程建設是人才培養修訂的核心要素,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則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根據2020年職業教育發展新規劃,探索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強化警察職業意識,是現代警察教育發展的永恒課題。本文以公安教育特色為主、在強化專業基礎教學的同時,體現實戰需求引領教育改革特征,以新時代卓越警務人才培養為目標,本文通過重點研究“公安執法及法律文書制作”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進及考核方式等問題,為公安院校“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一些意見。
【關鍵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人才培養;警察職業
一、前言
職業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它和普通教育是不同類型但同等重要。2019年國務院正式發布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了職業教育發展的總體要求與目標,尤其在立德樹人,健全德技并修、產教融合方面,成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職業院校需要結合國家要求、辦學宗旨,并將立德樹人理念貫穿在課程思政教育的始終,從而構建課程思政融合發展模式。當前公安院校紛紛落實公安部《關于創新完善新時代公安人才發展機制的意見》的新任務,這是機遇也是挑戰。
二、公安執法及法律文書制作課程特色
公安執法及法律文書制作作為一門公安專業課程,其總體目標就是將治安案件查處和刑事案件辦理程序規定,在公安民警實際辦理案件程序過程中運用技能和增強法律文書寫作能力,提升公安工作職業素養。換言之,本課程以日常社會治安、刑事案件辦理為目標,重點培養學生執法辦案的技能和規范化處理文書的能力。為確保課程價值的充分實現,立足公安專業學生的專業發展、職業素養,以課程思政育人為前提,以新時代公安工作“十六字方針”為根本,結合人才培養特點,從課程本身入手注重實踐操作,在基礎理論學習基礎上實踐探索多種思政元素,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本課程實踐中設置項目化教學模式。將治安案件查處與刑事案件辦理程序分為2學期開展,學生全程參與到公安執法辦案技能操作和類型化法律文書處理中,有效鍛煉學生的法治理念,充分體現教學過程中的思政、實踐性和職業性。
公安執法及法律文書制作需要在三大實體法和三大訴訟法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專業素養實操訓練,同時融合了治安管理處罰法、治安案件查處、刑事案件辦理程序規定、偵查措施等實踐課程。本課程具有很強的操作性,需要在一定的實訓場所完成,比如模擬派出所執法辦案區,學生通過虛擬賬號,進入系統,根據案件需求,分角色分場景開展案件辦理,同時完成每一個階段的法律文書并上傳。因此,在課程中需要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案件研判能力、案件辦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文書制作能力。因此本課程在設計中需要重視案件辦理的流程與職業素養,使其能夠傳遞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法公正、紀律嚴明,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產生積極的法治基層治理影響。
三、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建立理念-知識-能力“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
理念是行為的指引、思想是行動的指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如何正確理解這句話,實質就是課程思政意義所在。課程思政不是增設一項教學活動,更不是增設一門思政課程,而是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
(一)強化警察職業意識
《公安執法及法律文書制作》課程教學改革主動融入公安工作改革發展大局,堅持以實戰需求引領學生的警察職業意識。新時代公安工作“十六字方針”要求,充分體現警察職業意識,同時也是政治意識、宗旨意識、法治意識、紀律意識的完美結合。在專業課程設計中融入思政元素,對于深入推進人民警察隊伍革命化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激勵人民警察忠實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新時代使命任務具有重要意義。警察職業意識的建立和樹立,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源,是培育人民警察的基石,也是公安工作的思想指引和行為指南。
(二)強化知識是理念的基礎
系統掌握公安執法辦案理論知識,是貫通法治理念的堅定前提。“公安執法及法律文書制作”課程是4門課程的集合體,是幫助學生構建理論-實踐-理論的知識體系。一是學習治安案件辦理和刑事案件辦理專業知識。運用理論范式和法治思維方式科學辦理案件,同時與刑法、民法、公安學、政治學、社會學等知識交叉融合,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開放性。二是法律文書制作課程,較之以往是單獨一門專業課,課程本身寫作難度極高,理論素養要求嚴謹,學習枯燥。但將其與實務課程融合,根據項目劃分開展寫作訓練及公安問話訓練,可以系統的為學生積累學術基礎。三是注重學習政治理論知識。政治性在公安工作中絕對處于核心地位,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和政策性。課程系統學習國家重大決策部署和重要工作精神,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思想根基,著力提升學生政治理論水平。
(三)全面培育履職能力
能力是理念與知識的外顯,本課程教學注重學生適應公安工作。主要表現在案件研判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文字處理能力培養,這些都會開展公安工作應該具備的最基礎能力,惟有腦力、筆力、體力、口力的全面提升,方能做好公安基層基礎工作。本課程的培養目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全面提升學生總結、文字處理為基礎的寫作能力。同時,包括公安公關、活動策劃、溝通協調、宣傳制作等。理念-知識-能力“三位一體”有機融合的課程目標,以課程思政為理念養成,使得知識內化與能力全面提升。
四、思政性、專業性和實戰性有機融合的教學內容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基本職責是教書育
人。除了講授專業課知識完成教學任務以外,還應該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價值觀。新時代公安工作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安教育之路。
五、豐富教學形式,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
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充分體現教學形式的多樣性。本課程為教師主導的理論知識講授+學、研結合的課堂實訓+案例實操考核+文書卷宗的課程考核方式,不斷豐富講授和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課后自學與課上研討相結合的過程教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主要來源于知識理論設計的重構和分解,如何將理論基礎形成清晰的知識體系,然后重構設計項目訓練;其次,以公安政策、社會熱點等網絡輿情事件為主,挑選鮮活度高,生活實踐豐富的元素,及時傳到政策,同時應用于教學活動,甚至課程重點章節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和動力。第三,精選教學案例,充實教學素材。想要成為一門精品課,必須實踐創新課程案例庫。
六、結語
課堂教學作為育人的主渠道,不論對教師抑或學生均具有重要意義,肩負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課程思政是高等院校課程教學改革的新嘗試,是“大思政”教學理念、是學科德育理念。這種“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更加注重在授業中傳道,在教書中育人,高職院校應該立足于現代化人才需求視野下的教育之路,從課程頂層設計出發,確定課程思政目標,挖掘課程思政內容,探尋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的融合點,設計課程思政教學環節;豐富課程思政教學方式,從而滿足新時代課程教學改革要求。
參考文獻:
[1]關于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考[J].湯飚.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4)
[2]立德樹人視域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融合發展模式探索[J].陳薈潔,黃海菲.教育與職業.2019(14)
[3]課程思政:內涵、特點與路徑[J].劉建軍.教育研究.2020(09)
[4]高職院校“三教”改革:背景、內涵與路徑[J].周建松,陳正江.中國大學教學.2019(09)
[5]應用型高校專業課程思政教材建設關鍵問題之思.楊曉東,甄國紅,姚麗亞.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5)
[6]論高校課程思政的實施策略[J].劉淑明,嚴菊芳,張丁玲,穆婉紅.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15)
[7]“立德樹人、課程思政”融入高職專業課程的教學探索與實踐[J].張保林,楊兵兵,李莎,宋麗平.南方農機.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