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娜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發展,提高綜合人文素養(教育部2012)。閱讀教學是提升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教學方式之一。人教版(Go got it!)初中英語教材從七年級開始每一個單元都有一篇閱讀短文,由此可見閱讀教學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然而,目前很多教師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將詞匯和語法知識作為重點,忽視了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只能獲取一些“碎片化”知識(王薔2017)。要想改變這種現狀,教師須從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出發,在教學中開展由簡單到復雜、由淺入深的閱讀活動,并通過設計“討論環節”的活動逐步引導學生進行理解、分析、評價和創造,從而提高他們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語言學習分為教師的教學輸入和學生的輸出兩個階段。輸入是學習語言的起點,但學習語言的最終目標是運用語言進行溝通、交流,所以語言的輸出是至關重要的。《課程標準》以學生“能用英語做事情”的描述方式設定各級目標要求,旨在強調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要重視語言知識的輸入,更要重視發展語言技能的輸出。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語言學習活動中,通過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等環節,逐步實現語言知識的內化。因此,在學生獲得了較多的語言知識點和與本單元話題相關的信息輸入的基礎上,組織活動讓學生進行語言輸出練習恰到好處。
在義務教育階段,要想讓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幫助其逐步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十分重要。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在小組討論中,學生以小組或團隊的形式參與學習活動,組內成員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合作、學生與學生合作,他們表達各自的思想觀點,聆聽別人的意見,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培養了合作探究的習慣。在小組討論后,每組派出代表進行展示,由教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簡短、有效的評價。這樣,各小組間會形成競爭,既激發了學習積極性,又完成了有效的討論。另外,還要注意組內成員的分工不能一成不變,要使每個人都有機會得到各方面的能力培養。
討論有時要求學生有廣泛的閱讀,知曉各方面知識;有時需要學生細品文章,仔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情感;有時需要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預測文本故事后續的情節。好的討論話題能發散學生的思維,啟發其多角度思考問題,探求問題的答案。此外,討論話題還可以是質疑文章觀點或作者的看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課程標準》中指出:合理開發和積極利用課程資源是有效實施英語課程的重要保證(教育部2012)。英語課程資源不僅包括英語教材及有利于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其他教學材料,還包括人的資源(如:學生、教師和家長),他們的生活經歷、知識結構和情感體驗都可以成為寶貴的課程資源。
1.層次性和開發性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討論環節”設計應遵循事物發展的邏輯順序和學生的認知規律,Pre-reading 階段側重設計為展示型話題,重在培養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While-reading 階段突出設計參閱型話題,可以提升學生的應用、分析能力;Post-reading 階段利用評估型話題訓練學生的綜合評價能力(文志淵2014)。三類話題由易到難、層層遞進,對應思維活動由低階到高階。
此外,教師在設計“討論環節”的活動時不僅要基于教材文本,還要有適度的開放性,跳出文本,開拓思維。
2.連貫性和適切性
一堂完整的閱讀課要求教師設計的討論問題之間具有連貫性,以凸顯整堂課的核心主線。如在人教版新目標初中《英語》九年級Unit 5 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 Section B 部分閱讀課的Pre-reading 階段提問學生“What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forms do you know?”,在While-reading 階段提問學生“What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forms are talked in these passage?”,而在Post-reading 階段提問學生“Which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form do you like best?Why?”三個問題緊扣文本主題,銜接緊密。
這里提到的“適切性”包含兩個方面:學生和教材。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所以教師應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討論環節”的設計也應圍繞他們的興趣愛好和能力水平展開;另一方面,教材是教學的載體,教師在設計“討論環節”時要立足教材文本,引導學生對作者的寫作意圖作出客觀評價。
3.明確性和多樣性
只有“討論環節”的設計意圖和表達指向明確、清晰,學生才會清楚地知道思考的角度和回答的方式。如在上述閱讀課While-reading 階段,向學生提問“What do you know about sky lanterns?”就不如提問“What were sky lanterns used for before?”和“What are they used for now?”更明確。此外,討論的形式可以多樣化,但一定要根據教學內容而定。
1.問題式
“討論環節”可以設計為提問的形式,包括學生提問和教師提問。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由教師回答,也可以由其他學生回答。而教師提出的問題可以根據學生的反應及時作出調整,如對于某些特殊疑問詞開頭的疑問句學生一時找不到答案,教師可臨時調整為選擇性問題,待學生作出選擇后再追問作出這種選擇的理由。
2.采訪式
采訪是一種媒體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是記者和被獲取信息的對象面對面交流。教師可以模仿這種形式,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討論環節”安排學生擔當采訪者和被采訪者,進行問答式討論活動。把這種形式引入課堂討論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培養他們的應變能力和語言能力。
3.復述式
復述分為重復性復述和改造性復述兩大類。重復性復述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閱讀文本內容的記憶,而改造性復述則需要學生在復述時改變原文的結構、順序,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原文內容。
4.辯論式
辯論式討論要求教師提供一個可辯論的話題,使學生利用辯論的形式闡述各自贊成或反對的理由。辯論的話題可以事先告知學生,讓其查找資料,搜集素材,為課堂上的討論作充分的準備;也可以在課堂上提出,以檢驗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應變能力。辯論時將全班學生分成兩大部分,分別為正方和反方,讓他們在課堂上進行充分的討論,然后公開辯論。在這種活動中,辯題的選擇很重要。教師要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密切聯系他們的生活實際,關注其興趣愛好,還要結合時事熱點。辯論式討論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讓他們體驗到學習英語的快樂,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討論可安排在讀前活動中,創設的情境主要是與閱讀文本相關的語言和文化背景知識,導出要解決的問題。比如,在人教版新目標初中《英語》九年級Unit 5 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 Section B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讓學生觀看一段關于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短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讓學生自由討論自己所了解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通過討論,學生可以了解到多種民間藝術的表達方式,如Chinese knot(中國結)、Sugar painting(糖畫)、Beijing Opera(京劇)、Shadow play(皮影戲)、Paper cutting(剪紙)、Sky lanterns(孔明燈)、Chinese clay art(中國泥塑藝術)等。再次,呈現部分新詞匯,讓學生簡單地討論剪紙的過程,為接下來的閱讀掃清障礙。
學生通過精析閱讀文本,梳理、概括信息間的關聯,能形成新的知識結構。這個環節的討論旨在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其獲取表層信息,并幫助其了解文章結構。如在這堂閱讀課的While-reading 環節,為了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的內容,教師設置了以下問題:
【案例1】
(1)What do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forms try to show?(Para.1)
(2)What were sky lanterns used for before?
(3)What are they used for now?(Para.2)
(4)What kinds of pictures are usually found on paper cutting?
(5)How do people use paper cuttings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Para.3)
(6)Why is Chinese clay art popular?
(7)What are the steps for making clay art pieces?(Para.4)
閱讀是一個處理信息的過程,在低階閱讀過程中,學生首先要做的是對閱讀文本的信息進行梳理、分類,然后提煉、內化,從而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絕不能讓學生停留在獲取表層信息的階段,而需要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挖掘它們的內在聯系,整合性地運用語言表達意義。在課堂上,教師通過框架圖(見下頁圖1),引導學生把握每一個段落的重點信息,包括每一種藝術品的制作材料、制作過程、象征意義、歷史故事等具體信息,并經過加工處理,促成學生輸出。在學生經過略讀和細讀之后,回歸文章標題Beauty in Common Things,追問學生什么是普通、什么是美,以此作為討論的話題。

圖1
通過這類學習活動,學生不僅能從整體上把握語篇的框架,高度整合“碎片化”信息,在大腦中形成新的知識結構,還能充分感知語篇所承載的文化價值。
在這個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圍繞話題和所形成的新的知識結構開展討論活動,幫助其對新的語言知識進行鞏固和運用。以下是部分教學片段:
【案例2】
T:Do you like“Beauty in common things”this title?What is common?What is beauty?
S1:I think the materials used to make these things are common. But the emotions and the good wishes are beauty.
T:What are the common things and what is the beauty in this passage?
S2:Paper,clay and bamboo are common things and beauty is these traditional art forms.
T:Who turned these common things into beauty?
S3:The Chinese people turned the common things into beauty.
T:How can people turned these things into beauty?
S4:I think it takes people a long time to complete these art forms.
S5:I think people give these things with love and good wishes.
S6:I think the people are creative and they can discover the beauty in common things.
T:So labor created beauty. How great Chinese people are!
如下頁圖2 所示,在這個討論環節中,教師提出從理解到應用、從分析到評價有層次的問題,啟發學生參與對語篇內容的討論和反思,引導他們的思維由低階向高階發展。

圖2
在討論和展示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閱讀語篇的文化價值進行分析,幫助其實現對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內化,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嚴州蝦燈”是流傳在本地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而所在學校就是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基地,因此,在這堂閱讀課的讀后環節,教師讓學生觀看了其他幾種中國傳統藝術——糖畫、刺繡、嚴州蝦燈的圖片,并指出它們正面臨失傳的情形,引導他們樹立保護和傳承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以下為部分教學片段:
【案例3】
T: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traditional art forms and Chinese people?
S7:The traditional art forms are very beautiful and I really like them. I think Chinese people are very intelligent,they can discover beauty and create beauty.
T:Yeah,Chinese people are very great. Let’s look at other traditional art forms:Sugar painting,Yanzhou shrimp lantern,Embroidery are also traditional art forms. But unfortunately some of the traditional art forms are missing. So as a teenager,what can we do to solve the problem?
S8:I think we should protect them.
S9:I think we should learn about them.
T:I think we should protect,inherit and develop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開放性的討論設計考慮了學生思維和語言能力的無限可能,更符合他們的個性發展需求。
結束語
學習活動觀的提出為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提供了有效途徑。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巧妙地設計“討論環節”,開展教學活動給學生帶來了不一樣的課堂體驗。基于學習活動觀的教學設計需要教師去除虛假、花哨的外在形式,轉向關注學生的實際語言發展、知識建構、思維提升,引導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只要教師相信和堅持,就可以逐步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讓學習成為學生期待的、快樂而有成就感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