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歷久彌新,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傳承和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是年輕一代的光榮使命。近年來,隨著新課改政策的貫徹實施,古詩詞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如何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滲透我國的傳統文化已經成為語文教師普遍關注的焦點。因此,文章圍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實施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教學策略展開全面論述。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策略
古詩詞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知識體系,并貫穿于學生的整個求學生涯,尤其對初中語文來說,教材當中所收錄的古詩詞不僅在架構組成方面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詩詞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精髓也得到切實體現。因此,在實踐教學當中,語文教師應當沖破傳統的課堂教學瓶頸,運用新思想、新方法、新模式,幫助學生了解和走近璀璨生輝的傳統文化,以培養學生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 引入詩詞背景,感悟詩人情懷
古詩詞或大氣磅礴,或精雕細琢,或云淡風輕,或躊躇滿志,與小學古詩詞相比,初中語文教材中選取的古詩詞,其意更深,其境更遠,詩人所表達的個人情感也更加復雜。為了幫助學生能夠深入了解我國這一璀璨的傳統詩詞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情結,教師在講述古詩詞釋義之前,可以先介紹古詩詞的創作背景,然后逐步深入,使學生能夠體會到詩人創作詩詞時的真實心理,這樣一來,學生能夠快速融入古詩詞的意境當中。
以曹操創作的《觀滄海》為例,全詩內容如下:“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睆娜姷奈淖旨軜嬁?,彰顯出大氣磅礴之勢。為了更加深入地挖掘這首詩的內涵,讀懂曹操創作這首詩的初衷與真情實感,教師首先將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向學生交代清楚。
這首詩是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在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行軍至海邊,途經碣石山,登山觀海時興起而作。這首詩運用了浪漫主義手法,勾勒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表達了詩人以景托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后來,曹操也為三國時期的一代梟雄。當學生了解了詩詞的創作背景后,能夠快速融入真實的詩詞意境當中。與此同時,對我國傳統的古詩詞文化也將產生更加深刻的認知和理解,為繼承和發揚博大精深的傳統詩詞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 運用類比手法,探尋共性關系
類比手法就是對同一類別或者創作風格相近的古詩詞進行橫向比對,并找出類比對象的共同點與不同點,然后提取出古詩詞的共性點,學生可以圍繞共性點展開討論,形成個人的獨立觀點。這種方法既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時,也能夠將學生與古詩詞融為一體,對深入了解古詩詞內涵,掌握更多的詩詞知識將大有幫助。
以唐朝詩人杜甫創作的《江南逢李龜年》與李白創作的《峨眉山月歌》為例,《江南逢李龜年》的全詩內容是:“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峨眉山月歌》的全詩內容是:“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眱墒自姀念}目上看并無直接關聯,但是,詩詞內容所表達的情感卻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因此,學生可以采用類比的方法,找出兩首詩的異同點,《江南逢李龜年》主要體現在對人的依依不舍方面,而《峨眉山月歌》主要體現在對景的戀戀不舍的情節,兩首詩緊緊圍繞著“情感”這條主線展開,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引發情感共鳴,進而被兩位詩人內心深處隱藏的真情實感而深深打動。當學生找到兩首詩的情感主線后,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與大家分享心得體會。通過這種方法,學生能夠抓住古詩詞的核心點,并逐漸對詩詞這一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 借助視頻影像,融入詩詞意境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歷代文人墨客都熱衷于詩詞這種簡單精練的創作風格,常常運用這種方式抒發個人情感與家國情懷。因此,從傳承下來的多如繁星的古詩詞中可以看出,多數古詩詞都是一種真實情感的宣泄與表達,而且也能夠影射出當時的歷史背景與人們的現實生活狀況。為了使教學過程更加形象生動,幫助學生快速理解詩詞含義,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將古詩詞當中描寫的場景展現在學生面前,這樣,不但能夠產生視覺沖擊力,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與古詩詞的真實意境親密接觸。
以唐朝詩人崔顥創作的《黃鶴樓》為例,這首詩的全文內容如下:“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主要描寫了過去的仙人已經乘鶴而去,現在只剩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千百年來,黃鶴不曾歸來,只有悠悠的白云在空中飄蕩。在陽光的照耀下,漢陽的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芳草碧連天,天色已晚,此時眺望遠方,我的故鄉在哪里?眼前只有一片霧靄籠罩在江面之上,不禁讓人的心里泛起點點思鄉之愁。當教師講述完詩詞的大致含義后,可以將黃鶴樓的真實場景展現在投影屏幕上面,學生看到黃鶴樓這一景觀時,內心深處會升騰起無限的憂傷,而這種感受恰恰與詩人的思鄉之情耦合到一起,并將學生帶入到真實的詩詞場景當中。接下來,教師可以逐字逐句對黃鶴樓這首詩進行精講,并將有關于黃鶴樓的故事與學生一起分享,這樣更利于快速吸收古詩詞知識。
四、 主題辯論活動,精解詩詞寓意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理性思維已經日漸成熟,分析判斷問題能夠有理有據、有板有眼,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拓展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在教學課堂開展主題辯論活動,辯論主題主要圍繞一首詩詞的兩個對立面寓意展開。首先將學生劃分正方反方兩個辯論小組,在辯論過程中,在每一個小組當中選擇一名學生代表,闡述自己的觀點與立場,然后由小組其他成員進行補充與辯論,并比較一下哪一個小組的論據更加充分,論點更加鮮明,論斷更具權威性。
以魏晉詩人陶淵明創作的《飲酒·其五》為例,詩詞的全文內容如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边@首詩的第一句就容易給學生造成歧義,因此,教師應當從中提取主辯論主題,即詩人陶淵明的居所與悠然見南山的心境是否相符。正方辯論的主題是悠然見南山的心境與居所位置無關。而反方辯論的主題是這種心境與居所位置密切相關。當辯論小組接收到教師設置的辯論主題后,首先可以進行組內討論,然后集思廣益,收集大家的想法與看法,再由一名學生代表負責作答。比如正方的辯論言辭時:“從這首詩的前半段就可以看出,陶淵明已經身處鬧世,但是,它的內心深處存在遠大的理想抱負,即便外面聲音吵雜,而陶淵明卻絲毫未受到干擾,這就居于鬧市而心自凈的道理?!狈捶降霓q論言辭時:“詩詞的第一句就闡明了詩人的住處車水馬龍,一片繁榮之勢,但是第二句卻又出現了僻靜的字樣,很顯然,這兩大因素之間并沒有直接聯系,因此,可以說,悠然見南山的心境與居所位置有著必然聯系,即便是圣人也無法擺脫這一束縛?!碑旊p方辯論結束后,教師可以將辯論的音頻再次播放出來,然后由其他同學對辯論結果進行客觀公正點評,最后,由教師向學生講述這首詩詞所蘊含的真正意味。即詩人陶淵明的內心深處始終向往安靜的田園生活,實際上這與居所的位置并沒有太大的聯系。通過這種方法,學生能夠快速確定辯論活動的論點、論據,這就相當于對古詩詞內容已經進行了深入辨析和解讀,對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運用能力以及傳承和發揚古詩詞這一傳統文化都能夠起到積極的促動作用。
五、 培養閱讀習慣,標注詩詞重點
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首先應當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由于初中學生的天賦與學習能力的高低參差不齊,有的學生甚至無法順利讀出古詩詞內容,有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還經常出現錯誤字,以至于鬧出不少笑話。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古詩詞教學課堂應當正確引導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對將要學習的古詩詞內容,利用互聯網平臺事先搜索出詩詞的要點與釋義,然后結合詩詞的真實情境與內容,將重點詞句予以標注,并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學習和研究,以此提高個人的詩詞鑒賞能力。
以杜甫創作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例,這首詩詞是詩人杜甫的經典傳世之作,也是傳統詩詞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但是,這首詩的篇幅較長,每一句詩的釋義難于理解,這就給古詩詞學習制造一道障礙,為了突破這道障礙,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拿起手中的筆,將不懂的字詞圈記出來,如果課堂剩余時間足夠,教師可以特意加設課堂解疑釋惑環節,幫助學生解決更多的古詩詞難點知識。比如有一句詩寫道:“高者掛罥長林梢”,這里的“掛罥”是什么意思,當學生作完標記后,教師應當及時予以解答,結合這句詩的內容,“掛罥”的意思是指高高的樹梢,而本句詩詞的釋義則是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之上。再比如“嬌兒惡臥踏里裂”這句詩的釋義是什么,如果單獨理解的話,“踏”這個字是核心。只有懂得“踏”的意思,這句詩的釋義也會迎刃而解。即:“孩子睡覺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睆倪@句詩的釋義可以看出,當時孩子眼睛里的世界還是一片太平,但是把被子蹬破則暗喻安史之亂以后,社會動蕩不安的格局,這種從微觀向宏觀過渡的創作手法,也是當代文人需要借鑒的傳統文化精髓。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對詩詞這一傳統文化類型能夠產生更加深刻的認知,學習興趣也將成倍增長。
六、 結束語
學習和接納傳統文化是確保我國的五千年文明能夠延續下去,因此,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應當深知責任重大、使命重大,進而將愛國情感與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融入古詩詞的學習當中,并在語文教師的正確引導下,使我國的傳統詩詞文化能夠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王傳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入[J].語文課內外,2020(18):297.
[2]田銀春.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0(5):91.
[3]朱水平.關聯與對比:統整視野下的古詩詞教學[J].語文建設,2020(8):34-38.
作者簡介:張風莉,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第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