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靜怡 顏詠
陸在易在藝術歌曲方面的成就是國內廣為人所知的,《橋》《家》《盼》《我愛這土地》《彩云與鮮花》《最后一個夢》《望鄉詞》等等,都是業內外被演率極高的曲目;而他在合唱音樂創作方面則更是學界的翹楚,《雨后彩虹》《中國,我可愛的母親》《藍天·太陽與追求》等業已成為經典,在學術研究中被關注度也是少見的現象,其悲情氣質的抒情表達是其個性語言有別于他者的創新[1],也是他的作品感人至深的因素所在。
考察陸在易的藝術經歷可以發現,從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大學等教育經歷及留校乃至后來的院團工作,嚴謹的學術之路為其打下了扎實的技術基礎,既對技術創新有所追求,更對作品的實踐效果重視有加,這些創作觀念和態度,是他的諸多領域的作品均能得到人們喜愛的原因。據報道,他經常深入生活,走近大眾文化,喜愛將自己的感同身受反映在作品之中。
陸在易在合唱作品中尤其注意大眾生活情趣的表現,而從他的三類作品所做的探索來看,混聲合唱、女聲合唱及童聲合唱則各有藝術實踐的側重點,在學術創新和文化落地方面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就其十余首的女聲合唱來看,其大眾接受度都較為突出,這與其內容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情感豐富等特點不無關系,這些已在王秋詩等人的研究中有所顯現[2]。筆者作為有著鋼琴演奏經歷的理論專業研究者,希望從音樂分析的視角,通過對陸在易這十首女生合唱曲的鋼琴伴奏分析,解讀作曲家對伴奏織體的精準運用,從而探索音樂技術運用和時代環境對其音樂創作的影響。
作曲家的藝術風格及其形成,是在多種不同的外部及內部因素共同作用下呈現的,它以時間為依托,但并非固定不變。作曲家所生活的時代背景,個人的成長經歷、性格,藝術理念、文化修養等多重因素都與之密不可分。這些不同的因素用以解析陸在易的女聲合唱曲,則可以管窺其藝術的發展痕跡。
《水鄉船歌》創作于1981年,這是改革開放之初的文化生活反映,尤其是作曲家所熟悉的水鄉生活。作品的意境是悠然而愜意的,它體現了作曲家對于各種民間音樂風格的精準把握,并通過多種音樂織體表現出來,陸在易稱之為誕生于生活土壤中的作品。同樣創作于1981年的作品《祖國,慈祥的母親》,其合唱版本以深情的傾訴,歌頌了改革開放后新的生活面貌中的祖國,表達了作曲家對祖國深情厚誼之濃烈[3]。生活化的內容,在創作于1982年的《深山的小路》中有所反映,抒情柔美的旋律,清新淡雅的風格,用來表現小路的深遠幽深,是再好不過的借景抒情的手法特征了。

例1 《水鄉船歌》中的民間音樂風格
創作于1990年的《清流》意在表現愛心的規勸,在情感的表達上對比之前的賀綠汀獨唱曲中加入了抒情性的樂段,給作品添加了更多的情感,曲調更顯流暢,風格更顯清新,展現了90年代初的時代風貌。同樣風格的作品《鳳凰吟》,創作于1995年,這時的中國人開始注重古典文化意象的使用,該作品就是以我國古代神鳥鳳凰為意象,用音樂的表現形式,傳達了柔美和悲情,表現出鳳凰堅強、剛毅的品格,以此歌頌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氣概,塑造了鳳凰涅槃而飛的神鳥形象[4],它在時代特征的體現上不僅是抓住了古典表現之需的外在文化驅動,還以音樂的對應性手法而獲得了新的風格。

例2 《清流》中的清新時代風格
由上可見,陸在易的女聲合唱類作品多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總能抓住不同時代人們的審美需求,從表現的內容入手,再進行音樂手法的選擇。而表現在音樂織體上,它們或以簡潔的律動或以復雜的層次而予以展現,而從鋼琴音樂的織體中亦可見一斑,均勻律動和織體的變化會隨著內容變化而變化。下面將主要織體手法特征再做展開。
音樂作品中,鋼琴伴奏的前奏屬于音樂表述中的“引論”部分,正是由于其“引”的意圖,從而對塑造音樂意境起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前奏所具有的音樂意境及材料的引導性作用,會使演唱者能夠提早進入演唱情緒,進而鋪墊地描繪作品的意境,為刻畫音樂形象做前期準備工作。因此,藝術表現方面,要求演唱者與演奏者認清這部分情緒調動的功用。作為音樂意境營造的行家里手,陸在易在女聲合唱作品上尤其注重其前奏的寫作,織體是最為外在的形式,由此可以最為直接地認知陸在易寫作的特征所在。
作品《水鄉船歌》的前奏采用了歌曲的主題材料,以密集排列的分解和弦予以呈現,在長音處以密集排列的分解和弦而再作延伸過渡。織體的具體表現:第1小節為主旋律及高八度的呈示,后接六十四分音符的七連音上行,之后再繼續連接旋律,反復進行三次主題的呈示和發展;在第9小節處,它又變為三十二分音符的反復,其聲勢有所減弱,這為后文合唱聲部的進入做了鋪墊。這一作品的前奏,其織體的構成主體是流動的音型,這一形式巧妙地表現出水流潺潺的意境,恰當地貼合了作品的主題呈現,這一前奏的寫作為歌曲的情緒情感表達做足了鋪墊。
從上述作品的分析可見,陸在易注重前奏的“引論”功效,以外在織體的貼合性來表現作品的聲響意境,是陸在易女聲合唱作品中較典型的前奏表現形式,這種音樂的織體,以流動性強的密集音型,既能將前奏的意境營造作用表現出來,又能夠將音樂的素材以巧妙的形式呈現出來,表現合唱曲的音樂風格及情感意境。此種手法在陸在易的其他女聲合唱曲中也有較多的運用,如《葡萄園夜曲》《迎接太陽》《朝霞》等。

例3 《水鄉船歌》的前奏織體
音型化的鋼琴音樂織體在合唱伴奏的藝術手法中是常見的織體形式之一,它可進一步細化為節奏音型化、線條音型化、和聲音型化等類型[5],陸在易在其女聲合唱類作品中多有嫻熟的運用。
多聲部合唱音樂作品在不同的聲部可以兼備旋律、低音、襯托、對位等多種音樂功能,各聲部相互襯托,從而形成了音樂的相互融合貫通和協調統一。不同風格的合唱音樂作品會有與之相對應的不同風格的鋼琴伴奏織體形態。
根據作品的題材及風格需要,作品做音型化的織體對應,陸在易的合唱曲《祖國,慈祥的母親》就有此體現。其鋼琴伴奏織體在布局上采用了三連音的伴奏織體,并以固定音型化的形態貫穿全曲。三連音是一種典型的節奏類型,在樂曲進行中會給人一種節奏“錯位”的、不穩定的感覺,正是這種不穩定性,使其傾向于穩定的感覺會更加強烈。當音樂中三連音連續出現時,我們能夠看出作者是想要借該固定音型表達他對祖國的熱烈情感,隨著三連音和旋律的不斷推進,情感不斷地積累升華,在音樂的推進中表現出對祖國的熱愛愈加濃烈的情緒。

例4 《祖國,慈祥的母親》中的三連音織體
和聲音型化是豐富作品的重要手法之一,陸在易在作品《鳳凰吟》的鋼琴伴奏中就以此為法而運用了大量的音型化和聲織體。從正式進入合唱的第17小節的分析來看,它從第17小節到第20小節為第一句,是主和弦上的密集分解的和聲音型化,并且采用的是上下行交替的方式進行;第21小節到第24小節同樣是和聲音型化,采用上下行交替的方式進行,但在和聲上做出了些許的改變,采用了隱伏線條的寫法,把骨干音藏入其中,使旋律與伴奏更加的融合;第二句和聲從主和弦到下屬和弦再到中音和弦的過渡。

例5 《鳳凰吟》的音型化和聲手法
通過對這兩樂句的分析我們就能發現,和聲音型化是陸在易在音樂作品中比較常用的音型化的伴奏形式。從以上兩個片段的分析來看,它們分別以節奏及和聲音型化的織體形態為例,對陸在易對女生合唱作品中鋼琴伴奏織體進行了分析,從中可以發現,他的每種音型化的運用都是根據音樂作品題材及內容而選擇的,能夠讓每首作品要表達的情感和故事更加切合,從而達到作曲家想要呈現出來的效果。
經典作品中的手法要為我們學習和研究所借鑒,陸在易的女聲合唱曲中的很多手法就值得不斷熟讀、細究,它們將為我們配寫鋼琴伴奏時所借鑒,而鋼琴伴奏的織體手法運用,就首先觀照到陸在易的成功探索。他在音樂作品的整體布局上,要根據所要反映的不同音樂風格、不同題材等要素而予以深入設計,陸在易女聲合唱作品都已將其作為重點視角,十余首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注意了鋼琴伴奏中的各種形式,從風格的總體定位,到音型織體的微觀貼合,可見陸在易手法的精心設計。這是陸在易注意到鋼琴伴奏織體的發展,以服從于音樂作品內容表現之需,符合音樂所進行的陳述及發展特點之需。在音樂的轉調及連接部分會起到一個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鋼琴伴奏織體會大量地運用音型化的寫作技法,以節奏音型化、和聲音型化為主,從而來表現音樂內涵及烘托合唱聲部的演唱,這些都是陸在易女聲合唱作品中非常注重的手法所在。通過本文的分析,我們既可在伴奏寫作中借鑒陸在易先生的音樂寫作形式與手法,也可在其中深解陸在易先生女聲合唱曲緣何受到大眾喜愛的內涵所在。
注釋:
[1]王安潮:《細膩敏感的個性思維斑斕絢麗的抒情手法——作曲家陸在易藝術成就素描》,《音樂創作》2014年第8期。
[2]王秋詩:《心底里流出來的天籟之聲——陸在易合唱作品中的寫作技術與指揮案頭匯總》,沈陽音樂學院2014年碩士論文。
[3]褚文碩:《陸在易合唱作品鋼琴伴奏研究》,東北師范大學 2015年碩士論文。
[4]劉璐:《陸在易合唱作品分析及表演探究》,西南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5]王安潮:《民族歌劇語境下的傳統經典發揚》,《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
韓靜怡 青島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
顏 詠 青島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