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高校聲樂專業課課程設置中,多采用傳統的“一對一”授課模式;教師在聲樂課的練聲階段,教授學生相關聲樂技巧并科學地進行練聲是提高學生演唱水平的有效途徑,也是聲樂專業演唱技巧學習過程的重要基礎部分;而在聲樂課內加入預備練聲練習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輔助學生能夠更快地進入演唱狀態的重要方法。本文通過闡述高校聲樂專業教學模式現狀,并分析預備練聲練習在聲樂練習中的性質和特點,從而說明高校聲樂專業課內加入預備練聲練習的重要性。
在全國各高校聲樂專業的體系和授課模式里,聲樂課是最基本也是不可或缺的專業課程,也是國家培養聲樂人才,乃至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必備專業。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國家對聲樂類人才需求只增不減,對高校的聲樂課教學要求也不斷提高,而傳統的聲樂專業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當代社會對聲樂專業的需求,各高校也在進行聲樂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創新。本文遵循客觀規律,做到以理論聯系實際,以探討在聲樂專業課中加入預備練聲練習的重要性,對聲樂專業課教學模式的創新進行落實,旨在提升聲樂專業課授課效率和學生聲樂技能。
我國相較于國外的聲樂歷史來說時間較短,發展較慢,練聲曲是國外早期的聲樂教師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不斷積累而總結出來的精華,這些早期的聲樂教師為了解決學生在聲樂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難點而有針對性地設計出各式各樣的練聲曲。這些流傳至今的優秀教學方法和練聲譜例,是后世聲樂教師和學生們值得學習的典范。
在我國,聲樂體系建立時間不長,可以說聲樂教學是“舶來品”,是研習了國外的聲樂教育方法,對于聲樂課內的一些練聲可以說只是簡單的“發聲練習”,這些練習只是用來在正式演唱之前進行的嗓音運動,并不是作為提高聲樂技巧的必要練習,更不用說要求學生系統地學習好練聲這一重要的聲樂基礎技能。
在國內高校聲樂專業課課程設置中,多采用傳統的“一對一”(即一位聲樂教師對應一位學生)授課模式;在“一對一”的課程教學中,教師一般選擇“練聲+歌曲演唱”的模式,在練聲中直接給學生進行三條或三條以上的簡單的發聲練習及聲樂練聲曲之后就進入到歌曲的演唱環節。這種“一對一”授課模式有它的優勢,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聲樂教師在教授聲樂課時,對課程時間安排存在隨意性,以及在傳統聲樂教學模式下把固化知識教授給學生,而學生不能馬上通過思考進行反饋;教師無法持續進行聲樂相關知識的擴充,教學質量較差;學生作為授課的接受者在聲樂學習的過程中缺乏主觀能動性,導致課程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效果不理想;學生在聲樂專業課內練聲練習不充分或練習方法不適應,導致課內不能盡快進入演唱狀態。所以,對高校聲樂專業課的教學模式進行細致化及規范化改革和創新是非常有必要的。
聲樂專業課內練聲曲和發聲練習是聲樂教學技能的重要內容和基礎,是課內歌曲演唱環節的前提和鋪墊,學生練聲狀態的好壞直接影響后續歌曲演唱水平,所以,教師在進行練聲訓練的時候應因材施教,對于不同聲部、不同聲音條件、不同聲音狀態的學生應選用適合的練聲曲,達到有效的練聲目的。
1.發聲練習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追求物質生活以外的精神享受,對歌唱的喜愛程度與日俱增,無論年齡大小,都加入了歌唱的隊伍[1]。所以無論是對于初學者抑或歌唱藝術家,發聲練習都是學習聲樂一個重要的基礎練習,通常是為了讓學生“打開嗓音”,為了之后達到一個理想的歌唱狀態而進行的,一般由簡單的音階和旋律組成,一般沒有歌詞,以練習元音為主,和聲功能清晰,節奏較為隨意。教師可通過該練習來發現學生演唱技巧的不足,并進行糾錯。
2.聲樂練聲曲
這類練習曲一般由作曲家進行創作而得來,旋律優美、節奏相對復雜,一般采用元音進行演唱,還配有鋼琴伴奏。如:《孔空聲樂練習曲》《派諾夫卡聲樂練習曲》《阿勃特聲樂練聲曲》等,這類練聲曲需要綜合性的聲音技巧才能進行演唱。
1.為學生的聲樂技能打好基礎
練聲是系統化聲樂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聲樂教學對于學生的訓練培養制定了非常科學且嚴謹的方法,練聲作為其中最基礎的內容,在提高學生演唱技巧方面有著明顯的成效,是聲樂教學中重要的基礎部分。如同很多樂器一樣,想要學好一門技藝就要把基礎打牢固,一個堅實的基礎能讓學生在以后的求藝道路上走得更長遠。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練聲練習時要通過不斷監聽學生的演唱過程,細致地對學生的聲音特色進行挖掘和修正,還要符合學生聲音發展程度的差異性,不斷地選擇和創新適合學生個體的練聲練習,做到讓學生聲樂專業的基礎,如:節奏、樂感、旋律、和聲等基本音樂知識不斷加強。
2.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新形勢下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要以專業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對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進行重點的培養和研究[2]。對于高校聲樂專業的學生而言,他們在進入高校之前就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聲樂相關知識和技能。當他們進入高校內進行系統的聲樂專業學習,想要在聲樂專業領域進一步提升的時候,高校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就至關重要。由于學生在之前積累的聲樂技巧處于參差不齊的狀態,這就需要教師耐心地通過選擇合適的練聲練習對學生的聲樂技巧進行適度的修正,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3.由練聲曲向演唱歌曲的過渡
教師應根據每個階段的不同程度學生的演唱水平、能力、進度以及演唱技巧的需求來合理選擇練聲曲,而每首不同作用的練聲曲都有其不同的訓練價值,教師也要隨著學生的聲樂技能不斷提高,應引導學生在練聲時進行程度較高的演唱練習,比如在進行簡單的發聲練習之后演唱聲樂練聲曲,同時要求學生用合理的演唱技巧和正確的聲音特色,帶動情緒,富有感情地演唱,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練聲之后在演唱歌曲的時候更容易對歌曲進行有效的呈現。
在高校聲樂專業課中,學生在課內的演唱狀態和練聲狀況的好壞息息相關。教師如何在“一對一”教學過程中,系統地、有規律地控制好聲樂演唱技巧的授課節奏,讓學生把握好聲樂課中的每一分鐘,這就需要在聲樂課的前半段加入一種有效的輔助練聲練習,即預備練聲練習;該練習作為一個建立科學歌唱狀態所依附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練聲和歌曲演唱狀態的容錯率,并起到很好且有效的過渡作用。
在聲樂課程開始的時候給學生進行身體肌肉群的練習,讓學生的身體機能更快地進入唱歌狀態,這樣的練習就是預備練聲練習。預備練聲練習可分為:面部肌肉群練習、橫膈肌肌肉群練習、站姿訓練等,當然任何一種過度刺激肌肉的鍛煉都不是我們所要尋找的,我們做任何的練聲輔助訓練都是為了放松和感知自己的身體機能狀態,讓學生保持一個松弛的歌唱狀態,而教師可根據學生具體的發聲肌肉群或者從學生生理機能欠缺問題進行點對點的訓練。
1.面部肌肉群的訓練:讓學生不發出聲音地進行夸張的笑,感受自己面頰的肌肉處于緊張狀態,隔幾秒放松一下,每組做5次左右。該練習可以讓學生的面部肌肉處于興奮狀態,在之后的歌唱過程中“提笑肌”更加自然且容易,而且更能感受到共鳴的位置。
2.鼻子吸氣呼氣訓練:堵住其中的一個鼻孔,另一個保持通暢,用開著的鼻孔深吸氣,感受氣流隨著一個鼻孔吸入的狀態,接著堵住通暢的鼻孔,用另外一個呼氣,也就是說,把吸氣和呼氣的狀態分別用兩個鼻孔交替完成,通過這個練習可以打開鼻腔后部(鼻竇)的空間,這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氣息,在隨后的練聲中更容易找到共鳴。
3.橫膈肌肌肉群練習:讓學生坐在椅子上雙手叉腰慢慢呼吸,感受橫膈肌的舒張和緊張的狀態。該練習能讓學生感受氣息存在的同時習慣性地進行呼吸的訓練,力求每次呼吸都吸到位置上。該練習需要學生自己在課后進行長期的練習,用正確的呼吸方法訓練橫膈肌的肌肉,長期堅持之后學生會發現自己的氣息和支持會與日俱增;再結合一些長線條的發聲練習或者練聲曲對于演唱最需要的氣息會有益處。
4.站姿訓練:在聲樂學習過程中,駝背或者不正確的站姿對于歌唱的狀態都會起到一個負面作用,為了矯正演唱的姿態,可以讓學生靠著一條直的門框或者墻壁的拐角邊,并讓學生感受自己的脊柱盡量貼近這條直邊,身體處于一個正常的直立狀態,這樣可以讓學生找準身體重心,處于這樣的狀態從生理上能打開胸腔,讓肺這個呼吸器官在胸腔內處于打開的狀態,學生在進行歌唱時呼吸的通道是暢通無阻的,能更快地找到歌唱的狀態。
在演唱中,練聲是建立人的嗓音和物理機能的重要基礎。人的嗓音具有天然的物理發聲條件。為了解決聲樂中演唱位置統一、正確呼吸方法、聲區統一等實際問題,就需要在練聲中有選擇地進行細致化練習,而針對人體發聲的器官及生理機能上的預備練習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聲樂課的課程設置上,一般可在課程的開始就進行預備練聲練習,這樣做的目的是提醒以及引導學生更快進入聲樂課中,從生理和心理上讓學生在聲樂課內更好地接受教師的調整,為課堂之后的練聲和歌唱打好基礎,為傳統的“練聲+歌曲演唱”教學模式增添新意。
綜上所述,練聲是聲樂基礎學習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能,貫穿于聲樂學習過程的方方面面。能夠系統高效地學習練聲部分,不僅能幫助學生強化嗓音機能,打好扎實的基本功,更能在一次次細致的練聲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聲樂演唱技巧。作為老師,應該通過練聲不斷地引導學生在其嗓音上不斷改進和加強嗓音機能,而作為學生,應當在課后通過正確的練聲方法對于自己的嗓音有所了解,通過不斷地正確練習達到用正確的方法演唱歌曲。系統且好的練聲,應該加入正確的預備練聲練習,作為練聲的輔助,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校聲樂專業課內加入預備練聲練習進行教學是一種合理的輔助教學方法,在課內把練聲練習更加地細致化、科學化、步驟化,進而逐漸提高學生的演唱技巧,這對于學生學習和更快掌握聲樂知識起到重要作用。
注釋:
[1]張宇:《論發聲練習與歌唱的關系》,《音樂生活》2019年第1期,第25-27頁。
[2]張洋:《新形勢下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素質培養探究》,《音樂生活》2020年第9期,第87-88頁。
李英瑜 肇慶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