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東
關鍵詞:愛國主義教育;初中;道德與法治
一、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現實意義
一方面,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正是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關鍵時期,同樣,也是身心發展、品格形成的重要階段。鑒于此,教師需依托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渠道來正確引導學生,培育他們的道德素養、價值取向、品質技能和家國情懷,最終為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體系提供良好的開端。教師需承擔起為社會發展、國家建設培育優質人才的教學任務,借助道德與法治這一課堂途徑來著重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也為后續培育他們道德品格奠基。另一方面,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偉大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更是祖國繁榮昌盛的核心思想。無論是艱難時的英勇抗敵,還是安穩時的建設創新,都源自中華兒女忠貞不已的愛國之情,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與崛起也需要愛國主義精神的支撐。
二、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培育學生愛國主義
道德與法治課程涉及的內容比較繁雜和多樣,教師需深入研究教材內容,充分挖掘愛國主義教育元素,并圍繞其中所含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為學生創設生動形象且全面透徹的教學情境,最終能夠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需結合學生的思想價值和情感變化來選擇適宜的教學素材,最終能夠切實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結合實踐經驗可知,在挖掘、利用愛國主義元素的過程中存有諸多問題,比如學生很難深入理解教材中的理論內容,但是對于實際生活中的思想行為卻有著正確的判斷。或者,有些學生在獲取道德與法治相關內容的過程中,采用的學習方式較為單一和滯后,使得自己的認知思維被限制在教材內容中。以教師講解《建設美好祖國》相關內容為例,教師需在灌輸學生建設美好祖國重要性的同時,以愛國主義元素為基點來進行適當延伸,引進實際案例和最新素材引導學生了解建設美好祖國的實踐行為,并逐步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組織實踐活動培育學生愛國主義
教師應意識到課本中的理論陳述和課堂上的機械講授都是抽象且模糊的,教師需要組織實踐活動來引導他們踐行愛國主義,深化愛國主義意識。教師需探尋理論、實踐教學有效融合的教學路徑,組織學生參與到課外愛國主義活動中。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周末上街進行隨機采訪,詢問路人對愛國主義的認知和理解,并隨手記錄受訪者的真實想法。之后,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將采訪結果整合成采訪報告,能夠更加多元化地了解愛國主義思想。又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春游過程中到當地的烈士紀念館進行實地參觀,并在現場講解的過程中感知如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能夠深刻理解英勇就義背后的愛國情懷,從而增強學生的愛國之情。之后,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參與到愛國主義主題演講中,講述自己對愛國主義的認知和理解,分享自己的活動體會和感悟。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組建“愛國先鋒隊”團體,通過到社區進行公益宣講來有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三)抓住社會特點培育學生愛國主義
教師可以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積極引進時政新聞、社會特點或是熱門話題,比如緊抓重大事件,一步步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進行客觀分析。比如“神舟13號”載人航天器的成功發射;嫦娥探月三期工程;北京于2022年2月份舉辦第一個冬奧會等等,都可以引進課堂中作為愛國主義教學素材。在進行愛國主義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了解愛國主義是實現國家富強的核心動力,需要從小樹立奮斗目標和精神信仰。比如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抗疫先鋒鐘南山、最美女校長張桂梅等等,都是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的先進代表,也是愛國精神的有效體現。其中教師還應讓學生了解到愛國主義是寬泛的,不僅體現在轟轟烈烈的大事中,還可以表現在默默無聞的瑣事中。身為學生,應在日常生活與學校學習中形成熱愛勞動、積極進取、尊敬師長以及團結友愛的優秀品質,也是愛國的一種表現。教師通過引進社會特點事件能夠有效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并引導學生落到實處。
三、結語
總而言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需充分意識到培育學生愛國主義的現實意義,并探尋有效措施來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的全面滲透,比如可以通過深入挖掘教材培育學生愛國主義、組織實踐活動培育學生愛國主義、抓住社會特點培育學生愛國主義,最終塑造學生愛國主義、民族自信,充分彰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張保民[1].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應成為初中生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渠道[J].讀天下:綜合,2019(5):1.
[2]李漢玲.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探究[J].天津教育,20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