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秋
摘要:“深度學習指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者能批判地學習新的思想和知識,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在眾多思想間進行聯系并將已有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旨在學習者對所學知識能夠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達到深層認識,提升思維水平,錘煉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走向核心素養的必由之路。教材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資源,特別體現在精心設計知識形成與運用的過程,呈現知識之間邏輯順序及其實質性關聯,以啟發學生富有個性的積極思考,實現在已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上,主動的和有意義的建構。而習題作為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教材緊密相連,相互依存,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如何巧用教材上的習題助推學生的深度學習呢?
關鍵詞:深度學習;核心素養;教材練習
一、激發學生興趣,“趣”設習題
習題是靜態的,對于小學生而言,我們不能奢望他們和大人一樣因對知識的渴望而付出艱辛的“智力努力”。要引發深度學習,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學生動“心”,讓學生從心里覺得數學有趣,不僅是感官上的有趣,更是理智上的有趣。因此助推學生深度學習要讓習題變得有趣,這樣教學才能像磁鐵一樣緊緊抓住學生的心,深度學習也才可能真正發生。
應說明的是“趣”不能淪落為對學生的“討好”,不是講笑話,不是做滑稽的事......我們所說的“趣”是在對習題內容的“二次倒轉”中的具體化、趣味化,改造習題使之更適宜教學。其根在學生的生活實際,要讓其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有親近感;讓其感覺到數學真的好玩,有愉悅感。并且這種親近與愉悅,不斷從淺層走向深度,從感觀走向理智。當然,發現“趣”、創造“趣”,并不是憑空而來,需要我們不斷修煉,從簡單中看到豐富,從低趣味到高趣味,讓生活與數學達到深度通融。例如,教學“質數與合數”時,結束前設計一個游戲性習題:“同學們按照自己的學號,按老師要求站立,看誰反應快:(1)學號是質數的同學;(2)學號是最小合數的同學;(3)學號既是偶數又是質數的同學;(4)沒有站立過的同學......”這樣的習題練習能把學習氣氛推向高潮,讓學生帶著愉快和渴望學習新知識的心情結束一節課。
二、聚焦習題本質,“精”設習題
課改在習題方面對教師也提出了很多要求,特別是西師大版教材,如果教師不精心專研,簡單地按教材“照本宣科”,使用效果會不理想。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吃透教材中習題的編排意圖,進行精心規劃、精選題目。
(一)“精”打細算。
教師面對教材中的習題,要精思哪些內容可不講,哪些內容必須講;若講,重點講什么,怎么講。通過這樣的“細算”教師對本節課所有習題都能“心中有數”,大大縮短了教師與學生對“解題”認識上的距離。有了“細算”的基礎后,接下來就可以通過“精打”來揣摩編者的意圖,在吃透編排意圖的基礎上進行精心規劃,這樣可以提高練習安排的針對性,做到在關鍵處“練”,在生長點上“習”。
(二)“精”心規劃
教師在研讀教材習題時,要分析學生已有知識結構、學習經驗,深入挖掘教材習題,巧妙的設計教學環節,制造認知沖突,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究。如果教師能夠精心規劃,把每節課教學的知識置于整體知識的體系中,注重知識的結構和體系,處理好局部知識與整體知識的關系,就能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整體性,明了對于某些數學知識可從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從不同層次進行理解,從而在自主開放、思維可見的數學課堂中,得到真正的生長和發展。
三、注重教學形式,“活”用練習教學
練習教學絕不是學生單獨地練,也不是教師不停地講,而應是教與學相互配合。因此練習教學的組織要活,需要教師教得用心,才能讓學生練得開心,從而促使練習設計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效果。比如可以引導學生在問題串中生生互動。問題串是一節課知識重點、難點的體現,也是學生學習的線索,同時還是學生通過學習應達成的目標。而且問題串由易到難有一定的梯度,適合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交流中進行解決。
例如“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節課,教師可以設置如下的問題串放手讓學生展開討論:“(1)的計算是否正確?(2)的計算是否正確?(3)怎樣計算異分母分數相加、減?”學生在此問題串的引導下,先是獨立解決,再通過交流、互動,利用畫圖、分數的意義等知識進行解釋,從而獲得新知。
綜上所述,促進學生深度學習首先要激發學生興趣,其次要求教師聚焦習題本質,精心設計和規劃習題內容,最后在習題的教學形式上做到靈活多變。歸根結底,學生深度地學在于教師深度地教。只有基于學生、關注過程、凸顯本質、立足理解、著眼思維、注重應用,才能讓深度學習真正發生。
參考文獻:
[1]郭華.深度學習及其意義[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11):25-32.
[2]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