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晶晶


關鍵詞:初中物理;單元作業;長作業
作業,是教師課堂成效與學生接受程度的展示,是體現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地位舉足輕重。但因其是幾乎每日尋常不過的教學環節之一,很多教師怠于優化作業質量,使得作業的效果未能得以最優化體現。本文以滬教版九年級物理第一學期第七章《電路》中的7.2.1~7.2.3節教學內容為例,探討單元作業設計的必要性及具體相關的課時作業和試卷設計范例。
一、單元視域下作業設計的意義與遵循的原則探討
(一)單元作業設計的意義
單元一般是指同一主題下相對獨立并且自成體系的學習內容。教師一般可根據教材的自然章節作為單元。單元作業是一種整體性、系統性的作業,從單元的總目標出發,設計單元內每課時作業。基于《初中物理課程標準》及教師的教學經驗,筆者將這三節內容劃分為5個課時,分別為《串聯電路的特點》《用電流表、電壓表測電阻》《串聯電路的應用》《并聯電路的特點》及《并聯電路的應用》。
相較于單獨的課時作業而言,單元作業更具有系統性,遞進性,綜合性等優點。教師可從整體角度把握教學的進度、作業的難度,宏觀體現物理學科的探究性,而不是微觀地簡單割裂成孤立課時作業。以單元為主體優化每課時作業,不論在題目的數量和質量上加以精“雕”細選,還是貫穿始末的長作業設計與評價,這對于提升學生學習動力和效力可想而知,與核心素養觀所追求的項目式學習、主題式學習契合。
(二)單元作業設計的原則
單元作業的設計基于以下幾個原則:
1.嚴控底線,堅決遵守《教學基本要求》,控制課時作業時間,學生完成時間在20分鐘以內。
2.視角明晰,圍繞重、難點知識,將基本要求、方法能力、育人價值三個視角融合起來,不但關注物理知識,思維品質,還應體現學科素養,全面育人。
3.題型多樣,目標應根據學生學習特點細化,體現習得過程,題目類型包括選擇題、填空題、作圖題、實驗題、綜合題。作業形式以紙筆作業為主的客觀作業,穿插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類作業。
4.架設梯度,教師把握好難度和可操作性,層層遞進,讓不同程度認知水平的學生能力都得以提升。
二、本案例單元作業設計的架構分析
(一)各課時作業之間的相互關系
本案例課時安排是五個課時,三節串聯部分和兩節并聯部分,彼此之間相輔相成,串聯部分后面的《用電流表、電壓表測電阻》和《串聯電路的應用》是以《串聯電路的特點》為基礎,《伏安法測電阻》是中考部分必考的實驗之一,考察了學生對實驗操作過程的理解,《串聯電路的應用》體現對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的考察,其中包括動態電路,故障分析等復雜電路分析。《并聯電路的應用》是在《并聯電路的特點》的基礎上,對知識點的全面應用,也需要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綜合分析加以運用。
(二)各課時作業設計
本案例作業設計雖分成五課時,題型各異,難度有別,但一脈相承,仍是一個整體。主旨是基于讓學生通過對串并聯電路特點的探究實驗過程,理解串并聯電路中電流、電壓、電阻的特點。
例1: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導體,其電阻有多大呢?是固定的數值嗎?請同學們試著利用實驗器材電源初探人體的電阻的影響因素。實驗室提供以下器材:電源(<20伏)、電壓表、靈敏電流計、開關、導線若干。
學生通過查找資料與實驗分析可發現影響人體的電阻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環境因素、學生性別、接觸位置、皮膚狀況、電源電壓等。每一小組就提出的問題做出合理的猜想并設計實驗,完成實驗并收集數據,最后得出初步結論并與班級同學交流分享實驗過程。
此例題安排在第3課時《串聯電路的應用》作業中,通過對人體電阻的測量實驗,既鞏固了上一章節電流表、電壓表的使用,又熟練掌握了控制變量法的應用。學生從教材中已知人體電阻的大概數值,進一步對數據的測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度,同時為計算安全電壓做好鋪墊,體現了學科素養和育人價值。
例2:如圖所示是實驗室常用的電壓表。某同學根據電壓表測量電源電壓過程中指針發生偏轉的現象得出結論:①電壓表使用過程中有電流流過。②指針偏轉角度越大,流過的電流越大。③指針偏轉的方向與電流方向無關。④使用不同的量程測量同一電源電壓時指針偏轉的角度相同。
(1)你認為該同學得出的結論正確的是 ? ? ? ? ? ?(寫出序號)。
(2)關于以上四個結論,請寫出你認為錯誤的某一條(寫出序號)并說出你的依據。
答: ?___________,依據:___________。
此例題安排在第2課時《用電流表、電壓表測電阻》作業中,考查器材電壓表的使用,除涉及本節課時知識點外,部分問題將之前課時知識點融會貫通,同時與本單元的長作業呼應,讓學生明白學習的過程就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各知識點可以串聯形成知識面,而不是絕對獨立的。
(三)長作業的設計與評價方式
案例的長作業設計設置了2道,長作業的設置告別作業量大、內容枯燥、形式單一,大量重復訓練與機械抄寫現象。富有新意的長作業能提升學習興趣,激發探究欲望;能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利于學生的長期發展;能超越熟能生巧、鞏固知識技能的訓練。精細化的設計,讓長作業發揮多種功效。
例3:在學習新的知識點時,老師有時候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會用一些讓學生容易記住語言來描述。比方說“電流表相當于一根導線”,“電壓表相當于斷路”,請大家想一想,這樣的話有道理嗎?我們以小組為單位可以通過查閱資料,設計電路并實驗,在我們學過的串并聯電路的基礎上給予解釋并完成表2。
此作業需要學生按小組課后完成,給予適當的時間給小組討論設計,電路設計形式可以多變同時老師給予指導。開放實驗室給同學們課后自主實驗,部分小組完成后將成果在班級中分享,其余小組修正實驗方案再次班級交流。
(四)單元測試的目標與評價
1.單元測試與作業目標的關系
課時作業中穿插探究題和小組合作題層層遞進,便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各知識點之間的關聯。而單元測試多以教師當堂測試、課后批閱為主,雖也有探究題,但以書面形式呈現在試卷上,題目類型不如課時作業開放性強。
課時作業是每課時新課教學后的練習,多以基礎題和中等題為主,以鞏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為目的。單元測試作為五個課時的綜合評價,內容要包括串聯的特點、并聯的特點、伏安法測電阻、串并聯的動態故障分析等,題量更大,綜合性更強,多以中等和較高難度為主,以達成更高層級的作業目標為主。
2.單元測試的評價方式與標準
命題時從試題的數量、文字的閱讀量和解題的思維量三個方面綜合考慮,難、中、易程度努力控制在2:6:2左右。采取閉卷形式,學生獨立完成,滿分100分,測試時間40分鐘。以一模和中考中常見的五種題型呈現。
測試成績〉90分,說明學生能很好地理解串并聯電路特點,能正確分析并計算電流、電壓、電阻等物理量之間的關系,能很好地掌握伏安法測電阻的實驗原理和步驟。
80分<測試成績<90分,說明學生能較好地理解串并聯電路特點,能正確分析并計算電流、電壓、電阻等物理量之間的關系,能較好地掌握伏安法測電阻的實驗原理和步驟。
70分<測試成績<80分,說明學生能知道并理解串并聯電路特點,正確分析并計算電流、電壓、電阻等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尚有困難,未能掌握伏安法測電阻的實驗原理和步驟。
60分<測試成績<70分,說明學生能知道串并聯電路特點,分析并計算電流、電壓、電阻等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尚有困難,掌握伏安法測電阻的實驗原理和步驟還有難度。
測試成績<60分,說明學生不能區分串并聯電路特點,分析并計算電流、電壓、電阻等物理量之間的關系有較大困難,未能掌握伏安法測電阻的實驗原理和步驟。
三、案例設計的進一步思考
在本案例的設計課時難度、課時目標等過程雖充分考慮了本校的學情特點,在編制過程加入了原創和改編題型,以更有利于課時作業和試卷目標的達成。但如何將梯度拉開,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很多值得商榷地方。
(一)練習型、拓展型和創造型作業相結合
這三種類型的作業體現了知道——理解——掌握三個不同的層次。目前我們的作業設計還以基礎鞏固為主,兼顧能力提升,但課題實踐很少涉及。機械重復會磨滅部分優質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性,基礎薄弱學生也會覺得索然無味。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兼顧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需求。
(二)作業中少采用選擇題型
選擇題命題的好處是可以從多個維度考查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選項設置靈活,難易可控。但是學生做選擇題時大部分都會通過“排除法”來做,有可能并不理解正確選項而碰運氣。教師雖可統計正確率,有一定的區分度。但選擇題的缺點除了答題中的猜測成分,教師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可考慮在作業類的練習中減少單項選擇題型,將焦點更多集中在簡答題、實驗題上,更好地鞏固和運用所學知識。
參考文獻:
[1]湯清修.中學物理單元教學設計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月芬.單元作業設計:價值、特征與基本要求[J].上海教育,2019(05):33-35.
[3]許幫正.初中物理單元視域下的探究教學設計[J].中學物理,2020(06):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