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夕茹
摘要:音樂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有效的音樂教學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音樂課是教師進行音樂教學的基礎,有效地開展音樂教學,才能達到良好的音樂教學效果。針對這一情況,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精心組織學習小組、創造生動的教學情境、建立多元評價機制多個維度,分析優化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科學方法和具體策略。
關鍵詞:優化;提升;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策略
由于傳統觀念、思想觀念等因素的影響,初中音樂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單向傳輸的教學方式,造成課堂教學的枯燥。大學生對音樂的抵觸、甚至憎恨,導致了音樂教學中效率低下、效率低下甚至消極。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針對這一情況,初中音樂教師必須進行改革,探索創新課堂教學方法,以提高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精心組織學習小組,促進學生合作學習
轉變學生分組、改變學生個體競爭關系的關鍵在于集體學習的組織與建設,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封閉性,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獲得發展與進步。為此,初中音樂教師應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把學生科學分為4-6組,以“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為原則。第二,教師應主動組織,引導學生圍繞同一問題或任務,開展小組內的討論、互動、交流與合作,達到思維互補、資源共享,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舉例來說,這節講的是《我們同屬一個世界》的知識,學生可以學到爵士樂,搖滾樂的基本特征,為了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筆者設立了學習小組,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展開學習。為節約課時,筆者又將學生分成多組,每組五人,分好小組后筆者再布置探究任務,讓學生在討論中進一步探討歌曲,經各組熱烈討論,最后得出結論。筆者在此基礎上,又給學生們一個展示的空間,讓他們回答討論的結果。
二、創造生動的教學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把教學情境還原到教學過程中,讓教學過程從枯燥到生動,可以帶給學生更豐富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對音樂的認識與理解。因此,初中音樂教師應根據傳統的教學方法,合理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既要嘗試利用信息技術設備的圖像顯示、影音播放等功能來展示音樂內容,創設形象化、直觀化的教學情境,又要學會把各種與學生生活經驗結合起來,還原已有經驗的相關要素,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普遍性,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意識。
舉例來說,在教授《茉莉花》時,本課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民歌的魅力,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民族熱情,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上課后,筆者通過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演示了一些民歌的伴舞,讓學生在一個直觀的氛圍中深刻地感受民歌的氣氛,體會民歌所蘊涵的精神文化。通過對歌曲的引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民歌的魅力。
三、建立多元評價機制,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
評價是音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教師對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成績的反饋,有助于學生更客觀地認識自己,提高學生學習自信心。初中音樂教師要改變以往單一的評價模式,建立多元、科學的評價機制,提高對教學評價的認識和重視。在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定性、定量兩種評價方法,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肯定和鼓勵學生的努力和進步,讓學生從中得到極大的鼓舞,進而樹立了學習自信心,培養了學生學習熱情,促進了教學效果的提高。
例如,在教授《布谷催春》時,筆者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設計出一套多元評價機制,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同時,在課余時間,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使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成績。因此,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要通過建立多元的評價機制,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四、讓學生懂得自我突破的樂趣
初中生應該懂得在完成自主學習的同時,感受到學習的熱情和活力,也能在用心地完成學習任務后,讓自身的能力、活力和學習素養得到均衡的發展和邁步。學生之所以容易產生浮躁感和懈怠感,一個顯著的原因就是自身的學習熱情不足,也沒有了全新的學習目標,沒有給自己設立相關的學習職責,這些問題的存在和發展對于學生是明顯不利的。學生唯有能真正懂得自我突破的樂趣,才能在初中的學習世界中永不浮躁。
總之,優化課堂教學是廣大教師的基本任務和重要目標,也是推進新課程改革、深化的強大動力。因此,作為初中音樂教師,一定要牢固把握課堂教學這一重要位置和基本環節,樹立科學的理念和先進的理念,其次,以新課改的目的和要求為出發點,組織課堂探究活動,進行信息化教學,在教學改革的基礎上,通過優化課堂評價環節等策略和方法,構建新的課堂教學體系,實現學生身心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力,真正優化、提升初中音樂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張艷紅.初中音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分析[J].北方音樂,2018,38(23):220-221.
[2]陳培培.新課改下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創新模式研究[J].黃河之聲,2018(20):101.
[3]潘少華.做好初中音樂教學中核心素養的滲透工作[J].華夏教師,2018(3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