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清輝 張賢金 吳新建
【摘 要】鄉村教師的精準培訓不僅有助于鄉村教師的專業成長,推動鄉村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同時,還能促進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和教育公平的實現。筆者分析了鄉村教師培訓存在的現實困境,闡述了新時代鄉村教師精準培訓的內涵和價值,從內在需求、鄉土文化、專業發展等維度,就新時代鄉村教師精準培訓的實現路徑進行探討,并提出了保障措施。
【關鍵詞】新時代 鄉村教師精準培訓 實現路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并將教師隊伍建設擺在突出位置,采取一系列重大舉措加快教育高質量發展。《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明確指出,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也明確指出,加強鄉村教師培養,為教育精準扶貧提供重要的師資保障。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教育扶貧,鄉村教育扶貧的關鍵在于教師隊伍建設,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開展鄉村教師培訓。目前,鄉村教師培訓最普遍的形式是以教師集中聆聽專家講座的方式開展,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鄉村教師整體素質的提升,同時也造成了培訓針對性、實效性不強等瓶頸問題。新時代,針對鄉村教師隊伍龐大、專業素養偏低等現實問題,如何實現鄉村教師精準培訓,成為擺在教師培訓部門面前一個非常嚴峻的課題。
一、鄉村教師精準培訓的內涵和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工作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所謂鄉村教師精準培訓就是改變傳統采用的大課的方式,依據鄉村教師的培訓需求,通過精準選擇,確定培訓目標、主題、內容、方式等,實施精準教學,以滿足鄉村教師培訓需求,這是促進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非常有效的培訓方式。鄉村教師精準培訓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師培訓模式,有別于傳統的教師培訓。精準培訓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精準性。注重培訓的起點、過程、結果的精準性,精準了解參訓教師已有水平,掌握教師內在需求。二是實效性。注重培訓的內外實效性,注重培訓結果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三是多元性。注重參訓教師作為培訓主體,獲取多元化培訓資源、培訓形式,并對培訓進行多元化評價。四是生成性。注重已有知識建構的同時,注重參訓教師學習能力與品質的養成,注重參訓教師專業發展的驅動力。五是深刻性。注重參訓教師的實際,采取深度教學的培訓模式,促進教師從培訓走向深度研修,進而實現教師對知識的深度理解。
新時代鄉村教師精準培訓作為全新的培訓模式,不僅是為了傳授教學理念、思想、知識、技能等,還可以充分激發參訓教師專業發展的內生力。精準的教師培訓有助于培訓模式的成功轉型,實現由粗放型向精準型轉變、由灌輸式向生成式轉變、由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同時,經過精準培訓后,教師專業發展的意愿得到明顯提升,實現“要我培訓”向“我要培訓”的深層轉型。
二、新時代鄉村教師精準培訓的實現路徑
1.基于鄉村教師內在需求,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
《教育部關于深化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訓質量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教師培訓部門要增強培訓的針對性,確保依據教師具體需求開展個性化的培訓,促進教師專業成長。鄉村教師內在需求及培訓方式很大程度上告訴教師培訓部門為什么要開展鄉村教師培訓、培訓什么、如何培訓、誰來培訓等一系列現實問題。教師培訓部門在開展培訓前一定要通過深入鄉村學校采用聽課、評課、問卷調查、座談交流等方式進行深度調研,廣泛聽取教育專家、教育行政部門、參訓教師等人員的意見,以便準確掌握鄉村教師的現實需求,并對調研情況進行深入的分析研判,制訂適合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培訓主題、培訓內容、培訓方式等培訓實施方案。由于鄉村教師隊伍比較龐大,水平參差不齊,所以鄉村教師培訓要根據參訓教師的特點,采取差異化分層培訓的形式。具體表現為:一是針對不同學科的特點,分學科精心設計培訓主題、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二是針對不同年齡段教師的特點,對青年教師進行教學設計、課堂教學等方面的培訓,對老教師進行現代信息技術、課程資源開發等方面的培訓;三是開展師德師風、專業閱讀、教育心理、教學技能等方面的培訓;四是針對不同鄉村學校實際情況,采取集中培訓與送教下鄉相結合的培訓方式,指導鄉村學校開展校本研修活動,讓鄉村教師真正掌握鄉村教育的研究方法與研究策略;五是針對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開展課題研究、論文寫作、作業設計等方面的專題培訓;六是針對鄉村學校教研經驗,組織開展校本教研等方面的經驗交流,并由專家總結提煉,推廣成功經驗。
在開展培訓的過程中,教師培訓部門一定要高度重視培訓方式,突出培訓的直觀性、參與性、體驗性等特征。專題培訓實施過程中,培訓部門盡可能采取多種方式呈現培訓內容,尤其在“互聯網+”時代,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建立并完善鄉村教師培訓資源的公共平臺,讓鄉村教師依據自身需要進行自我培訓。根據教師專業素養,結合鄉村教師的實際需要,精心選擇培訓內容,構建起分層、分類、立體的培訓體系。只有當培訓內容與方式符合鄉村教師內在需求時,參訓教師才會主動把培訓目標內化為學習目標,學習積極性才會被充分激發、參與度才會提高。教師培訓部門在設計、組織鄉村教師培訓時,要將鄉村教師專業發展作為培訓的初心與使命,基于鄉村教師內在需求,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培訓效果才會達到最佳。
2.基于鄉土文化,開展校本特色培訓
中國的鄉土文化源遠流長,而廣大農村則是滋生、培育鄉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鄉土文化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依托鄉村生態系統,具有空間和時間兩種屬性;二是不同于“城市文化”,具有典型的鄉村氣息;三是呈現動態演化過程,是人們不斷的提煉過程。鄉土文化主要包括生產生活、傳統文化、地理文化、民間藝術、思想觀念等。鄉村教師的專業成長離不開鄉土文化的滋養,對鄉土文化的了解與掌握,非常有助于鄉村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一方面,有利于教師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交流,拉近教師與學生、家長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師結合鄉土資源開展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鄉村教師一定要建立鄉土文化自信,扎實開展具備學校特色的課程。鄉村教師對鄉土文化比較熟悉,但是如何將熟悉的鄉土文化轉化為校本課程,是鄉村教師培訓的重點,也是難點。校本課程是由學校依據鄉土文化,結合學校發展理念而確定的,是國家、地方課程的重要補充。校本課程的研發恰恰是鄉村教師比較薄弱的地方,教師培訓部門要深入鄉村學校開展送教下鄉活動,并通過以下方式加以優化和完善。一是樹立正確的鄉村校本課程理念;二是完善校本課程研發機制;三是挖掘本土化的教育知識,開發課程資源;四是從鄉村教學實踐中提煉課程結構和課程設計;五是提升教師校本課程研究能力;六是指導研發多元化的鄉土培訓課程;七是開展扎實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動,提高教師校本教研水平。
如何將校本課程理念與實際操作進行有機結合,這是鄉村教師迫切需要接受的培訓。基于鄉土文化,開展具有學校校本特色的培訓,與鄉村教師共同開發具有當地特色的精品校本課程,開展校本教研活動,這是教師培訓部門工作的重點。培訓部門要幫助鄉村學校制訂校本培訓計劃,使校本培訓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避免校本培訓出現同水平反復、邁不開步伐甚至停滯不前現象的發生。專家的指導與督促是校本課程向特色、縱深、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3.基于鄉村教師專業發展,開展職業規劃方面的培訓
目前,很多鄉村中小學生涌入城市學校就讀,一方面是城鎮化建設中人口流動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面也是學生、家長追求優質教育資源的結果。由于鄉村學校軟硬件與城市學校存在較大差距,必然導致家長選擇各方面條件更好的城市學校。經過訪談發現,部分家長對鄉村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教師專業素養等方面持懷疑態度,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鄉村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利于教師專業水平、專業能力的提升,進而影響教師職業生涯。為了提高鄉村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教師培訓部門要制訂切實可行的鄉村教師職業規劃的培訓方案,以實現鄉村教師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發展的目標。教師專業發展包括知識、能力、理想、思想、品格、智慧等內容,專業發展離不開職業規劃。新時代背景下,國家對教師的要求更加全面,鄉村教師必須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最終目的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做好鄉村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培訓:一是幫助鄉村教師明確專業發展方向;二是幫助鄉村教師從自身找問題,避免職業倦怠;三是幫助鄉村教師進行自我反思,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四是幫助鄉村教師適應未來的競爭與社會需求;五是幫助鄉村教師確立發展目標;六是促進鄉村學校更好、更快發展。那么,如何做好鄉村教師職業規劃培訓?一是引導鄉村教師從職業興趣、職業發展水平、職業價值觀等方面認識自我;二是引導鄉村教師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長期目標、中期目標、短期目標等,制訂專業發展的路線圖與時間表;四是引導鄉村教師按照自己的目標,明確符合自身專業成長的相關舉措。鄉村教師培訓除了培訓學科知識、學科教學知識、論文撰寫、課題研究外,還應基于每位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做好鄉村教師職業生涯培訓。鄉村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生涯規劃,才能促進自身專業的持續發展和成長,建立教育專業的地位與形象,進而促進鄉村學校教學水平的提升與發展。
三、新時代鄉村教師精準培訓的保障措施
1.以樹立鄉村教師高度職業認同感為出發點
教師職業認同是指教師能從心理上主動接受教師這份職業,并能對教師職業做出積極感知和正面評價,并且愿意長期從事教師職業的心理特征。一直以來,教育都備受社會高度重視,教師在繁重的工作之余,還要面對社會、學校、家庭等不同方面的期望和壓力,同時還要面臨各種考核及升學壓力,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鄉村教師對教師職業的認同感。鄉村教師培訓要以樹立鄉村教師高度的職業認同感為出發點,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提升教師的職業認同感:一是開展師德專題講座,通過宣傳優秀教師典型案例,增強教師的榮譽感、責任感和使命感;二是開展心理疏導活動,指導鄉村教師緩解工作壓力、心理壓力;三是引導教師牢固樹立一種意識:教師是一項事業,而不是一種職業。鄉村教師只有在對教師職業建立高度認同感后,才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師培訓,提升自我專業發展,開展高質量、高水平的教育教學工作。
2.以促進鄉村教師團隊互助合作交流為平臺
合作是一種理念、一種形態,是指個體或群體為實現共同目標而相互協作、開展行動的一種互動方式。教師團隊互助合作是指為實現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專業發展,在共同目標指引下,形成共同的價值追求、開展合作的過程。教師專業發展既要靠個人努力,也要靠團隊互助合作來實現。鄉村教師培訓過程中,一定要精心打造鄉村教師互助合作團隊。團隊互助交流具有以下優勢:一是有助于鄉村教師教研信息的共享,增加學習的機會;二是有利于鄉村教師實現創造性發展,形成“你追我趕”的局面;三是有利于鄉村教師開展自我反思,完善自我,提升專業水平;四是有利于鄉村教師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與能力。鄉村教師培訓要讓參訓鄉村教師樹立團隊合作意識,通過團隊合作交流互助平臺,長期開展交流學習活動,促進團隊專業水平不斷提升。
3.以提升鄉村教師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為突破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明確指出,推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實現教育的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的創新。鄉村教師培訓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項目就是開展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制約鄉村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教師缺乏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是建立在舒爾曼的學科教學知識(PCK)之上的,融入了技術知識(TK)的元素,是一種對學科內容、教學法和技術之間相互作用的理解。新時代,基于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框架培訓有助于鄉村教師開展有效課堂教學,同時,也有助于推進鄉村教師培訓內容與方式的改革。通過讓鄉村教師了解自身在TPACK方面存在的不足,便于其在培訓中關注薄弱環節,最終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立項課題教育部青年專項課題“新時代鄉村教師精準培訓體系構建研究”(課題編號:EKA190518)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1.福建省泰寧第一中學;2、3.福建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