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樹芬
【摘要】“生本教育”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效果很佳的教育實踐模式。生本教育會適應各學科的特點,形成針對該學科的學習指導意見。那么,怎樣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導下進行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呢?本文從生活中、演示中、探究中、應用中、鞏固中這幾個方面針對怎樣更有效開展生本課堂教學活動進行闡述。
【關鍵詞】生本教育;初中物理;課堂教學
“生本教育”這種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模式是由郭思樂教授在1999年創立的。郭思樂在華南師范大學任職博士生導師,同時他也是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他表示,“生本教育”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重視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落實點,實現由“為教師的好教”而設計的教育向“為學生的好學”而設計的教育的轉變,從以教為支撐的教育教學向學生學逐漸過渡,為促進學生積極開朗發展,達到素質提升,最終實現德才兼備的理想而努力。郭思樂教授說:“真正以學生為主人的,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我們稱之為生本教育。”我們堅持課堂教學以學生的實際狀況為切入點,實現使教學活動成為學生最熱愛的活動的理想,并以人的由整體到局部、先感受后認識的特點為依據來貫穿整個試驗。初中物理的探索對象是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現象,學生面對著這些他們從小就很好奇,像謎團一樣令人迷惑的物理現象,他們本能地想要探索它們。物理教學中不難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興趣,調動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如此,讓學生愛上學習也并不是一件難事。因此,以生為本,培養學生學習動力尤為重要。
一、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知識來源于生活,物理也不例外。我們會發現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都離不開物理,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物理現象,在物理現象中讓他們對學習物理的態度積極一些。生活中有很多直接體現物理知識的例子,它們或多或少蘊含著物理知識。例如,筆者在講解八年級上冊的第三章《物態變化》中探究水的沸騰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布置了這樣的課前作業:觀察燒水過程中有哪些現象?水沸騰時又可以發現哪些現象?這樣去布置,學生在燒水時便會提醒自己注意每一個細節,也許有的學生會觀察得不夠仔細,總結也不全面,甚至有些學生的描述還是錯誤的現象,但是至少他們去感受了,也進行了思考。在上課做實驗時,他們也明白自己哪些地方有失誤,自然會對這一知識的理解也深刻許多。又如,在講解《摩擦力》時,可以給學生布置前置作業:仔細觀察鞋底帶有的花紋,感受走路時腳的感覺,這些對學生來說都是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這樣既讓學生做到了課前預習,又讓他們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充滿了興趣。物理教學內容與實踐活動息息相關,當然要通過物理知識在社會各個領域中的應用,讓學生自主探索,挖掘科學的奧秘,并充分開發創造潛能,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實現自我超越,達到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目的。
二、演示中實施生本模式,從小組動手中理解物理
在物理教學中,可讓學生通過觀察或者是小組討論來解決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象,對于那些難以理解的現象就在課堂上做實驗來引領大家學習。而那些難度不大的實驗,可以讓學生通過自薦的方式在講臺上進行演示,這種方式一方面激發了操作的學生對物理課堂的興趣,另一方面其他沒上臺的學生由于沒抓住展示的機會,也會抱著“雞蛋里挑骨頭的”的態度來認真觀察實驗的每一個步驟,以便及時將同學的失誤或是有缺陷的地方指出來。學生會在參與中不斷爭論,而教師所需要做的便是給予正確的引導,及時進行規范。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會像記憶自己的經歷一樣對試驗的注意事項記憶深刻。在演示過程中要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來觀察,如,“你可以觀察到哪些現象?可以總結出什么規律?實驗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之后組織小組對這些問題展開討論。例如,在區分聲音的響度、音調、音色這三個概念時,可以請出兩位學生,讓他們在其他同學閉眼睛前提下講一句話,讓臺下的學生分辨哪句話是誰講的。再分別找一位男生和女生,他們一個聲音的特點是低沉,另一個聲音很尖細,再找一個聲音十分響亮的學生和一個聲音十分小聲的學生。然后請學生談談平時這四位學生說話聲音的區別。之后便可引入要講的內容:物理學上對這些不同聲音專用的詞語分別是什么?又分別是哪些因素導致了這些不同的聲音?在講解要學習的物理問題時引用生活中學生常見的現象,更容易調動學生對問題探討的積極性和對知識的求知欲,學生也更加認真。這樣,小組學生就會從更嚴謹的實驗中掌握歸納物理規律。
三、探究中實施生本模式,從小組合作中延伸物理知識
探究實驗是新課程標準要求進行的。因為只有在反復的實驗中才得出那些有價值的概念。學生在實驗中也是在體驗科學家對問題的探索過程,這樣既有助于學生對物理規律的進一步理解,也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擺脫麻煩帶來好處。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中將物理的探究過程分為七個步驟: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整個班集體由各學習小組組成,學習小組采用生本的模式進行探究的過程:1.提出問題:由學生提出問題,一些比較容易的,其他同學能較快解答,這類可以排除,也可以進行整理,將有代表性的、有一定價值的作為探究問題。2.進行猜想:大家各自說出自己的猜想,要及時鼓勵和肯定學生,幫助他們擴展思路,使他們的思維保持活躍。3.設計實驗:探究目標——實驗器材——實驗方案——記錄表格,通過小組成員共同合作和探討,最后整理出一套最佳探究方案。4.進行實驗:在分工明確之后,合作進行實驗,由思路清晰的學生操作,細致的學生當助手,數學好的學生記錄數據,得出結果之后進行討論,整理出本組實驗結論。5.分析與論證:教師組織各小組代表發言,大家說出自己的結論,進行交流并給予完善,由教師給出規范結論。6.評估:說出此次實驗中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指出操作中有哪些失誤?檢驗結論中的測量結果準確嗎?隨著討論的進行,會加強大家對實驗的進一步理解。7.交流:把實驗探究記錄給他們查看,并征求教師的意見。不能認為只需要改正自己的不足之處,還要有為自己的正確觀點做辯解的意識。只有讓學生動手參與到實驗探究中,才能讓他們感受到體驗探究知識的樂趣,才能讓他們對規律知識更加深刻,也有助于他們將來能熟練地進行知識的延伸和遷移。
四、應用中實施生本模式,從服務中升華物理知識
“物理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社會。”只有讓學生體驗到物理是有用的,才會激發他們對物理的興趣。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有不少類似的應用實例。比如,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生活中的透鏡》一節,可布置調查報告:查閱生活中有哪些透鏡、日常生活中的老花鏡、近視鏡是什么透鏡,或向有關人員詢問,了解各種日常生活中透鏡的應用,結合生活實際及其它因素,對各種透鏡的應用性作出評估。學生為解決這樣的問題而進行思考時,切身感受到了物理的用途之廣和魅力之大,他們對物理學習的熱情也會因此受到激發。
五、實行“前五后十”檢測模式,鞏固物理知識
在每節課前進行五分鐘的課前小測,檢驗學生對上一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授完一節課后也進行課后十分鐘的檢測。這是“前五后十”檢測模式。通過課前小測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后檢查來檢驗學生是否達標,照標準對學生對自己的認知水平進行劃分,便可使學生每節課都有知識來復習,能夠對教學充滿激情,變得更加積極。能引導學生重構和深化知識認知、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是課堂教學活動。學生求學的積極性被調動,有了學習的意愿和復習的目標,課堂教學的效果便會很明顯。
以上的幾種生本課堂教學模式方式,可以達到讓學生在各種實驗探究中來體會物理魅力,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的目的。總而言之,生本理念指的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學生們的角度制訂教學資源,達到先學先問、后導后教。學生在小組形式中學會合作研究、學會分享、梯度式教學,并促進學生探索能力的發展,使得他們從探索里面學到更多的物理知識。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郭思樂.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荊志強.幸福地做老師[M].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