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惠蘋
【摘要】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而勞動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和勞動態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養成勞動習慣的教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主要內容之一。勞動教育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相輔相成。借助廣州市番禺區石碁鎮中心小學(以下簡稱“我校”)信息技術下的智慧課堂,探究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勞動教育課堂的研究意義重大。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道德與法治;勞動教育
在2018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為學校德育的主要課程,融合了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勞動教育和社會常識教育,故此,勞動教育的重責落在《道德與法治》的課程。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融合勞動教育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深鉆教材,探尋勞動價值
“勞動卻是產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無比的源泉。” 拉·喬乃尼奧里如是說。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統編版教材中勞動教育以不同結構和形式貫穿其中,不同年級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各有側重。深鉆教材,才能探尋其中勞動真正的價值。勞動教育編排的內容所達成的教學目標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呈螺旋上升的架構。一年級的內容從簡單的家庭勞動切入,二年級從家庭勞動延伸到校園最常規的勞動即班級值日切入,三、四年級則在校園勞動中做進一步的提升,五、六年級側重社會責任和法治背景下提升學生的勞動觀念。
如,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新年的禮物》板塊一“新年的收獲”,讓學生認識到學會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讓我自己來整理》版塊三“養成整理的好習慣”,學習整理自己的用品初步形成自主生活的意識與能力。第四單元《干點家務活》則讓學生愛護家庭環境衛生,學著做家務,用自己做家務的行動表達對家人的愛。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第七課《我是班級值日生》旨在指導學生明確值日職責,學習解決值日困惑的方法、技能,并在實際生活中學以致用。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挑戰第一次》旨在讓學生敢于嘗試新鮮事物,凸顯《課程標準》“愉快、積極地生活”部分,要求學生“有應對挑戰的信心與勇氣”,具體為“敢于嘗試有一定難度的任務或活動”(第9條);在“動手動腦、有創意地生活”部分,要求學生“有好奇心和多樣的興趣”,具體為“對周圍環境充滿興趣,喜歡接觸新鮮事物”(第2條),簡單家務勞動和常規班級勞動能力逐漸提升。而如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走進我們的老師》,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父母分擔》再到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九課《生活離不開他們》指向《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課標(2011年版)》中主題四“我們的社區生活”(第3條),了解周圍不同行業的勞動者,感受并感激他們的勞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尊重并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以校園勞動為主并進一步提升其它勞動能力。五、六年級如《讓我們的家更美好》《富起來到強起來》等課程中體現了勞動創造美好的生活,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二、整合資源,塑造勞動精神
1.信息技術為課程提效
“智慧課堂”在我校已有兩年多的研究基礎了。課前,學生可以錄制微課、使用平板電腦完成前置學習;課中,師生通過使用平板在學校平云臺實時交互;課后,師與生、家長與教師使用平板作后續討論與評價。信息技術的運用,是連接師生、家校、課的前中后交互的橋梁。學校為學生配備了50臺平板及多臺教師專用的平板,從教師與學生的角色來看,教師由原來的領導者變為組織者、引導者,學生從過去的聆聽者變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能通過教學系統云平臺,課前收集、整理、分析學生自學情況;課中,能動態、瞬時把握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態,加強學生彼此的交流互動,課堂上更加透明,改變了課程管理方式和教師與父母對話的方式。
2.勞動教育基地為課程保障
“勞動是一切知識的源泉。”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在課堂上習得的知識技能要有實踐的機會才得以真正成為自身的能力。而學校新開辟的勞動教育基地為課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學校把以前的植物園翻新改造出一片片田地供學生近距離認識一些常見的植物,還留置一些空地讓學生動手種下自己的植物,可讓學生在課堂之余時刻觀察生長的過程,通過勞動所得再在廚房變成美味佳肴,提高勞動教育的實效。
3.連接多個課程為勞動續航力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勞動教育的主要陣地,但也不是唯一的學科,需要各個學科合力從不同方面開展教育。除了各學科課程外還有德育課程、校園文化課程、少先隊課程、班會課等。新課標要求“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勞動教育要與學校其它課程、學校德育活動、班級日常管理等結合起來,營造勞動教育的良好氛圍。
三、開展實踐,提升勞動品質
盧梭曾言:“勞動是社會中每個人不可避免的義務。”《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勞動教育的實施過程不能只局限于課堂中,應當家庭、學校、社會等聯合起來,積極探索鏈接生活、落實勞動教育的途徑,將學生在課堂上所得,獲得的勞動理念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有效培養學生的勞動品質。課程中的勞動教育素材來源于生活,不僅能提高學生勞動的熱情,還能讓學生更加積極思考、互相探討、敢于創新。
總之,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了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合勞動教育十分重要。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深鉆教材,探尋勞動價值;整合資源,塑造勞動精神;開展實踐,提升勞動品質,從知、情、意、行多個角度滲透,扎實落實勞動教育,為建設社會主義接班人而砥礪前行。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王剛.勞動意識——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實現生長[J].教育實踐與研究,2020(1):53-56.
[3]李舒冬.基于《道德與法治》的勞動教育途徑探索[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0(6):106-108.
責任編輯? 陳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