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與小學課程銜接是兒童身心成長的需要,也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只有有效實現幼小課程銜接,了解幼兒園與小學課程銜接的影響因素,明確課程銜接目標,選擇適宜的銜接內容,不斷更新家長和自身的教育觀念,加強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實現“雙向銜接”,才能使幼兒順利從幼兒園階段過渡到小學階段。
關鍵詞:幼小銜接;幼兒園教育;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44-0008-03
作者簡介:刁紅梅(1974.8—),女,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幼兒園,小學高級教師,教育碩士。
引 言
近年來一些幼兒園的課程組織方式趨于小學化,忽視了幼兒主體性的發揮,忽視了對幼兒的個性及創造性的發展和培養,使幼兒被動地接受超過他們思維認知的知識[1]。這樣的教學模式違背了幼兒的發展規律,阻礙了幼兒的健康成長。
一、幼兒園與小學課程銜接的困境
(一)幼兒園在課程目標方面的銜接困境
由于一些小學教師不重視學前教育的價值,沒有在幼兒入學時采取必要的過渡措施,沒有引導幼兒充分發揮在學前期形成的良好個性品質,如興趣、想象力、創造性、與人交往的積極性等。兒童的生活和學習習慣驟然改變,以致他們中的不少人焦慮感增加,情緒不穩定,睡眠受到影響,體腦工作效率明顯下降,一些學生甚至對小學生活感到恐懼[2]。
(二)幼兒園在課程內容方面的銜接困境
幼兒園課程內容比較陳舊,脫離幼兒生活實際。目前,幼兒的入學年齡有所變化,但課程內容基本沒有改變。受年齡特點影響,幼兒還不能完全理解抽象的事物,所以,進入小學后,很多幼兒感到學習壓力大。而且不論幼兒園教師還是小學教師都較為依賴教材,側重教學教材內容,忽視了對幼兒的個性及創造性的培養,使幼兒被動接受超過他們思維認知水平的知識[3]。還有的課程內容脫離幼兒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遠離幼兒的生活,難以有效提升幼兒的學習能力。幼兒也無法承受小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壓力。
(三)幼兒園在課程組織方面的銜接困境
幼兒園在課程組織方面的銜接困境主要體現在幼兒園課程組織方式的小學化。幼兒園教育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教師應靈活地采取集體活動、小組活動、個別活動相結合的形式進行[4]。在各種教學游戲中,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充分參與的機會,使每位幼兒都在自身基礎上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然而,近年來一些幼兒園為了追求學習效率,逐漸以課堂教學為主,導致教學缺乏游戲色彩。
(四)幼兒園在課程評價方面的銜接困境
課程評價就是對課程進行價值判斷,既是課程教學的終點,又是幼兒繼續發展的起點,伴隨著課程的全過程。小學課程評價更注重知識學習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情感價值。很多課堂教學評價只注重學生課堂掌握知識與否,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以及是否樂于與他人合作、傾聽他人的意見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而在幼兒園鼓勵中長大的幼兒,難以接受教師的嚴厲批評,甚至可能因此厭學[5]。
二、影響幼兒園與小學的課程銜接的因素
(一)幼兒園對課程銜接的認識不足
幼兒園教師與小學教師對彼此的教學大綱、教學活動、工作方法等不了解。幼兒也沒有機會感受小學的環境,不了解小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對小學的學校環境和小學生角色感到陌生,而對幼兒園環境、幼兒園的生活、幼兒園教師有較深的感情,不愿意離開幼兒園去新的環境學習[6]。這對幼兒從幼兒園這一教育階段向小學教育階段過渡很不利。進入小學后,幼兒生活習慣的改變、教育環境的變化,容易造成其情緒不穩定,使其難以適應小學的學習節奏,進而出現抗拒心理,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
(二)教師的教育理念缺乏創新
幼兒教師教育理念缺乏創新是幼小銜接面臨困境的因素之一。在幼小銜接教育中,幼兒教師通常比較注重“智”的銜接,忽視了德體美的銜接,特別是忽視了對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7]。在智育中,教師通常比較重視知識的銜接,特別是數學、語文知識的銜接,忽視了幼兒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的銜接和生活經驗的積累。有的幼兒教師僅在外部環境和條件上進行改變,未能正確認識改變外部環境和條件的真正目的,如培養幼兒的適應力、意志力、自制力、注意力,以及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等[8]。
(三)家長的教育觀念比較陳舊
家長教育理念落后會影響幼小銜接。許多家長重視幼兒知識的積累,不注意幼兒興趣開發和能力培養,忽視了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特點和需要,壓抑幼兒個性,影響了幼兒健康成長。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很多家長提前讓幼兒掌握小學一年級的課本內容。他們認為,孩子入學前應學會讀和寫,學會做數學題。他們希望孩子在幼兒園學會寫字、拼音、算術,關心孩子是否聰明。這致使幼兒在進入小學后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入學初感覺學習很輕松,出現上課不專心、做作業不認真等現象,養成了不良的學習態度和習慣;隨著學習內容的加深、難度的增加,“儲備知識”用完了,又沒有養成認真學習的習慣,這時就出現了適應困難,導致學習“沒后勁”等問題。這就給小學教學活動的開展帶來很大的阻礙,致使幼小課程銜接難以順利進行[9]。
三、幼兒園與小學課程銜接的策略
(一)制訂以兒童社會性發展為主的課程銜接目標
明確幼小銜接課程目標,是幼小銜接課程教育的關鍵。幼兒園教育要依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因此,在幼小銜接課程的目標設計上,教師應把課程的功能從只關注幼兒對知識結果的獲得,轉變到幼兒整體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上[10]。
(二)以培養幼兒的學習習慣為課程目標
幼小課程銜接主要是為幼兒做好入學準備,最重要一點就是學習習慣的培養。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要仔細分析本班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思維水平,從“推動幼兒發展”的角度出發,精心策劃教學活動,使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幼兒園課程目標應改變重知識、輕能力的思想,提高幼兒的適應能力。
首先,學會傾聽。傾聽是一切活動的基礎,好的傾聽習慣將是幼兒完成任務的先決條件。因此,教師可利用幼兒喜歡玩游戲的年齡特點,培養幼兒的傾聽習慣[11]。例如,教師可帶領幼兒開展“聽口令做動作”活動,即讓幼兒聽到口令迅速做出相應的動作。這樣,教師借助游戲活動,不但能培養幼兒認真傾聽的習慣,還能提高幼兒的反應能力。
其次,學會思考。幼兒經常會提出很多問題,教師可抓住幼兒的問題引導幼兒進行思考、觀察,尋找問題的答案。教師可利用分享閱讀、趣味找字等活動,提高幼兒的閱讀興趣;從幼兒喜歡的故事入手,引導幼兒了解故事內容并完整講述和表演故事,根據故事進行創編等。幼兒對故事中的知識點進行遷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能拓展思維,培養創新能力[12]。
最后,學會合作。教師可開展小組合作活動,使幼兒體驗合作的樂趣,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使其快速適應集體生活。
(三)培養幼兒進入小學的積極心理品質
教師可組織幼兒開展幼小銜接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小學”活動,使幼兒初步了解小學生的學習環境;開展以“我要上學啦”為主題的活動,激發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向往之情;開展“我真能干”活動,引導幼兒正確使用并整理自己的文具;開展“我的理想”談話活動,使幼兒明白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理想。一系列的活動能使幼兒做好進小學的心理準備,對小學生活充滿向往之情。
教師要根據幼兒的需求設計活動內容,根據幼兒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活動延伸。在日常各項教學活動中,教師可通過“傳話”的游戲,安排各種任務,使幼兒理解任務性語言,做好積極的心理準備。上小學后,很多幼兒不能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有的甚至連教師傳達的任務都記不清楚。因此,幼兒教師應在日常活動中加強對幼兒這方面的訓練,從幼兒學話開始,使幼兒能夠說完整的話,能夠將聽到的任務準確無誤地傳遞給下一個人。這樣在幾次游戲過后,幼兒傳達信息的準確率會越來越高。為了提高任務完成的質量,教師可先通過家校通將信息傳給家長,讓家長配合教師共同督促幼兒完成任務。一段時間后,幼兒都能主動將教師說的任務信息傳遞給家長,增強了親子間的情感,也提高了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選擇符合幼兒興趣、需要的適宜銜接內容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法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在開展幼小銜接課程時,教師要考慮到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選擇適宜的銜接內容,盡可能貼近幼兒實際生活,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由于幼兒的發展受到家庭、社會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而幼兒有著各自不同的生活背景、個性、興趣、智力水平,教師要選擇形式多樣的活動內容,為幼兒提供自由發展空間,通過幼兒的言語、神態了解幼兒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幼兒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教師要隨時抓住教學契機,通過各種游戲活動及動手操作活動,讓幼兒探尋問題的答案,積累豐富的認知經驗,進而提升學習能力。
(五)更新課程資源的觀念與行為
教師是幼兒園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師的教育觀念會對幼兒產生深刻的影響。教師對幼小銜接的認識和把握,關系到幼兒園幼小銜接工作的結果。幼兒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認真學習和研究幼小銜接的意義和標準,切實做好銜接工作,把培養幼兒學習興趣、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創新意識、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心理品質、社會交往能力作為長期目標,以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活動形式,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1.充分利用家長資源
家長在教育方面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無論幼兒的生活起居,還是幼兒的社會性行為,都直接受家長行為和態度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想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必須更新家長的教育觀念。家長資源是現代教學活動中的重要資源。因為家長涉及各行各業,他們的知識融匯到一起,能夠彌補教學中的不足。對此,教師可組成家庭教育協作小組,把現代教育觀念不斷傳遞給家長,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學習觀和發展觀,配合幼兒園和小學做好銜接工作。例如,教師可開展“認識各種職業”活動,邀請不同職業的家長,親身講解職業的特點、工作性質、需要具備哪些本領等。家長準確的專業講解,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使幼兒了解了各種職業,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
2.實現“雙向銜接”
在幼小銜接工作中,幼兒園與小學的雙方配合與協作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環節。以往的幼小銜接工作,更多的是幼兒園向小學靠攏,如適當調整幼兒園大班后期的一日生活內容與時間,使幼兒身心狀態和學習環境與小學生活的內容與節奏逐漸統一,營造適應幼小銜接的育人環境;邀請小學生到班級介紹小學的學習生活,使幼兒對小學的學習任務和各種要求形成感性認識和心理上的準備。
銜接應是雙向的,小學教師也應多與幼兒園教師聯系,定期進行交流與溝通,共同研究教育理論、教學內容,探討教學方法,研究教學對象的學習心理狀況。在幼兒進入小學初期,小學教師要有意識地放慢教學進度,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減少教學內容中抽象性的語言和符號,增加具體形象、有趣的內容,調整教學方式,彈性安排課時時間,逐漸提高對學生的要求。
結 語
總之,完善幼小銜接工作是促進幼小銜接系統化,實現教育連續性,使幼兒入學初期就順利進入小學生角色的重要保證。因此,教師要關注幼兒的成長需求,采取有利于幼兒成長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做好幼兒園與小學的課程銜接工作,如此才能使幼兒順利轉換角色,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慕菊.“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的研究”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5.
[2]韋小冰,羅晶,曾晨,等.幼小銜接中幼兒社會性適應能力培養工作的調查[J].幼兒教育,2003(Z1):10-11.
[3]于琛.幼兒園與小學教育的斷層與銜接[J].山東教育(幼教刊),2006(Z6):42-44.
[4]陳幗眉.關于幼小銜接的幾點思考[J].早期教育,1998(01):32-33.
[5]胡瑤.“幼小銜接”需要家長配合[J].早期教育,2000(09):10.
[6]楊曉萍,伍葉琴.教育的張力:基于幼小課程銜接的視角[J].學前教育研究,2007(Z1):19-24.
[7]任登珍.多措并舉 促進幼小科學銜接[J].教書育人,2021(08):13-14.
[8]彭瑛.加強幼小銜接教育 重視幼兒健康成長[J].貴州教育,2021(06):17-18.
[9]陶燕.習慣養成園本課程,科學助力幼小銜接[J].教育家,2021(08):36-37.
[10]耿生月.幼兒園大班教學中幼小銜接的策略研究[J].名師在線,2021(04):48-49.
[11]洪偉.不同溝通策略對幼小銜接適應階段兒童行為的影響[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1(04):72-75.
[12]顧佳燕.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的幼小銜接[J].幸福家庭,2021(03):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