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琴梅
摘要:近日,教育行政部門貫徹“雙減”政策的工作精神和要求,從而盡可能減輕學生的日益加重的課程和作業負擔,小學數學教師要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標準,根據學生發展的實際情況,系統性地合理安排課內外的學習活動。機械性、繁雜的作業形式已經逐漸成為學生一個負擔,對于學生的日常學習極為不利,可能會導致學生的求知欲、對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受到挫敗。因此,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必須要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并通過創新作業形式改善這一情況。本文主要就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如何進行小學作業設計。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引言: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之一是作業。作業是反饋教學效果、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形式,它既能促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鞏固已學知識,又能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發展,并且還是教師和家長評價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依據。在雙減政策實施的背景下,如何實現學生的作業有效且輕松,是廣大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深入研究的一個課題。要使作業的布置為教學活動服務,為素質教育的順利開展服務,并且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發展。
一、更新教學觀念與作業布置觀念
作業是順利完成教學活動的重要保證,但是目前部分教師在對作業的創新設計方面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作業內容繁雜且枯燥無味,形式單一、教師對作業的評價缺乏針對性等,這種現象對于學生數學的學習的有效性極為不利。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正確地認識作業改革,貫徹落實雙減政策,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有效作業布置的方法及策略,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數學學習方法,發展數學邏輯思維,提高數學問題綜合解決能力。[1]
比如:教師應積極參與教學方法創新的相關講座,在教學實踐中探索教學方式以及作業內容多樣化、現代化,要充分利用多媒體以及信息化平臺實現作業完成途徑的多元化,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注重趣味性作業的布置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好老師。學生如果對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將會極大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和性格特征,為學生設計新穎有趣的數學作業,從而激發學生的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趣味性濃厚的作業會使學生產生一種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學生嘗試完成該作業,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欲往往會促使學生產生創新的靈感和想法,進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小學階段的學生相對來說心智發展尚未成熟,對于新鮮有趣的事物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基于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決定了小學數學作業的布置形式要注重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以達到教學效果。通過新穎的趣味性作業的布置,以新穎的事物和方法吸引學生注意力,為學生的數學作業的完成帶來新的氣息,促使作業形式多樣化,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2]
比如:教師在完成“加與減”的教學活動之后,可以給學生布置這樣的作業:“算一算教室里的桌椅”,引導學生嘗試算一算班級里的桌椅一共有多少個、男生加女生一共多少人等與實際相關的問題,把課內知識應用于實際,會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在實際作業設計時,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展開游戲作業,將作業以游戲的形式布置給學生。
三、注意作業的情境性
小學生年齡較小,身心發展不成熟,相對來說好奇心、求知欲比較強。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注重作業的情境性,情境性較強、與實際生活關系密切的通常情況下可以使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且還能夠促使學生自主地產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欲望,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率和效果。讓學生在理論加實際的作業中鞏固知識,不斷激發學習的欲望。作業內容情境性,有利于激活學生創新的火花。
比如:教師在教學完“方向與位置”一課后,可以結合實際設計一道辨別題如“說明你與同桌、前后桌的位置關系”,讓學生通過對周圍的觀察與所學知識相結合,使得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數學知識與實際相結合的情境關系中,既有效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同時又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性思維。給學生布置這些既帶有趣味性又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作業,將數學學習融入生活情境中,使得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既可以掌握位置關系知識和技能,又能夠將知識靈活地運用于實際生活中,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課和數學作業不再是單一枯燥的,而是充滿樂趣的。
四、結語
總而言之,雙減政策實施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要注重引導學生在作業完成過程中積累做題方法、學習方式等技巧,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與綜合能力。借助數學教師為學生精心設計的數學作業,不但有可以減輕學生負擔,又可以促使學生在鞏固練習之中豐富對數學的認知,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最終實現學生的高效數學學習。
參考文獻:
[1]裴雅蘭.減負增效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布置對策研究[J].學周刊.2021(32):61-62.
[2]孔繁晶.控量減負,創新增效——“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21(08):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