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兵
摘要:在當下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立德樹人”已經成為教學的主要方向和任務。高中時期學生的思想意識意境逐漸形成,其自身已經具備了淺顯的思考能力和分辨能力,但是還需要老師在教學中進一步的教育、引導,促進高素質學生的人格的形成。數學是高中時期學習的核心內容之一,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課本是重要的工具,教學活動的開展離不開教材,作為老師應該充分的利用教材,深度挖掘教材,有教材開展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促進良好品格的形成。本文將探討在德育視角下高中時期數學教學中教材資源的深度挖掘和使用。
關鍵詞:高中時期;數學教學;教材;深度使用;
前言:德育是新時代教育工作中主要的核心內容之一,在各個階段的教育工作中都占據這較高的地位,高中時期是學生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此時期的教學工作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對知識的學習和了解,更包含著學生能力、思維品格等多方面的內容。作為新時代的數學老師,應該清晰、準確的認識到當前高中時期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關注學生個人能力的發展,通過數學故事、數學活動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人格形象,進而讓學生能夠快速的發展和提升。
一、借助課本情景,發展學生靈活思維
培育學生的思想、品格,促成學生人格的形成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務,而情境教學是當前教育工作中新推出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對于教學內容以及其內涵的感知更為深刻。[1]高中時期的數學教學中老師想要進行德育教育培育就可以借助課本中不同的情景引領學生感受,讓學生感悟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而有效的發展學生個人科學精神的提升與個人思維的發展,。
比如,老師在教學高二年級人教A版必修一中的《空間向量的應用》這篇內容的時候,課本中運用了高壓電線的教學場景圖,老師在開展教育活動的時候就可以借助課本中的場景圖開展教學活動。首先老師就可以將課本中的場景抵用媒體技術還原為真實的高壓電線場景,讓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老師可以借此機會為學生講解空間向量在現實生活當中的應用,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生活價值。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能夠對數學知識產生更深刻的認知,從而深化學生個人的思想,使學生自身的科學精神得到有效的發展。高中時期數學課本中有很多的場景化案例,老師作為新時代的教育人員,應該積極的挖掘課本中各種場景的價值,從而確保學生個人的素養和思維得到切實的發展。
二、挖掘知識背景,豐富學生個人認知
數學知識有著豐富的發展歷史。能夠經過千百年的流傳屹立不倒,其原因不僅僅是由于其本質的知識價值,更包含其中蘊含的文化價值。數學知識的的發現和探索過程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教育內容。[2]注重學生德育素質發展是當前教學工作的核心內容,所以老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通過挖掘知識背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工作。
比如,老師在教學高二年級人教A版選擇性必修一中的《拋物線》這一小節內容的時候,老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拋物線相關知識進行深度的背景了解。讓學生感受在數學知識的發展背景和歷程,感悟數學學者在無信息技術支持下研究數學知識的積極性,從而對學生自身的學習態度和研究態度產生較為積極的影響。促進學生個人思想和精神的建設。高中時期數學知識較為深刻,知識的背后暗含著豐富的背景和歷程,老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應該深度的進行挖掘,進而深化學生對數學的認知,有效的提高數學教學的成效,促進人才培育。
三、通過知識探索,增強學生科學意識
數學知識的形成是在不斷的探索、思考中形成的,在高中時期的數學學習中有很多的概念、定理、公式內容,這些內容都是通過不斷的猜想、驗證、思考而得出的。[3]推斷論證的過程展示著數學學科的嚴謹性,在高中時期的數學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工作時,老師就可以借助數學知識的形成、驗證過程培育學生嚴謹的科學意識,促使學生自身的思想、意識得到有效的發展和提升,促進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
比如,老師在教學高二年級人教A版選擇性必修一中的《直線方程》這一節內容的時候,老師就可以帶領學生梳理直線方程公式的由來和推理過程,通過公式推理過程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公式推理的嚴格性,這樣的環境下,學生不僅可以能夠深入的理解數學知識的內容,而且還能高考學生深刻感悟的數學知識的嚴謹性,讓學生對數學這門理科科學課程產生深刻的認識。通過大學生學習推理過程,能夠良好的發展學生的個人思維,促進學生科學意識的提升。這樣通過對數學知識的深度挖掘,能夠有效的發展學生的個人思想,從而實現高中數學課程中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為新時代人才的培育工作形成有利的保障。
四、數學故事交流,提高學生德育素養
數學是一門理科課程,但是數學的發展歷史也尤為豐富。數學知識的背后都有一段研究的歷史和其研究代表人物,但是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老師過于關注知識點以及理論概念知識的教學,對于課本中穿插的人物故事和歷史故事有所忽視。[4]在當下這個以高素質人才培育的時代背景下,學生的學習能力固然重要,但相比之下學生和人格思想培育更為重要,老師應該借助數學學科的特點開展多樣的教學活動,豐富學生的數學體驗,讓其了解數學知識的發展,感悟數學學者的智慧,讓學生從中提升個人品質。
老師在教學高二年級人教A版選擇性必修一中的《圓的方程》這一節內容的時候,老師就可以引進“笛卡爾”的在數學領域的研究故事,讓學生感受數學學者在數學知識研究過程中經歷的困難,與之在重重困難中突破研究的精神和故事。通過有關學者的研究故事教育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數學品質與對待科研的嚴格態度,進而有效的的提高學生自身的德育素養,促進學生個人品質的提升,從而提高高中時期數學教學工作中德育活動開展的效果。
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中時期是學生個人發展和成長的重要階段,此階段的教育工作不可忽視。課本作為開展教學的主要工具,老師在開展教育活動時應該充分的剖析課本,挖掘課本中的德育教育價值,利用課本做好德育教育工作的落實,讓學生提升個人品德素質,進而促進高素養人才培育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娜.數學文化視角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27):90-91.
[2]袁源.高中數學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數學教學通訊,2021(24):21-22.
[3]秦建永.新課程標準下高中數學教學中數學學科德育功能解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16):67-68.
[4]景淑紅.讓德育教育滲透高中數學課堂[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15):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