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志雄
摘要: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在高校教育過程中,應該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教育任務,全面推進各項教育工作的開展。本文在研究中就提出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途徑,高校應該從課程思政的概念入手,區別其與傳統思政課程的差異,并對現有的教學資源、課程體系、教學方式進行進一步的優化整合,穩步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思政;專業課程
課程思政與傳統意義上的思政課程有著顯著的區別。課程思政打破了傳統教學方式、教育內容的單一性,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融入到了高校各類課程、學生的實際生活之中。而高校是社會主義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為了穩步推進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高校應該將德育與智育緊密結合在一起,推進課程思政的貫徹落實。對此,高校應充分挖掘課程思政的理念、整合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內容,主動弘揚大思政教育觀念,這樣才能實現思政教育的有效改革。
一、課程思政的界定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兩者都是以培養接班人為目標,從思想與行為上進行引導的教育活動,通過這兩種教育方式都可以不同程度地推動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但是相對而言,課程思政具有隱性的特征,是從價值思想上對學生進行引導與幫助;思政課程在教育上具有顯性的特點,側重于灌輸法、講授法。通常情況下,課程思政要求思想教育能夠與高校各門專業課程緊密銜接。現有的專業課程本身就具有道德規范、知識傳授兩個方面的功能,但部分教師、高校在開展專業課程中忽視了其道德規范作用的發揮,造成德育工作的滯后。因此,課程思政的概念被提出,其更為關注學生在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等方面的全面發展,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開展指明了方向。這一課程的開展有助于打破傳統思政教育工作的死板與僵化,更新教師、學生的固守理念,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從本質上來看,課程思政工作的開展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義:其是對高等教育本真的追求,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了思想道德成長與專業知識更新的有效協同。課程思政實現了對專業課程知識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深入挖掘,采取了隱性的教育方式,形成了全員育人的良好氛圍,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力;課程思政有助于增強思政學科與專業學科的有機融合。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社會分工的精細程度也在不斷提升。專業課程的開展有助于學生專業知識的積累,但是不同專業的學生在職業特征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對學生的綜合素養也有著較高的要求。而課程思政能夠幫助專業人才在積累知識、技能的基礎上,主動適應社會的發展,積極應對各種各樣的問題。
二、高校開辟“課程思政”教育新途徑的對策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課程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結合實際情況來看,部分高校還存在著不理解其概念與重要性、推行受阻等多個方面的問題。對此,高效可以選擇以下多個途徑:
(一)優化師資隊伍
課程思政的推進需要教師發揮積極作用,對此高校教師應該緊跟教研、教改的步伐,從不同角度深入挖掘思政的內容、資源。尤其是專業課教師,應該結合本學科的特征,將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體系巧妙融入其中。以文史類學科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將文化教育與理論知識、政治教育與道德教育通過豐富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教師可以對現有的教學方案進行優化設計,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真正培養具有堅定思想信念與專業知識技能的優秀學生。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成長發展訴求的關注度,做到服務、發展學生,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水平。
(二)開展特色化“課程思政”教學
大學生道德素養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直接作用,當前高校不僅要關注學生專業知識的掌握、專業技能的運用,還應該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水平。
對此,高校應該構建以學生科學素質、道德素質的多項考核標準,在此基礎上完善現有課程體系。另外,“課程思政”本身就是對高校課程體系的豐富,高校應該轉變過去的評價方式,多從科學素養、人文情懷、社會責任等多個維度評價學生成長發展。不僅如此,高校應該根據學生專業、年級、地區、知識背景、生長環境等多個方面的差異,開展具有特色化的課程思政活動,全面豐富現有教學的內容,打造動態化、生動性的教學方式。
(三)提高對信息技術等創新教學形式的運用水平
要想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的有機銜接,在高校開展教育教學中,既需要教師構建完善的、創新的課程體系,實現教學內容的多樣化,同時教師還應該把握當前教學形式的發展變化,積極利用信息技術等先進的教學方式。
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該將網絡思政教育作為平臺,對專業課程、思政資源進行優化整合,讓學生能夠主動運用思政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各類問題,并實現正確價值觀念的弘揚發展。另外,教師應該發揮大數據技術的作用,對學生的思想狀況進行進一步的整合分析,積極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學生的社會生活中,這樣才能提高思政教育的針對性與應用性。最后,教師應該在專業課程中多列舉時事熱點、社會案例,通過信息技術的方式呈現,讓學生能夠從專業課程與道德素質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讓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變得更具趣味性、生動性。
結論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和明顯的區別。在新時代,高校應該將課程思政的構建作為重要力量,穩步推動大思政教育觀念的形成。在實際工作中,課程思政需要專業課教師的配合,只有更新教師的觀念認知,才能實現對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有效梳理。同時,課程思政工作的開展需要關注學生的成長發展,保證教育工作在開展上的特色化、現代化與淺顯化,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總體水平,推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侯勇,錢錦.課程思政研究的現狀、評價與創新[J/OL].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1[2021-11-19].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1.59.
[2]張帥,張麗.淺析新時代下的高職思政課教學[J].公關世界,2021(20):157-158.
[3]羅光曄.“課程思政”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優化建設研究[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21,23(05):110-113.
項目:上海電機學院能源經濟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團隊38F98A8E-9CA2-4E45-9BD2-3CEBD2D0D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