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庭卉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網絡時代已經到來,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已經不能夠離開以網絡為代表的各種移動技術。網絡技術給人們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增加了對網絡隱私權侵權行為的擔憂,無論是網絡服務商還是網絡黑客的侵權行為都會對公民的網絡隱私構成侵害,造成嚴重的后果,因此需要完善民法規范,加強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
關鍵詞:網絡隱私權;民法典;侵權責任
一、網絡隱私權概述
(一)網絡隱私權的含義
網絡隱私權指的是在網絡空間中公民所享有的隱私權內容,即在網絡空間中,相關主體所享有的不受他人干擾的一種人格權利,又被稱之為網絡安寧權。網絡隱私權包含的范圍十分廣,包括公民的個人信息等隱私內容。
(二)保護網絡隱私權的構成
對網絡隱私權進行分析可以劃分為不同的具體內容。首先是主體,一般情況下認為網絡隱私權同隱私權一樣,其主體是公民,即自然人,但是一些學者主張法人等主體也應該享有網絡隱私權;其次是客體,網絡隱私權的客體范圍相比較于隱私權而言有著相應的擴張,主要強調個人的網絡私密空間不被他人打擾,以及網絡中相關的個人信息不會被他人非法利用;最后是具體內容,網絡隱私權具體而言包括知情權、選擇權以及賠償請求權等。知情權指的是對于用戶的隱私權涉及的內容被他人收集和使用需要獲得該主體的同意;選擇權指的是用戶可以自行選擇自己的網絡隱私權相關信息是否授權給他人進行收集和使用;賠償請求權指的是當出現對網絡隱私權的侵害時,相關主體可以要求侵權主體對自己受損的利益進行賠償。
二、現階段我國網絡隱私權保護存在的問題
(一)民眾和機構的隱私權保護意識淡薄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一直以經濟的發展為中心,忽略了法律的建設,因此,在大多數公民的思想中并沒有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識,再加上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很多偏遠地區的農民,對法律幾乎是一無所知,也就無法利用法律的武器來維護好自身的合法權益。正如法制節目中出現的內容,出現在法庭上的農民不僅不了解法律,而且他們畏懼法律,這無疑是文化教育的悲哀,也是國家法律發展不健全的直接體現。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網民的隱私權顯然無法得到有效的保護。這其中既包含了信息技術有待提高和完善的因素,也受到了公民法律意識不強的影響。
(二)網絡行業自律不足
在公民隱私權保護的過程中,網絡行業是否能夠做到自糾自查,擁有良好的紀律性,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然而,對于我國來說,整體的網絡行業紀律性還有待加強。首先,很多網站不符合國家的要求,尤其是規模較小的網站,他們缺少自律意識,無法形成統一的聯合體,也沒有采取任何的保護措施,行業之間的約束規則對他們起不到任何效果。其次,網絡為很多開發商帶來了巨額的利潤,面對巨大的利益誘惑,很多網站把持不住道德的底線,利用網民的隱私信息來換取巨額的經濟利益,這對網民的隱私權產生了嚴重的傷害,也導致網絡之間的主流價值觀偏離了正規的軌道。
(三)法律規定不完善
雖然我國正在逐步的落實網絡實名制政策,可是仍然沒有明確的法律對網絡實名制提供可靠的法律基礎,所以,在實施網絡實名制的過程中,會遇到諸多阻礙,導致網絡實名制無法順利地推進。從法律系統的角度來看,我國并沒有專門的法律來說明網絡實名制與隱私權之間的聯系,只是在部門的規章或者是地方的立法中,零散的出現了網絡實名制下隱私權的內容,內容既不完整,也無法得到有效的落實。所以,對于我國的立法體系而言,存在明顯的滯后性。近幾年以來,我國的多部立法中都已經出現了和網絡隱私權有關的內容,但是這些內容過于分散,尚未形成完整的機制。因此,遇到類似的問題無法明確的尋找到管轄的主體,從而阻礙了網絡隱私權保護工作的執行。
三、完善我國網絡隱私權保護的建議
(一)提高民眾和機構的網絡隱私權保護意識
1.技術角度
以網絡實名制為前提,用戶可以將一些安全性過關的防護軟件安裝在使用的計算機上,這也可以對隱私權的保護帶來一定的便利條件。一般情況下,我們有兩種不同的方式來做好隱私權的保護工作:第一,利用防護軟件和防盜、反間諜軟件的結合來保護好個人的隱私信息。第二,運用防范網絡跟蹤軟件。
2.思想角度
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大力推行集體主義,對公和私之間沒有作出明確的界定,因此,隱私觀點沒有在人們的思想中占據過多的分量,一旦發現了個人利益沖突集體利益的情況,一定是以集體利益為主。再加上民法中強調的是財產之間關系之間的調節,忽略了人格權的保護。要想確保網絡隱私權得到更全面的保護,國家和社會在努力的同時,也需要強化公民的隱私保護意識。
(二)加強行業自律
很多對公民網絡隱私權進行侵害的行為都是由網絡服務商造成的,因此需要加強對網絡行業的規范,提高行業自律水平。一是需要制定完善相關規定,對網絡服務商的行為準則進行規范,減少侵權的可能;二是需要推動行業協會的完善,通過行業內部的自律對此類行為進行有效的杜絕。同時鼓勵民眾優先通過行業自律機制對出現的侵犯網絡隱私權行為進行自我救濟。
(三)進一步推動法律規定的完善
1.制定單行立法
在制定專門的保護個人信息法律的過程中,可以從兩種不同的模式分別入手,一種是特別立法模式,另外一種則是綜合立法模式。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兩種模式各有利弊。所以,需要出臺專門的法律對個人信息的隱私給予全面的保護,尤其是通過特別的立法模式,可以有效地規避立法一刀切的弊端,讓法律的彈性空間更大。而且,它也可以從設計制度的角度出發,保護好侵權的行為與個人的隱私信息。
2.規范網絡運營商的運行機制
網絡運營服務商需要保持中立的態度。網絡服務商不得對用戶的信息產生任何的干涉行為,用戶信息的傳遞和交流都不應該有網絡服務商的參與。但是如果網絡服務商發現用戶在信息傳遞和交流的過程中產生了違法行為,此時就需要打破不參與、不干預的原則,要及時地將網絡違法行為反映給相關部門。
合理監督,避免損失的結果出現擴大范圍的情況。網絡服務商如果發現了侵權行為,必須要積極地采取應對措施,可以將相關信息屏蔽在外,也可以禁止外來用戶的訪問。
充分配合權力機關的調查工作。權力機關在對網絡侵權行為調查的時候,網絡服務協作上應該將自身掌握的情況,真實、完全地反映給權力機關,積極地配合好調查。同時,需要將相關的用戶信息提供給相關部門。
3.強化執法的力度
網絡實名制的背景之下,完整的法規內容是保護隱私權的先決條件,同時也應該做好法規內容的執行工作,由專門的執法機構來落實法律的內容。對此,我國可以以歐盟為學習對象,建立起適合我國的個人信息數據管理庫,由行政主管機關來負責管理,保障個人信息能夠得到行政權力的監督與保護。此外,在法律法規中,還應該針對工作的程序、職能的范圍等內容作出明確的規定,同時需要接受信息主體遞交的信息查詢、變更等申請,此外還應該調查好個人的信息權情況,以及個人受到行政處罰時采用的救濟手段。
4.加快司法的工作腳步
我國需要成立專門的司法機構負責個人隱私侵犯的問題,以確保在網絡實名制的背景之下,能夠給予個人隱私權充分的保護。例如:當個人隱私信息遭到侵犯時,個人有權利向司法部門提出訴訟,要求司法部門及時處理,這是個人維護自身信息安全的合法手段。一旦發現存在真實的違法行為,被侵權人也有權提出獲得賠償的要求。
四、結論
我國在2020年通過了《民法典》,完善了民事法律規范,其中也涉及到加強對網絡隱私權保護的相關內容。但是《民法典》的規范仍舊不夠完善,同時民眾對保護隱私權的意識不足,網絡行業的自律水平也不高,這些都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造成了不良影響。本文通過對現階段我國網絡隱私權民法保護存在問題的分析,嘗試對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任路.公民網絡隱私權的民法保護問題分析[J].法制博覽,2021(19):169-170.
[2]牛潔.網絡視域下民法的隱私權保護路徑分析[J].法制與社會,2021(17):15-16.
[3]張蕾.互聯網時代基于民法的隱私權保護研究[J].法制博覽,2021(10):85-86.
[4]李國慶.論網絡環境下個人信息權的民法保護[J].河北農機,2021(02):126-127.
[5]崔華潔.大數據環境下我國網絡隱私權的民法保護分析[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0,28(06):14-17.
[6]唐成莉.網絡隱私權的邊界與法律保護[J].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02):19-23.
[7]吳銘.大數據時代網絡隱私權的民法保護路徑[J].法制博覽,2020(17):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