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娥
摘要:育人是學校體育的終極目標,如何檢驗育人的效果?主要是看走入社會和服務社會的狀況與質量。人的社會化,是檢驗人才質量的客觀標準,所以要讓學生盡早實現社會化。所謂社會化,是指個人在社會之中學習知識、技術和行為規范,取得社會生活資格的過程、或者說是社會將一個自然人轉化為一個能適應一定社會文化、獨立地參與社會生活的社會人的過程,人只有經過社會化才稱其為真正意義的人。人的一些高級神經活動、精神需要如社會交往、社會地位、事業的成功、聰明才智的發揮等都必須在社會活動中獲得發展。
關鍵詞:小學體育;小群體活動;教學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但當人以獨立的一員出現在社會關系網上時,社會屬性則成了他的行為主控力量,具有決定作用,成為人的本質的決定因素,無論哪個民族,自然的生物物質再好,而社會化水平很低,那么這個民族是無法與其他民族抗爭的。所以要促進人的社會化性,加速人的社會化進程,提高民族是社會化水平、這是至關重要的教育任務。體育教育對人的社會功能的開發,有特殊作用,是所追求的目標之一。
一、小群體活動形式加速了個體社會化的進程
體育課的群體活動形式,帶來了社會群體組合。群體是一種特定的社會活動形式,個體可以在社會活動中形成群體意識,表現出社會行為,這是體育課特有的教育功能,是體育課的優勢所在。實行自由結合的小群體活動形式,體育課堂就形成了簡化了的社會,使個體能夠快速的社會化,較快的內化與同化。體育課堂上所表現的社會行為,就為學生走向社會奠定了基礎。
(一)小群體活動形式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交往
以自由組合為主的小群體活動形式與固定的行政指令性小組活動形式的主要區別就在小群體活動形式富有情感色彩。情感可以提高興趣、意志、競爭意識和興奮激情。對體育活動起著動力、導向、維持、促進和強化作用。因此也就提高了教學效果,在某些階段對學習效果甚至起著決定作用。
由于小群體的情感色彩作用,使體育活動中心理活動現象向著良性的積極的方向發展,形成群體優勢與優良性的社會心理。小群體不僅影響個人的精神狀態,而且可以影響群體以至社會的情緒。小群體的活動形式,加強了人際關系交往,人際關系交往是體育活動所追求的目標之一。沒有交往,就沒有人類社會,交往在人類社會中既是若干個體相結合的方式,同時又是這些個體本身發展的方式。交往既作為社會關系的現實,又作為人際關系的現實而存在的。體育活動的交往,是在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條件下進行的,也就是說個體與個體,群體與群體在不停交往。關系良好時會進行交往,關系不好時、甚至“敵對”時也要進行交往,這是被迫的現實交往行為,被迫的交往行為對學生也是情感上的鍛煉,學生步入社會后,會遇到各種“敵對”關系、行為,就要求學生有瞬間應變能力,有理、有節地處理好各種關系。所以被迫的交往行為,并不是壞事,而是必需的,不可避免的。
交往與活動是統一的,只要有活動,必然伴隨著交往,只要交往就會出現“角色”的、“個性”的情感的交往,就會出現心理、暗示、提示、動作模仿與情感交流等。交往包含著三個方面的功能即:信息交往、調節交往與激情交往。在小群體活動形式交往過程中,以上三種功能有自身的發展特點:首先交往是多方面的、多向性的相互交往如知識概念、技術技能、興趣愛好、情緒、毅力與意向等。其次三種交往的傳遞過程,不像信息的發送與接收,而是在傳遞過程中不斷形成、修正、擴大、逐漸明確、深化和繼續發展完善的過程。因為參與交往的每一個人既是客體又是積極的主體。每個人都在交往活動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觀意識并發揮出自己的貢獻。每個人的頭腦中都有自己成熟的活動計劃、活動形式與活動方法。在群體活動中每個人都設法把自己的活動計劃與技術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而群體意識又往往會把個人的活動計劃、形式與方法加以調整,修正、基本統一,使之更加合理化。這中間自然地表現出互教互學取長補短的過程,從而成為群體活動的總計劃,表現出群體性與群體優勢。正由于交往的這種優勢所在,不管從鍛煉身體的角度、情感交流、社會意識等多角度來看,極大地豐富了體育教學,這正是體育教學所追求的功能目標。
(二)小群體活動形式要符合學生年齡、生理特點與心理傾向
經過實踐我們只能因勢利導,充分利用這種小群體交往的心理學機制,對小群體活動形式進行科學的管理,并利用這個有效的教育渠道,對個體進行全面發展的培養。從發展角度看,小群體交往是青少年的社會化的生活化的開端,它在個體一生中都永遠不會失去意義的。? ? ?群體交往是隨著社會關系體系中發展而發展,交往的手段和方法日益豐富,交往的領域和功能不斷變化、擴大。小群體是社會化過程中必要的活動形式,只會越來越密切、會逐步增加不會減弱,逐步形成個體特征,這就是群體特有的教育功能。
(三)小群體活動形式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現代教育觀,普遍強調和追求學生的個性發展,固定的行政分組的確很難達到這個要求。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友愛的小群體是發展和培養個性的好形式。因為個體在群體中有情緒上的“滿意感”有“傾向性”。同時,也確認“滿意感”產生于和諧人際關系。“滿意感”可以提高群體活動的興趣,發展群體活動水平,從而提高共同活動的作用與效果。個體也只有在群體中才能得到個性發展,提高個體素質。群體對體育教育影響與“超常”的積極性,也能吸引個體力求達到高標準。由于群體的社會意義,也就自然的促使個體提高自己的社會意義。
實踐證明,只有個體行動同群體的共同目標統一的條件下,群體活動才能收到收到良好效果。群體的發展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群體的發展才能達到最佳水平,而個體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因為人的個性在任何時候、任何方面、都不是先與人的活動而存在的。個性和人的意識一樣,產生于活動,認識個性的過程,也就是人在他的群體活動中個性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可以概括地說,個性是群體活動的條件,又是群體活動的產物。
在群體活動中,個體成員必須相互理解,而且接受,支持群體活動的目標、動機、以形成統一的意志。群體不但協同動作,合作默契,而且建立起特殊的關系、表現為友誼同情、親密友好、這無形中也就培養了個體的良好的個性品質。
我們發現,群體對學生的人格影響很大,所謂人格是具有社會意義的各種特性的統一體。這種特性表現在體格上的特性如坐立行走的姿態、健康狀況等;在精神上的特性,如心理承受力、能力傾向;特殊能力的特性,如運動技術的發展提高;氣質上的特性如愉快或憂郁、勇敢或怯懦;意志的特性如積極或消極、果斷或猶豫;品質上的特性如忠誠或虛偽、公正或自私等。以上的特性,通過群體活動影響特別大,所以說一個好的群體,就是一個好的教師。在群體活動中,群體與群體、個體與個體、交往的手段多樣、方式多變、網絡復雜、層次多、頻率大、對培養和發展學生個性有獨特作用,能激發富有活力的精神面貌,對個體的興趣、愛好、能力、性格、氣質、意志等個性的特征,表現得非常充分,從而也就得到了培養與發展。
總之,小群體活動形式,帶來了以上三個方面的發展都是體育教學所追求的發展目標。
二、小群體活動形式的教學方法
要大力做好宣傳工作,從理論上講清楚,在教師號召、誘導之下由學生自由結合產生。要完全建立在自愿的基礎上,一般都有積極性,從小學到高中都可以建立。根據教學實踐,我們發現,小群體的類型有:興趣相同型、技術接近型、生活好友型、地域接近型、體質雷同型、性格相似型等。絕大多數是同性相結合,但小學生群體組合中少部分是有男、女混合結群的。小群體人數一般5——7人,一個教學班8——10個小群體。小群體一般相對穩定、幾年不變,不但是體育課堂教學的群體,也向課外活動,校外活動(如遠足、旅游等)向社會延伸。小群體雖相對穩定,但不封閉,群體中的成員、在課堂活動中可以橫向流動,都提高了練習興趣與效果,發揮了特長,發展了個性。
小群體也有因某種矛盾而解體又重新配置的,這都無關大局,也不是壞事。小群體都要有自己推選出來的領導者與臨時指導者,領導者相對穩定,指導者臨時產生,領導者全面負責,指導者只對某一項運動項目擔任技術指導。初組織小群體時,則傾向于相對穩定編制的群體,這種小群體中明確的規定各成員的地位、權利和義務,受到群體規范的約束,而且派定了各成員的地位,建立了隸屬關系或權力結構。一旦建立起來小群體,就按照小群體去活動、不要另外用行政組干涉,要充分發揮作用。要有一套小群體的管理辦法,要培養好小群體的骨干與領導者,凡是小群體開展得好的班級,教學效果迅速提高,主、客觀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這是體育課堂組織形式大的改革、有極大地優越性。
三、小群體活動形式應達到的目標要求
為了使小群體活動形式發展壯大,鞏固提高,特制定了小群體應達到的目標體系。據系統考查,經過兩年的培養,我們發現小群體可以達到以下五項目標:
(一)有明確的活動目標:群體有團結、奮斗、爭先、創優、進取等總體目標和每個課時的具體目標,而且每個人都清楚這一目標。
(二)群體的每個人都能樹立較強的責任感:一方面能夠努力完成自己所擔負的角色的任務,對自己負責;另一方面能夠對他人的學習活動負責。這樣大家一起為實現小群體的目標而努力,爭取群體獲得最高榮譽。
(三)群體能發揮組織管理職能,并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如場地、器材的準備,能組織考勤與成績考核等。
(四)群體內能進行運動量的自行調控、自我評價;能相互幫助、保護、糾正錯誤動作;能總結改進不足,協調配合,達到身心和諧發展,把群體優勢發揮出來。
(五)能發揮社會交際技能,成員之間能相互溝通和交流并相互信任,當發生矛盾沖突時,要能做到群體內自行解決。
參考文獻:
[1]譚松. 小學體育課堂對于合作學習的教學探究[J].小學生(下旬刊),2021(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