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合興 謝華
中圖分類號:G807.3?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12-030-02
摘? 要? 人們對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中體能的認識是一個不斷實踐、不斷深入認識的過程。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總結出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中體能模塊的由來,通過引入深度學習理論研究得出體能模塊教學設計應以與運動相關和與健康有關的體能相互搭配的方式集中設置深度學習挑戰主題。在實施過程中,讓學生嘗試體驗—學練—質疑—反思—原理與方法講解—再次實踐,以促使學生進行體能深度學習。
關鍵詞? 深度學習? 高中體育課程? ?體能模塊
一、體能模塊的由來、作用以及地位
2013年,教育部啟動了普通高中課程修訂工作。本次修訂深入總結了21世紀以來我國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寶貴經驗,充分借鑒了國際課程改革的優秀成果[1]。于2017頒布了《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程標準》;于2020年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精神進行了修訂。對比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新課程標準做了全面優化,凝練了學科核心素養,明確了課程結構。明確指出課程結構的特點是以學科核心素養統領課程的目標、內容、方法和評價。課程內容包括必修必學和必修選學兩個部分。必修必學是對全體學生學習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共同要求,課程內容包括體能和健康教育;必修選學是滿足學生形成運動愛好和專長以及個性發展的需求,包括6個運動技能系列[2]。運動技能系列下的運動項目模塊之間呈遞進關系。
新課程標準突出了體能模塊的作用和地位。在2003年《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中把體能模塊融入到了田徑教學中的,在其中表述為:“在運動技能學習中,基于田徑類項目在促進學生體能發展和意志品質培養方面的重要性,要求學生在田徑類項目系列中至少必修1學分”[3]。當然在其他運動技能系列學習中也有體能練習作為輔助,但體能模塊沒有獨立出來。隨著人們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教育教學規律的再認識,人們對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中體能模塊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不僅把體能模塊單獨出來,而且要求把體能模塊放在高一第一學期的上半學期進行學習;把體能模塊學習放在高中三年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最開始,這充分凸顯了體能模塊學習的重要性。它改變了以往以“技術”為主線建構高中體育模塊的形式,有利于學生對身體健康的認識和對運動技能的學習,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體能是高中學生進行學習生活、運動技能的基礎。良好的體能能為學生的學習生活、運動技能提高提供充沛能量,反之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和運動技能掌握。
二、體能模塊深度學習的內涵及意義
高中三年只有一本《體育與健康》教材,也就是說高中三年的體育與健康教學課程安排要全盤統一統籌考慮。體能模塊是高中三年體育與健康課程12個模塊之一,并且處于開端位置。它對后續10個運動技能系列模塊的學習起到基礎支撐作用。如何認識體能、學習體能、鍛煉體能、運用體能、測試體能、評價體能將是高中體能模塊繞不過去的課題。新課程標準、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教科書、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教師教學用書等教育教學資源中對體能模塊的教育教學均有比較詳細的描述和講解,對于一線體育教師來說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但對于需要實操教學的一線體育教師來講還不夠具體,以上三者教育教學資源更多的是偏向于理論闡述。對于需要把體能模塊具體劃分為18個課時的一線體育教師來說,還需要更進一步的具體理論指導和實操。這里講的具體理論指導是指的體能劃分理論,即如何科學的把整體的體能或相關的體能劃分在相同的單元以有利于課程組織開展。新課程標準、教材、教師用書等教育教學資源由于需要兼顧全國各地的學校,故無法再做進一步具體細化。這也為我們一線體育教師留出了足夠的“自由構思空間”。這里的“自由構思空間”既有自由又有不自由,既有空間又有限制。每位一線體育教師都應該結合自己學校具體所處的大環境,即南方北方、東部西部或中部;每所學校的具體的場地、器材;每個班級的具體學情;教師本身體育知識、技能儲備等情況再結合新課程標準理念指導制定具體可實施的具有個性化的體能拆分安排。所謂教無定法,只要是在黨的教育理念指導下,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弄懂吃透教材,在教學中認真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健康第一”指導思想,創造性的組織安排教學內容,落實現代教育教學理念就是好的教學方法。
一旦體能模塊教學設計制定完成,下一步就是落地實施,這也是教育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教師應該怎樣把教學設計轉化為學生的應知應會?怎樣把靜態知識設計轉化為學生動態的學練并最終內化于心?怎樣把前人的知識、技能積累轉化為當下學生知識技能?怎樣引導學生克服困難,健全人格?在此過程中一定是教師優化了學習路徑,濃縮了知識探索的過程,讓學生在既定的情境下主動合作探究,以盡快掌握所有體能鍛煉理論、方法、會制定自我鍛煉方案,能認真落實養成鍛煉習慣,會測試方法,能客觀自我評價體能狀況。當我帶著這些疑問進行深入思考時,一次線上的教材培訓打開了我的思路,也解除了我心中的部分疑惑。這次培訓的名字是《普通高中指向核心素養的深度學習教學改進項目第二期研修班》,通過了解得知此次培訓是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課程教材研究所主辦的。它里面提出了一個重要概念,即“深度學習”。
那么,什么是“深度學習”?深度學習不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教學理論,而是一種集各家之所長教育教學理想模式[4]。它從學生主動學習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在教師引領下積極主動的吸收、借鑒和重新發現、發明前人積累下來的知識和技能;它改變了過去傳統的填鴨式、被動式的教育教學方式。2016年項目組成員郭華教授在《深度學習及其意義》一文中指出。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掌握學科的核心知識,理解學習的過程,把握學科的本質及思想方法,形成積極的內在學習動機、高級的社會性情感、積極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成為既具獨立性、批判性、創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礎扎實的優秀的學習者,成為未來社會的主人[5]。
對于體能模塊的深度學習而言,一定是要圍繞學生現階段的體能認識、體能現狀、體能需求等具體個性化的特征,分析制定出具有一定挑戰性的體能學習主題。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體能發展基本原理與方法、測量與評價體能水平的方法、體能鍛煉計劃制訂的程序與方法、有效控制體重與改善體形的方法等內容。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體能的核心知識,理解學習步驟、組織形式、程序等過程。把握體能發展的本質,把外在學習形式內化為學生的學習動機,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高級的社會性情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正確的價值觀。最終成為能獨立自主發展體能,又對體能發展不斷深入認識的人,養成良好鍛煉習慣,形成終身體育鍛煉意識。
三、體能的含義及劃分
體能是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在身體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是人類適應生活、工作、學習等活動應具備的各種身體能力。它是體質的主要組成部分,是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運動能力”的表現形式之一。它可分為與健康相關的體能和與動作技能相關的體能。與健康相關的體能包括以下五項: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韌性、身體成分。與動作相關的體能包括以下五種:速度、靈敏、協調、平衡、爆發力。
細分來看,體能模塊內部各體能分項之間所處的位置并不相同。有的處于支撐基礎位置,如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有的處于連接協調位置,如協調、靈敏;有的處于平衡穩定位置,如平衡。有的需要交替練習或隔天練習或集中某部位練習,如力量練習;有的需要天天練習,如柔韌性。
四、體能模塊教學設計研究
在具體體能模塊教學設計中,要根據學生的鍛煉情況、體能水平、技術水平、性別、興趣愛好、項目特點等來綜合設計體能模塊。由于高一開學之初就要進行體能模塊教學設計,學生剛升入高中,體育老師對學生的現有體育鍛煉情況、體能水平、選項運動項目、興趣愛好等學情情況可能還不太熟悉,一次性制定出滿意的最終的體能模塊教學設計是不太現實的。為此,可以結合《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項目進行設計,但絕不能只靠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項目的學練縮窄了體能訓練的范圍,和降低了體育教師的教、導職責。體育教師應該根據10種體能的相關性和各自的特性,靈活組建搭配訓練方案,建議除去柔韌性練習外每次不超過三種體能組合方式。每次組合課突出主攻方向和練習方法。重點放在原理講解、練習方法、動作要領、點評反饋。
與健康相關的體能和與運動相關的體能在具體的體能模塊安排中應根據體能的性質、練習手段、體能鍛煉原則綜合考慮,確定體能深度學習挑戰主題。與運動相關的體能往往需要神經系統高度的專注、可持續性差,一般建議安排在體能課基本部分的前半段;與健康相關的體能往往需要多組別或長時間的練習,除了發展最大力量練習外一般不需要神經系統的高度專注,建議安排在體能課程基本部分的后半段。不同鍛煉強度和組數的力量刺激肌肉將產生特異的鍛煉效果。根據這一特性,結合其他體能的特性綜合考慮制定體能深度學習挑戰主題教學設計。具體而言可以安排與運動相關的體能+發展肌肉力量相對集中的體能深度學習挑戰主題;與運動相關的體能+發展肌肉耐力相對集中的體能深度學習挑戰主題;與運動相關的體能+發展心肺耐力相對集中的體能深度學習挑戰主題。柔韌性練習需要每天堅持,可融入每節課的開始部分和結束部分,通過動態拉伸和靜態拉伸發展各個關節的柔韌性。可以安排相對集中體能深度學習挑戰主題,每部分6個課時,采用5個課時學練1個課時考查或體能挑戰。
體能深度學習挑戰主題確定后,學練時根據需要滲透講解體能發展基本原理與方法、測量與評價體能水平的方法、體能鍛煉計劃制訂的程序與方法、有效控制體重與改善體形的方法等內容。在實踐課中,讓學生嘗試“體驗—學練—質疑—反思—原理與方法講解—再次實踐”的過程,以促進學生進行體能深度學習。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季瀏.我國《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J].體育科學,2018,38(02):3-20.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郭華.如何理解“深度學習”[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7(01):89-95.
[5]郭華.深度學習及其意義[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11):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