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林麗
摘要:長期以來,學困生的轉化問題一直是困擾著老師們的一個熱門話題,但談到邊疆留守兒童學困生(以下簡稱邊留生)的轉化問題,更是令從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教師棘手的一個問題,個人將通過接連九年任教紅河縣車古鄉車古小學五(1)、六(4)班語文教學工作的實際情況和淺拙經驗,從現狀分析、尋根源流、措施及成效三個方面來談談個人對邊留生這一特殊群體轉化問題的看法。
關鍵詞:邊疆;少數民族;留守兒童;學困生
長期以來,學困生的轉化問題一直是困擾著教師們的一個熱門話題,但談到邊留生的轉化問題,更是令從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教師棘手的一個問題。為什么呢?因為學困生工作本來就是一項艱巨且任務比較重的教學工作,再把它放到邊疆少數民族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中,工作任務之艱巨以及所面臨的困難,大家就可想而知了。不過,任何一種事物的存在,都必定有它產生存在的道理,猶記得高中物理中學過的物質守恒定律告訴我:物質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只會從一種形態轉化成另一種形態。所以呢,邊留生的產生必定有它產生的原因和條件。個人將通過接連九年任教紅河縣車古鄉車古小學五(1)、六(4)班的語文教學工作的實際情況和淺拙經驗,從現狀分析、尋根源流、措施及成效三個方面來談談個人對邊留生這一特殊群體轉化問題。
一、現狀分析
自2012年9月參加工作至今,我一直從事車古小學五、六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兼班主任,通過這九年對車古小學五(1)、六(4)班邊留生的親密接觸、觀察、走訪以及同事之間的交流探討,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親身實踐調查走訪中直接獲得的材料),經過對這些材料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后發現,邊留生存在共同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首先,這些邊留生過份焦慮、敏感,行為呆板,不擅長交際;其次,邊留生對學校、課堂、老師存在緊張恐懼感,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認為自己不行,缺乏自信;再次,這些邊留生對自己的行為能力作出偏低的評價,常常產生羞怯、失望和畏縮的情緒;最后,這些邊留生學習、生活行為習慣特別差,作業拖拉現象嚴重,對學習缺乏興趣和愿望,對生活充滿失望,以至于常常抱著破罐子破摔的態度行事,甚至演變成各班邊留生集體邀約逃課的現象,給教育教學工作及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增加了負擔和困難。
二、尋根源流
邊留生的致差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只有先尋根源流,才能對癥下藥,因材施教。通過這幾年的工作實踐分析,接下來個人將從車古小學六(4)班這個集體中邊留生的致差原因,來談談源流分析。
(一)語言因素:車古鄉是多民族聚居區,有哈尼族、彝族、瑤族三個民族聚居,各少數民族都有著自己的少數民族語言,漢語上學以后才接觸,況且孩子們在校平時交流都用民族語,因此形成了比較復雜多樣的民族語言氛圍,從而形成了一個不易溝通交流的語言環境。
(二)信息閉塞:車古鄉位于紅河縣西北部,距離縣城65公里,東鄰浪堤鄉、羊街鄉,西鄰垤瑪鄉,南鄰架車鄉,北鄰玉溪市元江縣的那諾鄉,整個鄉處在山區,交通單一,信息閉塞,因此家長見識少,教育觀念淡薄,家庭教育意識低下。
(三)主觀原因:經過這幾年親歷輔導邊留生及仔細觀察總結,我總結出邊留生致差主觀方面原因主要包括智力遺傳、身體素質差,學習動機缺失、學習意志淡薄、學習態度不端正等。
(四)客觀原因:首先是家庭方面:邊留生都是留守兒童,家里家庭經濟狀況不好,為了生活,父母常年外出務工,家里由空巢祖父母、外祖父母留守照看邊留生。家長家庭教育意識淡薄,孩子缺少父母關愛,祖父母、外祖父母溺愛,更有家長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孩子稍有差錯,便辱罵并拳腳相加,因此造成了邊留生產生自卑心理,久而久之,造成邊留生經常完不成學習任務,進而造成學習成績差。
三、轉化措施及成效
猶記得大學時在教育心理學教材上曾看到過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過的這句話:“心若改變,你的態度就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就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就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就跟著改變?!痹谶@幾年的教育實踐中,我也是按這句話來踐行的。
(一)愛每一位學生,特別是邊留生。
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前提,是教師的一種教育能力。教師不僅要愛優等生,更重要的是愛那些邊留生。這幾年遇到的這幾屆學生,基礎不同,起步不同,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也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每屆學生中都有那么些成績差得讓你不敢想象的邊留生。這些孩子有的是車古本寨的,有些是么當、利博、阿期村完小合并來的住校生。在教育教學和生活中,我對待學生都是一視同仁,一碗水端平,有時甚至更偏愛邊留生,關心他們,愛護他們,不厭棄他們。特別是上一屆的那二十幾個邊留生(他們的生源比較復雜,有些由于缺師少校,未上過學前班,41個孩子,有一半是邊留生),成績差得一塌糊涂,但我本著熱愛每一個孩子的心,并沒有放棄一位邊留生。課后,我單獨把這些邊留生喊到宿舍重點輔導,并喊上成績優秀、乖巧的女生輔助我輔導他們,周一到周五每天都輔導(畢竟課堂輔導有限),不怕費時間,不怕花力氣,不怕出現反復,一個學年下來,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班成績從剛分班時的倒數第一進入了年級第四,雖然只進步了10分平均分,但這與我的狠抓付出以及愛每一位邊留生、不放棄每一位邊留生分不開。
(二)建立邊留生檔案。
近幾年來,我們車古小學教務處出臺了一個針對邊留生管理輔導的好策略,每學期開學,教務處都會給每位老師發放邊留生檔案表,各班主任及任課教師人手一份,根據需要把本班級中的邊留生入檔,并填好學生基本信息、學困原因及單元成績追蹤,學期結束上交教務處。本學年我班邊留生還是比較多,有從利博完小合并來8位同學,加上車古小學原來四(1)班直升8位同學,全班37位孩子,邊留生占了一半。但值得欣慰的是,通過一個學年的努力輔導,到本學期需要強抓基礎,循序漸進,慢慢引導、輔導。
(三)建立學生“一幫一”學習小組。
在這幾年的教學活動中,我一直奉行課堂學生輔導為主,教師輔導為補充的教與學行為。因為邊留生多,教師不可能分身乏術,同時輔導多個,因此我提倡優秀生分擔老師的輔導任務,放權給優秀生,信任他們能輔導好邊留生,這樣在優等生與邊留生之間搭起“一幫一”輔助橋梁,讓優等生和邊留生搭配坐,課堂做到隨堂輔導,課后讓優等生輔導邊留生釋疑解難,溫故而知新。同時,我在備課時也注意設計幫扶邊留生的壞節,設計一些邊留生能解答的簡單問題,調動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
(四)環境熏陶,耳濡目染。
一個好的班級文化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古時就有“孟母三遷”的典型故事說明環境對人的影響力,因此,我注重班級文化的建設。這個學年,我和數學老師合力設計了個百花園,墻壁四周用柵欄和花草圍成一個百花園,教室后墻壁兩邊各設計了一棵理想樹和榮譽樹,理想樹上掛滿了37位孩子的理想,榮譽樹上按平時單元測試分數從高到低掛滿了孩子們的照片,墻壁上和后黑板上寫滿了孩子們喜歡的成語歸納和名言警句。每天,孩子們在這百花園環境中開始一天的快樂學習,同時也是有意無意加強邊留生的班級文化熏陶,通過耳濡目染,讓他們愛學,愿學,無意中記住這些詞語和名言警句,并能運用到自己的學習當中。除此之外,我每天下午晚飯后,都會抽20分鐘讓孩子們在校園的座椅上自由學習,重點輔導邊留生誦讀,讓他們在這種學習環境中快樂學習。
(五)捕捉邊留生閃光點,享受成功的喜悅。
在課堂教學中,我很關注邊留生是否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并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讓他們來回答。答對了及時給予肯定,并讓全班同學一起鼓掌為他們加油,答錯了,我也會激勵他們下次再多努力。同時,在平時的作業布置中,我給邊留生設計的作業是最基礎、簡單、減半的,并在作業批改時關注他們的點滴進步,在作業后面點評激勵,讓他們感受成功的同時輕松學習,知道其實老師也在關注他們,愛他們。
(六)注重邊留生心理輔導。
這一屆學生,是我參加工作以來遇到的最特殊的一個群體,原因是這個班級中單親孩子占的比例大,全班37個孩子,有9個孩子是單親,這9個孩子包括優等生和邊留生,平時我都會抽一些時間個別談談學習和生活上的問題,和他們談心交朋友,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愛。
(七)家校合一,雙管齊下。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基礎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學校教育只是家庭教育的延續。因此,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班主任要做好家長家庭教育這個工作。每接收一批新生,我都會認真記錄好家長的通訊方式,并整理打印成表,隨身攜帶,并經常跟家長反映孩子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讓家長盡到監督責任。本學年中,李福文、楊何寶兩位邊留生經常厭學,無故逃學,經過多次與兩位家長合力管教,李福文、楊何寶兩位邊留生現在學習態度穩定了,成績也在慢慢進步。
總之,邊留生的轉化問題并不是一朝一夕、立立竿見影的事,它是一項慢工細活,是一項長期、艱苦又細致的工作,只要我們用滿腔的愛心,摸清楚原因,深入到邊留生的心靈深處,找好開發的突破口,因勢力導,才能對癥下藥,因材施教,才能實現轉化效果。
參考文獻:
[1]傅宏、王曉萍著《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2]吳櫻花《遭遇學困生——學困生的教育與轉化技巧(萬千教育)》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