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林
【摘要】近幾年來隨著我國音樂教育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小學音樂教學活動效率有所提升。在小學音樂學科教學過程中,運用合唱教學可以培養學生音樂學習興趣,讓學生學習并掌握更多音樂技巧,這是提升小學音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本文就小學音樂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了實現合唱教學有效性的相關途徑。
【關鍵詞】小學音樂;合唱教學;有效性
引言:素質教育理念要求教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還要注重對其綜合素養的培育。音樂作為藝術領域的重要學科,教學工作的開展既能夠培育學生音樂素養,又在提升其音樂水平的過程中,達到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的目的[1]。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完成對知識的學習,教師需要意識到合唱教學對推進教學工作有序開展的積極意義,并在教育改革理念的引導下,尋找符合小學生學習需要的教學方法,才能真正發揮音樂教育的實效性,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一、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現狀分析
當前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中,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首先,合唱教學對學生有較高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但當前小學音樂教育存在一定的困難,教師在音樂合唱教學過程中,缺乏積極性,部分時候顯得比較懈怠。其次,學生在合唱過程中情緒不高,合唱教學對學生的素質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學生唱準音色音節。合唱練習過程中難度逐漸增加,使得學生對于合唱學習缺乏自信心,不愿意自主參與學習。再者,合唱教學需要完全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積極性。教學方式過于保守,使得課堂比較枯燥無聊,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合唱教學無法有效進行。教師在選擇教學方式的過程中,沒有從激發學生興趣出發,培養學生合唱興趣,導致學生對合唱缺乏興趣影響合唱教學質量。
二、小學音樂合唱教學實現教學有效性的途徑
(一)加大培訓,提升素養
想要開展有效的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音樂教師在其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一般情況下,一門學科的教師是否受小學生歡迎,也直接影響著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因此,音樂教師需要注重自身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的提升,在小學生面前樹立起榜樣性。教師在得到小學生的尊重和愛戴以后,后續教學工作也可以發揮更理想的效果。
音樂教師在平常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教師間的交流,相互之間取長補短,并總結成功的教學經驗。同時,教師可以在線下的實踐參與一些講座和培訓,促進自身綜合素養的提升,從而更好地開展后續合唱教學。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好榜樣,從而贏得學生的尊重和喜歡,讓學生保持更高的學習興趣,實現效率更高的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學習發展予以促進。
(二)調動學習活力
學習興趣為快速提升學生學習效果與成效的重要驅動力。為了保證音樂合唱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教師就需要充分挖掘音樂教育的價值內涵,使學生學習時,既能夠產生學習興趣,又可以在體會音樂學科藝術魅力的同時,保證學習效率的快速提升。所以教師應該在設計教學方案時,結合小學生的興趣特點、藝術修養以及個性化發展,有針對性對授課內容進行安排,才能幫助學生提升音樂素養。由于合唱與獨唱之間的差異性較大,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感受到合唱美感的同時,充分調動學習活力,才能更好發揮音樂教育的實際價值。
例如,在學習《可愛的家》時,需要通過對歌曲的演唱,能夠體會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從而樹立正確價值理念。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古詩歌曲《游子吟》,營造更加溫馨的課堂學習環境,然后再帶領學生進行對歌曲的學習。學生能夠對歌曲熟練演唱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用合唱的方式對歌曲進行演繹。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不僅更加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與知識接受能力,而且通過良好音樂環境的營造,也可以更加激起學生學習積極性,進而在潛移默化中,既保證合唱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又在提升學生學習質量的過程中,真正發揮合唱教育的實效性。
(三)創新音樂合唱教學策略,實現教學有效性
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中通過合唱教學方式的轉變,從而優化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氛圍。要實現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有效性,音樂教師需要導入創新型的音樂教學方式。小學階段學生雖然年齡較小,但所有的學生都希望自己得到教師的重視,他們希望自己的學習能力得到教師的肯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對教學方法的有效引導,讓學生了解更多合唱技巧,讓學生在集體當中自主嘗試尋找合唱最佳方式,讓學生成為合唱學習的主人。
首先,在合唱過程中,學生需要調整好自己的呼吸。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進行科學的指導,教師需要聯系學生的學習特征,引導學生有效把握合唱學習呼吸方式。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呼吸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合唱技能,降低學生合唱難度。在合唱過程中學生氣息的調整,也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學生難以控制自己的氣息,學生在合唱過程中容易產生窒息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引導,讓學生能夠聯系歌曲的節拍,從而控制自己的呼吸節奏,更好地參與到合唱集體當中,完成學習任務。
其次,教師應給學生創造更多自主合唱的機會,在小學時期學生所接觸到的音樂曲目都比較簡單。雖然學生年齡較小,但在學習或了解歌曲過程中,并不存在太大難度。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突破傳統教學限制。在學生進行演唱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自主合唱。例如,學習《我是小音樂家》,教師首先給學生進行演唱示范,讓學生知道該首歌曲的節奏和音準,讓學生嘗試獨立演唱。接下來給學生進行合唱表演的機會,給學生預留充分的課堂練習時間,讓學生根據音樂表演的特征,尋找自己在合唱過程中的準確位置。通過單獨演唱結合合唱練習的方法,讓學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如果部分學生演唱能力較強,讓學生劃分聲部,讓合唱層次有所提升。學生的自主合唱學習,給學生的合唱學習增添信心,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合唱學習活動。
(四)樂器演奏,增加樂趣
反復的練習是實現以此成功合唱的關鍵,但是小學生在這種重復的練習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厭倦的情緒。為了讓學生歌曲保持一定新鮮感,音樂教師可以將一些樂器演奏加入到合唱教學中,從而吸引學生不斷投入到歌曲的合唱練習中去。從另一個層面進行分析,在加入樂器演奏以后,樂器演奏旋律需要小學生在合唱過程中進行配合,從而對合唱的音色、節奏等予以改變,通過這種方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訓練小學生的合唱能力,可以促進小學生合唱專業水平的有效提升。長久堅持下去小學生的合唱水平會顯著提升,并且逐漸具備更強的自信。同時,合唱屬于一項集體活動,通過樂器演奏的增加,也可以實現對團隊凝聚力的增強,在合唱中加入樂器以后,教師和學生需要共同分析在合唱過程中更好的配合樂器演奏,從而表現出更加和諧的合唱表現效果。這一過程可以對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進行培養,為了集體共同的目標學生可以貢獻自己的力量,促進合唱學習目標的完成。
結論:總而言之,音樂教育是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音樂素養以及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的重要課程。為了更好發揮音樂學科的實際價值,教師需要通過合唱教學的使用,鼓勵學生在參與課堂知識學習活動時,既能夠在良好的學習氛圍內進行歌曲的演唱,又在探析作品所表達思想感情的同時,挖掘其中的審美創造力,并體會到學習音樂的樂趣,進而使學生在學習主動性的驅動下,保證學習質量的快速提升,達到音樂課堂教學工作有序開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雅芳.合唱教學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實踐[J].知識窗(教師版),2020(10):5-8.
[2]陳春芳.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初探[J].文理導航(下旬),2019(10):130.
[3]唐含露.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初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