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明明
【摘要】隨著《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修訂,人地協調觀的重要地位得到凸顯。因此,在課程思政日益重視的當下,教師積極傳遞國家戰略中的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等價值理念,有利于學生建立科學的地理綜合思維觀,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學中人地協調觀素養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高中地理;人地協調觀;素養培養
地理課程主要研究的是地球的各個現象及各個活動,其中有兩個基本的探究要素,那就是人和地,兩者是組成世界萬物發展的根源,缺一不可,在高中地理部分融入有關人地協調發展的大政方針并進行教學設計,有利于豐富教學素材、提升教學深度,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氛圍;也有利于提高學生關心時事變化、國家發展意識,從而達到人地協調觀與課堂教學實踐的深度融合,也易于傳遞人地和諧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一、人地協調觀教育的含義與意義
為了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基于地理學科本質凝練了學科核心素養,這是最顯著的變化。其中,人地協調觀作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核心觀念,具有更為重要的育人價值。
人地協調觀念是我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秉持的正確價值觀,人與地理之間的關系是客觀存在的,人們的生活都要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與此同時,我們的活動與生活也會對地理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人地協調觀是最基本的人地觀念,也是高中學生在學習地理學科時所需要形成的核心素養之一。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到:人地協調觀能幫助人們更好地分析和解決人地之間的關系。由此可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對人們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環境有一定的幫助,有利于人們對物質循環理論的有效實施,對人們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起到關鍵性作用。
從核心素養的內涵來看,地理實踐力是地理學習的基本活動經驗,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是地理學習的基本思想方法,而人地協調觀是地理學習的基本價值觀念。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離不開充足、有效的活動經驗和正確、合適的思想方法。因此,綜合思維、區域認知與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是培育人地協調觀的基礎,人地協調觀引領著其他核心素養的推進和發展方向。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的人地協調觀培養策略
(一)進行經典案例分析,滲透感知人地協調觀
高中地理知識比較抽象,且涉及的知識都比較專業,教材上的每一個版塊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尤其是教材中的案例部分,選擇的大多是我國新時代發展中比較突出的案例,并且與教材的知識點緊密結合。但仍然有一部分案例過于專業,學生不容易理解。針對這一狀況,教師可以引入一些生活化的案例進行分析,引導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地理知識,并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例如,學習“工農業污染的防治”相關知識點時,由于教材上選用的很多案例都是國外或者國內其他地區,學生沒有去這些地方,因此很難有深刻的印象。對此,教師可對當地的工業污染進行拍照剪輯,制作成PPT的形式讓學生觀看,面對熟悉的工業園區,學生能夠直觀地認識到工業污染的危害,并且在講解工業環境污染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時,學生也能聯系到實際生活中,此舉能有效滲透人地協調觀。
(二)列舉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培養人地協調觀
人類是地球生物中食物鏈頂端的存在,而人類生存依托于自然環境,但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類逐漸開始進軍自然界,破壞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像汽車,工廠排放的廢氣,破壞了地球的臭氧層,導致全球變暖,冰川融化,大肆的捕殺動物,導致一些稀有物種瀕臨滅絕,開墾山林,導致洪水和山體滑坡,以及無窮盡的生活垃圾,污染自然界的生態環境,這些都給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帶來負擔,而這些內容在高中生中的大量普及,是可以在學生的心中為保護生態環境埋下一粒種子的,但是由于考試內容的限制,學生對這些內容,僅限于了解層面,對于地理學的教學目標來說,是莫大的損失。老師需要在教學中,給學生強調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影響自然生態平衡的情況。
例如高中學生在學習《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這節課程的時候,老師就應該從工農業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中作出詳細分析,首先農業的大力發展,導致過度開拓,最終形成了植被和森林被大范圍的破壞,導致二氧化碳的吸收率低,空氣中水分子減少,導致氣候干燥,風沙霧霾嚴重等環境問題。另外工業廢氣廢水的排放,也是對大氣,環境的又一次污染,隨之而來的是,這些環境問題直接危害著人類的健康,導致人類出現各種呼吸道疾病,這種情況,就是違背了人地協調觀的情況下,導致自然對人類生活環境的一系列反擊,而人類在意識到工業農業的過度發展,導致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將會制定一系列的平衡措施,爭取保護生態環境,建設良好的人類生存環境。
(三)高效利用課后作業,深化人地協調觀培養
對高中學生來說,課后作業的布置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對學生復習課堂知識有很大的幫助。但目前的高中地理教材中并沒有課后作業這個版塊,很多地理教師都會為學生布置大量的習題,雖然學生能通過習題掌握理論性知識,但缺少實踐環節,使得學生的地理學習停留表面?;诖耍處熆梢栽谡n后作業上進行創新。例如,學習完“工農業污染的防治”相關知識之后,讓學生運用自己學習到的防治農業污染的知識,進行一次課外活動,讓學生深入田園,指出農業所造成的污染并提出防治策略,這一過程能夠深化人地協調觀的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總之,地理教師應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重視對學生進行人地協調觀素養的培養和提升,讓學生們可以在自己學習的階段意識到這一點,并且能夠在自己以后投身工作的時候貫徹這一點,這才是新時代教師的教學目標。將人地協調觀滲透到教學的方方面面,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滄田.高中地理教學中人地協調觀素養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20(12):190-191.
[2]吳遲.加強人地協調觀培養完善地理課堂教學——探究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0(19):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