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靜
【摘要】在《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指出:幼兒教育以游戲為主展開教育教學;《3-6歲幼兒發展指南》明確指出:為了幫助兒童獲取知識,認知生活,就需要基于兒童出發,通過幼兒自我認知、體驗、實踐獲得,防止采用過于單一枯燥的方式超額進行。作為幼兒學教師需要全面貫穿游戲化教學理念,與音樂教育活動結合起來,在玩中學習知識,感知與體驗音樂。
【關鍵詞】幼兒園;音樂教學;游戲化策略
引言:學前教育是幼兒正式進入學習生活的初始階段,由于年齡較小,很難集中接受學習與管理,這時教師可以采用幼兒喜聞樂見的方法來引導幼兒認知、體驗與發展,積累知識與經驗,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性格、道德與行為。因此在進行幼兒音樂教學活動時,也需要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與教學需求,用幼兒教育倡導的游戲化教學理念與音樂教學活動結合起來,體現了“玩中學”“學中玩”,適應學前教育的發展形勢。要不斷認識和適應課堂教育的新形勢,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教學目的。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設計游戲化音樂教學活動,發揮游戲教育價值,在實現教學要求的前提下,促進幼兒身心得到了全面發展。
一、結合具體游戲學習音樂,感知音樂的旋律與音色
音樂是幼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利用音樂的律動、節奏和音色的起伏變化,以及頻率的快慢來做出相應的調整和反應,促進幼兒體會到音樂的樂趣。其次,必須在創設過程中參與游戲。幼兒的特點就是好動、好奇心重,所以加入音樂因素就可以幫助其較好地實現游戲的目的。一方面,音樂游戲材料鮮活生動、幽默感十足,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游戲玩法必須多種多樣,結合音樂教學活動,適時地插入游戲來提升整個音樂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例如:在進行中班音樂活動課《喬尼用一個釘錘干活》時,先讓幼兒合唱,然后針對性地設計游戲,第一,請幼兒裝神秘感,用悄悄話來演唱;第二,假裝這個事情要告訴全世界,讓幼兒以歡快、呼嚎的情緒來手舞足蹈地唱;第三,讓幼兒扮演喬尼,并且幫助家長干活后,受到表揚,心里特別高興,用高興的、興奮的心情來唱;第四,扮演喬尼的幼兒干活干了一天,沒有力氣又餓,只能用低沉哀婉的聲音唱。通過利用這個游戲,來感知不同的表情與感受,實現了感情的理解與表達,充分體現了音樂教學的創造性、自然性和趣味性。
二、通過各式各樣的游戲,幫助幼兒理解音樂內涵
教師結合音樂教學選擇各式各樣的游戲,讓幼兒在活動中一直處于游戲主體者的身份,教師在不同的游戲環節中和幼兒進行互動,從而更清楚的掌握幼兒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例如:組織表演性、情節性、競賽性等游戲,可以是猜謎、打擊、辨識聲音等,促進幼兒充分發展。因此要求教師根據音樂教學內容進一步剖析教材內容,根據音樂的的含義來設計多個游戲來構建音樂課堂的整個教學活動,利用不同的小游戲對應教學中的一個教學點。例如:中班《拔根蘆柴花》教學時,教師利用擦玻璃來幫助幼兒,通過觀察與體驗動作來學習節奏;除此之外,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切菜動作,讓幼兒親自利用午板打出節奏;當然為了幫助幼兒獲取知識,用分聲合奏的方式展開。教師通過系統有序的游戲來學習伴奏,還能讓他們即興和看指揮表演。做游戲的時候,幼兒會覺得像是和老師在玩耍,非常輕松愉快,而且有很強的好奇心和興趣去學習。
三、將游戲融入音樂活動,激發幼兒自主學習
結合音樂活動來制定一個游戲,啟發幼兒理解音樂,實現音樂教學活動。舉個例子,學習音樂活動《伸伸轉轉》時,教師利用“木偶人”的游戲來輔助整個音樂教學活動的展開。第一,用幼兒較為熟悉的《木頭人》來幫助其理解整個音樂活動;請小朋友們學做木偶人,一方面更好地理解歌詞與節奏;另一方面幼兒參與度更高,在實踐中學習伸伸轉轉的歌。通常利用游戲化音樂教學的方法結束后,幼兒還會對這個游戲念念不忘。再如:在進行音樂活動《小貓敲門》,它將游戲融合于整節教學活動中,教師扮演“小貓”,兒童扮演“老鼠”。按照游戲發展情況,教師需要模仿小貓靜悄悄地走路和到處躲藏,并且時不時地學貓叫,兒童則模仿老鼠害怕躲藏的情況等。幼兒真正喜歡的游戲化音樂活動,是運用多感官、多參與通道,讓幼兒在音樂游戲、情境表演、歌唱、節奏等多方面進行互動,充分激發幼兒的興趣,最大限度地激起幼兒的主動學習興趣。
結論
綜上所述,無論是哪種活動形式的音樂教學,利用適合的幼兒游戲并且在適宜的時間進行,有利于幼兒感知音樂,培養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力。當然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引導幼兒具備較強的音樂技能,不是短期內就能做到的事情,需要在良好的音樂環境和教育的滋潤下,對幼兒進行長期浸潤式的培養。教師在教學中融入游戲,摻雜進去情景和趣味,以此來提升幼兒教學,在教育要求的基礎上添加進趣味性、參與性和情境性,以培養幼兒的主體性和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性作為教育的終極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趙愛蘭.幼兒園音樂教學中游戲化教學的意義與應用[J].家長,2021(26):143-144.
[2]何喜芳.淺談游戲化教學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應用[J].小學生(中旬刊),2021(0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