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欽



關鍵詞:生態設計 空間構造 空間設計 體驗設計 酒店設計
引言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及消費體驗發生了明顯變化。酒店作為現代生活、工作、休閑、交流的重要場所,從用戶對餐飲、會議、住宿等基本物質性需求逐步轉向情感體驗性消費,對心理、精神等消費性需求不斷提升[1] 。另一方面,隨著我國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的不斷推進,如何統籌資源高效利用,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有機統一也是廣大設計人員持續關注的研究課題[2] 。因此,如何針對承載住宿、餐飲等功能性需求以及情感、心理等消費性需求于一體的現代酒店進行空間設計,既體現了綠色生態與資源高效利用,又統籌建筑空間布局與情感溝通日益受到廣泛關注[3] 。
南京紫東生態會議中心位于紫東國際創意園,地處棲霞區南部,紫金山東麓,是“靈山—龍王山”綠色生態廊道的起點,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園區內建筑密度低、容積率低、建筑高度低、綠化率高。會議中心(圖1)處于園區地理幾何中心位置,是園區內高檔的住宿與會議場所,主要服務于入園企業,同時兼顧服務園區的外部人員,用戶范圍廣泛。
針對南京紫東生態會議中心特殊地理位置及其不同用戶要求,本文在剖析酒店空間主要功能基礎上,提出生態設計理念下酒店空間構造的基本原則,并在參與酒店設計過程中,采用多手法構造酒店物質空間、視覺空間、心理空間和情感空間,突出酒店生態主題,為生態設計理念下空間構造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生態設計理念下酒店空間構造
生態設計是利用自然理念進行設計,試圖使人類原始家園中的一些特質在現代空間處理中得以體現[4] 。早在1996年,Sim Van derRyn和Stuart Cown在定義“生態設計”時,聚焦于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性影響[5] ;2002年,McDonough和Braungart在陳述“從搖籃到搖籃”的設計理念時,強調在減害的同時,還需進一步增益[6] 。目前,生態設計已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
(一)酒店空間特征解析
酒店空間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用戶居住、生活、工作、交流的重要場所。通常包括酒店內用于用戶休憩的私密空間;工作、交流等方面的公共開放空間;以及酒店室內外的過渡空間,涵蓋入口空間、大堂空間、餐飲和娛樂空間,為客人提供了停頓和交流的場所,也使他們在酒店的生活中有了更豐富的情感體驗[7] 。通常具有以下特性:
(1)功能性。作為酒店,應滿足不同用戶對酒店住宿、餐飲、會議、娛樂休閑等各項功能性需求。酒店大門、大堂、餐廳、會議室、客房、引道、健身房、休閑中心、停車場、植被、水體等要素應與酒店整體空間相統一。
(2)審美性。酒店空間內囊括了餐廳、會議室、客房、游泳池等不同要素,不同顧客對其審美性具有不同要求,在空間構造時應使不同用戶在休閑的同時,體驗到與自然或外部環境等審美要求的相互融入。
(3)舒適性。酒店舒適性因人、因地、因時而異。通常,酒店建筑、設施及其空間布局,燈光、色彩等要素均是用戶舒適性的重要評判標準,在空間布局時,應注重環境刺激與用戶體驗舒適性的統一。
(二)生態設計理念下酒店空間構造原則
合理利用酒店空間,既能充分表達建筑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又可實現酒店內外空間的有效統一。因此,針對以上用戶需求,酒店空間設計應充分考慮視覺空間、心理空間以及情感空間,充分利用自然要素在空間布局中的作用,同時融入用戶心理及生理需求[8] 。尤其在注重資源節約利用的生態設計理念下,應注重以下原則:
(1)構造綠色物質空間
生態設計關注資源高效與集約利用,在酒店設計及空間布局中,應從酒店選址、主題確定、設計、施工、管理以及運行等全過程統籌資源高效利用,注重生態保護理念的融入。同時在用戶體驗過程中,融入生態設計中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減少資源利用并優化酒店空間。
(2)塑造通透視覺空間
視覺體驗通常是用戶知覺感受的主導要素。將生態設計理念融入酒店設計時,可注重采用造型、尺度、材質、光線等手法引導視覺。在空間布局中要充分考慮視覺導向作用,通過具有導向性的形體和線條、連續的圖案或色彩以及光線等手法塑造時空關系,增加空間通透性。
(3)引導舒適心理空間
用戶在酒店體驗過程中,通過對酒店建筑空間的識別與分辨,進而與內心認知的系統進行比對,將心理變化與新的認知進行融合,引導形成舒適、自然、平和心理狀態。如在生態設計中,通過綠植、玻璃、水景觀,調整局部空間的穿透性和私密性,減少用戶對酒店空間不足引起的壓抑感,增加顧客融入到生態、自然主題的舒適性。
(4)營造和諧情感空間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用戶精神文化及情感需求逐步提升。在注重生態的前提下,借助文化、風俗、歷史等要素,直接體現酒店主題,引發用戶對于空間的情感聯系,使用戶情感得到升華。實際設計中,可采用光線、水和有機形態作為主要設計語言,打破局部空間的界限,促進空間相互交融,注重用戶情感溝通與流動,實現用戶情感空間表達。
二、南京紫東生態會議中心空間設計案例
南京紫東生態會議中心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奠定了園區生態綠色、節能環保的基調。為此,在生態會議中心設計過程中,筆者充分考慮園區與周邊自然環境等要素的銜接,在充分考慮生態、環保、技術等多方面因素基礎上,確定酒店為生態綠色主題,并針對酒店與園區布局特點,構造了生態設計理念下的酒店空間布局(圖2)。
(一)構造物質空間:自然有機曲線重塑空間
確定酒店綠色生態主題后,酒店在設計及空間布局過程中,十分注重生態保護理念在設計中的融入。筆者在參與設計過程中,采取的主要手法為采用自然有機曲線重塑物質空間。首先,為了解決層高過低而導致大堂空間壓抑閉塞的問題,在主入口處、入口正前方及入口右前方靠近前臺三處(圖3)進行空間重塑。其中,主入口處、入口正前方處、入口右前方靠近前臺處均采用不閉合有機曲線柔化空間,實現從不規則形態的公共區域到客房區走道的過渡,調動了用戶的空間感知。無論置身酒店任意一層,均可獲得良好的空間體驗和生態場景體驗。同時,酒店三層的有機曲線較二層進行了30度的旋轉錯位,增加空間滲透的錯綜感和層次性[9] 。
其次,墻面采用曲面形式(圖4)。入口兩層整體墻面、公共區域及餐廳區域走廊兩側墻體、客房區域走道兩側墻體,均在原建筑墻體框架的外層重塑單曲面墻體,實現從大堂的開放性空間到餐廳包間、臥房等相對私密性空間的自然過渡,增加空間自然形態之美,并采用木材和木飾面板等天然材質和有自然紋理的涂料,使功能與裝飾有機地融為一體。
另外,部分室內設施也采用有機形態來呼應有機空間。前臺采用雙C曲線相扣的有機造型(圖5),前側滿足前臺接待功能,后側滿足酒水吧臺功能,形成接待空間與休憩空間的自然分區;另外采用圓錐型曲面設計的大尺寸花壇,具備柔和的有機形態,與客房區域走道兩側墻體的弧形輪廓相呼應,使酒店物質空間得到良好呈現。
通過采用直線和曲面結合、實體與虛擬體驗結合、有效滲透曲面與有機空間結合等不同形式的空間表達,將綠色設計理念融入物質空間的設計過程,實現了會議中心在有限空間內資源與空間的互補與優化利用。
(二)塑造視覺空間:自然光線與人工光線的結合
通常情況下,可采用造型、尺度、材質、光線等手法引導視覺。在該酒店設計過程中,筆者充分利用光線塑造視覺空間,通過光線詮釋情感,營造休閑環境和藝術氛圍,引領用戶感知環境。主要從增加屋頂采光和側面采光進行設計(圖6):
增加屋頂采光。在酒店三樓走廊公共區域上方安裝鋼化夾膠玻璃的陽光頂棚,白天晴天狀態下可基本滿足走廊照明需求,黃昏或陰天等光照不足的情況下才需增加輔助照明,在相距4米的景觀節點橫梁上增設5個點光源,避免在頂棚上設置大面積光源,以實現玻璃頂棚的功能性與美觀性。
側面采光方面。酒店外墻采用大尺寸鋼化玻璃幕墻,增加光照射入量,最大限度消除室內外感官差異,使有限的視覺空間變得通透,體現“力”與“美”、“虛”與“實”結合的效果。
另外,設計中還進行了多處裝飾性燈光設計。一樓走道的曲面墻由裝飾木柵欄排列布置LED線條燈光,通過燈光實現空間滲透,使曲面墻的空間感和韻律美得以更好體現。二、三層客房陽臺出于私密性功能要求采用磨砂玻璃進行空間分隔,通過在玻璃底端增加光源達到弱化物理隔斷,彌合空間破碎的效果,達到加強塑造視覺空間目的。
(三)引導心理空間:垂直綠化主導的多元綠化
本酒店設計過程中,通過對酒店建筑空間的識別與分辨,引入綠植、玻璃等手法,將綠植作為空間的彈性部分,豐富酒店空間層次,同時增添了生機,進而將用戶從室外進入酒店的心理變化與新的認知進行融合[10] 。在實際設計過程中,主要涉及屋頂綠化、室外地面綠化、室內臺式綠化、室內外垂直綠化。
屋頂綠化以花卉、低矮灌木及藤蔓植物為主,使整個建筑在空中俯瞰時也是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致,與園區其他建筑的屋頂花園及地面綠化風格保持一致。
室外地面綠化主要配合園區的整體綠化,在主入口側有依據建筑輪廓整齊種植排列的環形茶園,形成酒店與周邊環境的緩沖帶,在視覺上與周邊綠化融合,在功能上達到暗示區分的心理效果。室內臺式綠化主要集中于酒店環形客房的走廊空間。每層客房區域被三處穿堂區分為不同單元,每個小單元內設計了兩處放置綠植盆栽的花壇,用于增強走廊空間的節奏感。
室內外垂直綠化(圖7)是酒店綠化設計的重點,在主入口處、穿堂處、多功能大廳處有集中體現。主入口處跨三層的戶外綠植按所設計的不規則曲線延伸進入一樓靠近早餐區的休息區。配合酒店外墻體的全透光玻璃幕墻,由室外向室內延伸的自然元素打通了室內外的物理隔斷,結合懸挑雨棚的運用引入過渡空間,從視覺和心理上使得主入口空間變得具有層次感、全方位體驗到自然元素的豐富性,極大增強了大堂公共性的環境心理需求。穿堂處的垂直綠化意在實現外部公共區域到室內私人區域陽臺景觀的綠化過渡。室內外呼應的垂直綠化增強了穿堂空間本身與外部空間的心理連接,是空間開放性與私密性的結合。
通過以立體綠化為主的多元綠化方式,從建筑屋頂、立面等地索取到空間,在不增加用地的情況下極大增加了有效綠量,將原本形式單一的室內景觀變的豐富,加強了建筑內部空間之間、內外部空間之間的連續。
(四)營造情感空間:跨戶內外環建筑的淺水池帶
如何引發用戶對于空間的情感聯系,使用戶情感體驗得到升華,也是該酒店設計中的重點。通過在酒店南部設置環形淺水池帶(圖8),部分水池帶由戶外延伸至室內,打破室內外空間之間的物理界限與隔閡,使得用戶情感的流動性得到了體現。水池帶外緣與建筑外緣相距2.5米,寬度1m,深度在8-10cm左右,大堂前側有同樣深度的獨立淺水池與其作為呼應,用戶情感在酒店空間中也保證了統一性。所有淺水池帶下鋪設鵝卵石,突出淺水的潔凈。
結語
酒店建筑空間是用戶居住、生活、工作、交流的重要場所,是酒店主題及文化、休閑特點的直接反映。通常具有功能性、審美性、舒適性等基本特征,是酒店設計中的關鍵問題。構造綠色物質空間、塑造通透視覺空間、引導舒適心理空間、營造和諧情感空間等設計原則,統籌做好空間布局,是在生態設計理念下對建筑空間布局的積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