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少怡


【摘要】SQ3R學習方法,是一種有助于學生掌握高效閱讀和理解文本的技巧,在所有學習領域中都能運用。本文嘗試將這一方法應用于小學語文閱讀課堂,并以三年級語文《大青樹下的小學》一課為例具體說明結合這一方法的教學。在課堂學習中融入學習方法的培養和訓練,不僅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也有利于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本文還基于閱讀課堂教學需要對這一方法進行擴充發展,增加Record、Remark和Writing環節,希望能夠有助于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更好地開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SQ3R學習法;語文閱讀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運用母語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提高思想文化修養是語文課程的目標。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教育對陶冶情操,提升文學素養和培養氣質,增長學識都有著積極作用,俗話說得好:“腹有詩書氣自華。”語文教育還有著提高寫作水平和表達能力的實用功能,能“說”會“寫”是現代社會工作所必需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漢語是世界上最重要,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之一,也是歷史最為久遠的語言之一,漢語和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縮影,蘊含著民族歷史、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對漢語及漢字的學習有助于學生認識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感情。作為炎黃子孫,學習母語,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是我們的責任。語文是如此重要,而閱讀在語文學習中又是關鍵的一環。語文課程教學展開的基本形態是閱讀教學,語文閱讀肩負著培養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的任務。閱讀不僅可以積累知識、開拓視野,還可以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有助于更好地與人交往和溝通交流。隨著人們對語文教學重視程度的提高,對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鍛煉和培養的要求也越高。2019年最新修訂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閱讀教學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背誦優秀詩文240篇(段)。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在這一背景下,如何有效開展語文閱讀課堂,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審美能力成為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合適的閱讀方法能指導學生科學地閱讀,提高讀書的效率,本文結合SQ3R學習方法,研究優化語文閱讀課堂的策略。
二、文獻回顧
許多學者對閱讀教學模式進行分析和研究。許遠貞建議合理運用探究式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在潛意識中形成對語文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學習語文、熱愛閱讀的習慣。許遠貞認為小學生年齡較小,對課本的學習鉆研性不深,需要教師在閱讀課堂中進行探究性問題的引導,從而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探究性的思想活動。陳綿綿提出主題式教學模式,主題式教學模式主要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在課堂教學外圍繞著一個主題進行開展的閱讀活動。在主題式閱讀教學模式下,教師能夠將課本閱讀內容和課外的閱讀知識取得聯系,從而展開一個開放式的閱讀活動。陳延山提出讀寫結合模式,認為讀寫結合的教學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劉玉梅分析閱讀理解過程的本質,從閱讀教材的建設、課堂活動的選取、閱讀策略的培養三個方面探討了交互模式在閱讀教學中的可行性。
現有的關于語文閱讀課堂的相關研究,雖然都提出了多種創新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更多參與到課堂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但是大部分還是側重從教師的角度出發進行課堂設計。本文基于SQ3R學習方法,這是一種有助于學生掌握高效閱讀和理解文本的技巧,不僅適用于語文閱讀也適用于其他學科的閱讀學習,不僅適用于課文閱讀,也適用于課外各類文本的閱讀,如新聞報道、期刊雜志。在課堂設計中結合學習方法的培養和訓練,不僅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也有利于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的養成。“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作為教師除了傳遞知識,如果能教導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將更好。
三、SQ3R學習法
SQ3R學習法是美國心理學教授羅賓遜(F.P.Robinson)設計出的一套學習方法,被美國各大高校所采用,在所有的學習領域中都能運用,特點在于使人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人們確定學習目的,提出問題,帶著問題深入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使得這些問題逐一得到解決,同時起著舉一反三的作用,能將有用的知識長時間地貯存在記憶中,不會遺忘。
SQ3R學習法將學習分為5個步驟(如圖1所示):第一步是瀏覽或縱覽(Survey),指先略讀文章,通過看作者序言、章節目錄、摘要概述等獲取文章的基本要素,如人物、時間、地點、事件,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組織框架和中心思想,確定學習目的,或確定文章是否適合學習意圖,難易程度如何,該采用怎樣的方式去學等。第二步是提問(Question),略讀文章后,記下自己對文章的疑問點,如“這篇文章要寫什么”“到底發生了什么”“事件的整個過程是怎樣的”。提問可以將閱讀的過程變為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吸引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其閱讀興趣,使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循著藏寶圖尋找寶藏,或是偵探從一個個疑點謎團中拼湊出事件真相般有趣,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正是思考的過程,帶著問題去閱讀是一個主動思維的過程,正像孔子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陷入迷茫。學會提問證明存在思考,有助于我們深入學習。第三步是閱讀(Read),對所學內容進行通讀、精讀,尋找所提問題的答案,理解和賞析重要的章節、段落和語句。第四步是背誦(Recite),其實將其理解為復述更符合。指用自己的語言把有關章節的中心思想提綱挈領地復述出來。這樣做可以對已學的內容進行系統的總結,訓練口頭表達能力的同時,提高思維的邏輯性。最后一步是復習(Review)指對所學知識的復習、鞏固和消化的過程,能加強記憶,查漏補缺,還能與其它知識進行對比或聯系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
四、應用策略
以三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大青樹下的小學》為例,探索運用SQ3R學習法來開展教學。首先是瀏覽階段,在這一階段讓學生自主快速閱讀文章,認識“坎”“漢”等10個生字,學習書寫“晨”“漢”等13個字。了解文章大意是描寫了不同民族的學生在一所邊疆小學學習生活的情境。接下來是提問階段,在快速閱讀文章后學生存在疑問的地方,可以是不認識的字詞,可以是有關文章內容的問題如“文章中提到來自不同民族的學生穿戴不同,那不同民族的服飾有什么特點呢?”,還有“這所小學和我們的學校有什么不同呢?”。每個學生可能都會有不同的關注點,將各種各樣的問題匯總起來大家一起討論能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第三個階段是閱讀,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礎上,仔細閱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賞析重要的段落和優美的詞句,為上一階段提出的問題尋找答案,如課文中“下課了,大家在大青樹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戲,招引來許多小鳥,連松鼠、山貍也起來看熱鬧”這段話描寫孩子們下課玩耍的情境,運用擬人手法把小鳥、松鼠、山貍寫成會看熱鬧的人,突出孩子們愉快的心情,突顯了邊疆民族小學的特點,為學校增添歡樂、活潑的氣氛。還有通過精讀文章找出文中的邊疆小學與我們學校的不同之處體現在“學生來處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穿戴不同,卻在一起上課讀書、一起跳舞游戲,而且山林里的‘朋友都可以到學校聽講”。感悟出文章不是簡單地描述邊疆小學和學生愉快的學習生活,最終體現和表達的是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以及作者對民族小學的自豪與贊美之情。第四個階段是背誦或復述,學生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部分課文背誦,或能在文章概要基礎上展開想像豐富內容,用自己的話向其他同學描繪這所邊疆小學及學校學生和諧愉快的校園生活。第五個階段是復習,通過課后習題、小組討論、課堂劇表演等多種形式鞏固所學內容,加深對文章的記憶和理解。
五、方法和模式的擴展
SQ3R學習法畢竟提出的時間比較長了,為了更契合閱讀課堂和促進學生全面能力培養的需求,有必要對SQ3R方法進行一些補充發展。筆者認為,可以在第三步閱讀(Read)后增加記錄(Record)和評論(Remark)兩步,在最后增加寫作(Writing)環節(如圖2所示)。記錄(Record)就是在對文章精讀時可以將一些表達、寫作手法、字詞語句進行摘錄,作為寫作素材積累。楊宕軍認為,天才在于積累,引導學生積累語言是閱讀教學的前提。“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都強調了積累的重要性,博覽群書,積累豐富,欲于表達之情油然而生,寫起文章來得心應手。評論(Remark)在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評論是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勇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對文章的內容、觀點、思想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斷和評價。甚至可以提出作者哪里表述得不夠準確,哪里描述得不夠好,如果自己來寫會怎樣處理。歌德曾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有來有往才是談話,否則就是傾聽,正因有不同的意見和想法,才能碰撞出思想、智慧的火花,才會有發展和進步。這也是對學生開放式思維的培養,是創新創造所需的,有助于打破思維定式的桎梏。對于事物應有自己的思考和認識,“盡信書不如無書”,人云亦云最終會導致我們失去判斷力和主見。最后的寫作(Writing)環節,其實是將所學知識和積累的知識學以致用,以實踐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學會運用知識。讀寫相結合,能夠一舉兩得,既提高閱讀能力同時也提高寫作能力。在《大青樹下的小學》一文中,有豐富的句式和寫作手法可以積累和借鑒,比如,“早晨,從山坡上,從坪壩里,從一條條開著絨球花和太陽花的小路上,走來了許多小學生,有漢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頗族的,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這句話用“從”字開頭的排比句寫出小學生來自不同的地方,運用“有……有……有……還有……”的句式體現學校的民族特色,表明學校的學生多,而且來自不同的民族。可以在寫作環節仿寫句式,或讓學生進行主題寫作“我的學校”。
六、結語
本文介紹了著名的SQ3R學習法,并嘗試將學習法應用于語文閱讀課堂的教學中,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這既能科學地指導課堂活動的開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課堂參與積極性,也能培養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以《大青樹下的小學》這一課為例展示這一方法在具體教學中的應用,并且為了使SQ3R學習法更符合閱讀課堂教學的需要,對這一方法進行了補充發展,既具有理論意義也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希望能為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更好的開展提供思路。
參考文獻:
[1]唐代興.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設計原則與方法[J].課程·教材·教法,2009(9):36-40.
[2]許遠貞.小學語文探究式閱讀教學模式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4):55-56.
[3]陳綿綿.小學語文閱讀主題式教學模式探析[J].當代教研論叢,2016(6):30-31.
[4]陳延山.讀寫結合教學模式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設計[J].新課程研究,2019(24):92-93.
[5]劉玉梅,吳佳美,肖肅.交互模式在閱讀課堂教學中的探索[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S1):237-239.
[6]王紹梅.談SQ3R學習法及其應用[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2)95-97.
[7]馬莉.利用SQ3R學習法 創設自主學習模式[J].科技信息,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