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旭平
【摘要】課外實踐的本質是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起到鞏固和升華課堂所學知識的效果,有助于開發學生的智能,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初中生物教學中借助課外實踐活動,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團隊協作的能力。教師應認真審視課外實踐活動對學生成長所起的作用,恰當地開展課外實踐活動,重點關注學生的實踐過程及其實踐體驗,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生物知識,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效率。
【關鍵詞】課外實踐;初中生物;作用;實施途徑
在全面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實施課外實踐推動初中生物教學的發展,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大難題。在過去,往往以教學成績來衡量教學質量,而現在主要是以學生的綜合能力來判斷教學效果。針對這一變化,作為初中生物教師,必須要清晰地認識到課外實踐的作用,統籌把握實踐過程和效果,不斷改進實踐的方式方法,力求發揮實踐的最大作用,促使學生學習生物的能力保持著穩步提升的狀態,為后續的教學改革積累經驗,加快初中生物教學的改革步伐,早日實現新課標的教學目標。
一、課外實踐對初中生學習生物知識的促進作用
1.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生物是從微觀的角度去揭秘生活的本質,初中生物知識大多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學生通過生物學習可以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學地看待和解釋生活現象。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數學生學習生物以背為主,在課堂上學習生物的積極性并不高,課后往往花費大量的時間用在背誦上。而課外實踐能夠讓學生靈活地記憶知識,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以講授《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課程為例,青蛙的發育過程是受精卵→蝌蚪→幼蛙→青蛙,純理論式地講解會使學生感覺教學內容過于枯燥。盡管學生已經知道蝌蚪會變成青蛙,但是蝌蚪變成青蛙的具體過程是怎樣的,其中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學生卻了解甚少和缺乏感性上的認識。為了使學生能夠直觀的了解到其中的發育過程,筆者安排了“觀察青蛙的發育”這個課外實踐活動,從池塘撈取了一定數量的蝌蚪,分配給各小組,布置學生做好換水、喂食和觀察記錄等工作,及時向我匯報蝌蚪發育的情況,在活動的最后,每組上臺介紹經驗、分享成果。通過此次觀察活動,學生不僅很清楚的知道蝌蚪發育成青蛙需要經歷由后肢→前肢→尾巴退化的演變全過程,親身體會到生命的奇妙,也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學習的欲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助力學生快速地理解掌握理論知識
對于初中生來說,有些生物知識零散、抽象、難懂,導致無法及時地消化所學知識,往往會產生很大的心理負擔。課外實踐是以直觀的方式展示生物知識,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有效的提高了學生消化生物知識的速度。比如,在《種子的萌發》教學中,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教師如果單一地描述種子萌發的過程,往往會使學生聽得一頭霧水,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到位,造成學生無法正確回答相關的問題,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鑒于此,筆者設計了“觀察種子的萌發”課外實踐活動,該實踐活動主要有三個內容:(1)設置不同的對照試驗,驗證種子萌發需要的條件。(2)觀察種子萌發的過程,記錄下種子每一結構在生長過程中的變化情況。(3)觀察植物幼根的生長,認識根毛、根尖的四個區及生長速度情況。在實際教學中,筆者敢于變換身份,主動地從一個教授者轉化為引導者,讓學生自行探究和理解,最大化保留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權,引導和幫助學生觀察、記錄、分析上述三個內容,促使學生在實踐中直觀的獲取和理解相關知識,形成系統連貫的知識體系,提高了學生思考的深度和廣度,有效地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觀察思考與分析應用能力,拉近了學生與生物之間的距離,大大地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3.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課外實踐是學生根據課堂所學在動手、觀察、分析中進行的,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得學生循環地進行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以講授八年級下冊《植物的生殖》這節內容為例,教材中提到改良品種的方法之一就是嫁接,由于我校地處農村,加上荔枝是本地的特產之一,所以,學生們對嫁接這個名詞都非常熟悉,迫切地想知道嫁接的原理和方法,也希望自己能成功地完成一次嫁接活動。剛好校內有一批荔枝準備嫁接,筆者趁此機會帶領學生去學習、實踐了一番,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實踐,讓學生自主挑選和搭配嫁接的植株,借助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完成嫁接過程,引導學生從嫁接結果中做好分析、總結。筆者還指導學生學會了如何從互聯網中查找嫁接的相關信息,為學生解答疑惑。通過這次實踐活動,促使學生主動地思考諸如嫁接兩種植物需要符合什么條件、如何才能提高嫁接的成功率等相關問題,增強了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欲望,促進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提高了學生觀察分析和動手嫁接的實踐能力,是一次終身難忘的實踐體驗。
二、有效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的措施
1.發揮課堂教學的示范作用
生物實驗是初中生物教學內容的一部分,教師要注重發揮自身的示范作用,科學操作實驗,增強學生嚴格遵守實驗規則的意識,激發學生自主實驗的欲望,促使學生進行生物實驗時能夠精準地把握操作流程、靈活地理解和運用課堂所學的知識,減少失誤,從而提高正確操作生物實驗的實踐能力。比如,在使用顯微鏡進行觀察實驗時,雖然課堂上筆者作了多次強調,但仍有學生操作不規范,出現觀察時習慣性地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轉動鏡頭時直接扳動物鏡等現象。針對出現的情況,筆者及時進行示范性講解,借助學生的操作過程實施糾錯,邀請學生參與到糾錯活動中并說出正確的操作方法,大大加深了學生的印象,促使學生在獨立操作中能夠清晰、正確地完成操作步驟,順利完成實驗。
2.注重課外實踐活動的多樣化
初中階段學生可以自行實踐的活動有很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生活中的素材來完成實踐活動。在這一方面,教師可以依據教學進度,為學生布置多樣化的實踐主題,既可以幫助學生鞏固以往所學,又能提高學生消化新知的能力,促使學生通過實踐改變學習生物的態度。筆者在布置實踐活動時,一是請學生自選教材中的實驗,開展實踐操作競賽活動,給予學生足夠的自由練習時間,使學生在比賽中以最好的狀態取得最佳的成績;二是組織學生建立生物實驗興趣小組,每隔一段時間要求學生完成不同主題的實踐活動,還讓學生分組進行實踐,開展調查、實驗等多種活動,用實驗報告或者匯報總結的形式來展示自己的成績。三是開展生物知識答題競賽,促使學生自覺溫習鞏固知識,對獲獎的學生進行表揚和頒獎。通過不同類型的實踐活動,大大增強了學生靈活運用生物知識的能力。
3.完善實踐活動的評價機制
要提高課外實踐的有效性,教師的評價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在評價方式上,可以采取學生互評和自評的方法,教師做點評總結;在評價內容上,可以為學生提供描述實踐過程的平臺,并對學生的實踐過程及結果進行客觀的、綜合性的評價。筆者通過對學生進行多元化的評價,不僅促使學生清晰地認識到課外實踐中的優點與不足,避免了評價形式化、表面化現象的出現,也能讓學生從中獲得啟發,促使學生進一步改進和完善自己的實踐過程,更好地學習和運用生物知識。筆者還將學生的課外實踐設計到平時的學習考核中,真正地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結合起來,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實現自身教育方式的深度改革。
總之,課外實踐在提高初中生物教學質量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師應不斷地創造條件,帶領學生跳出傳統、走出課堂、回歸現實,徹底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感悟,促使學生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鍛煉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新課標的要求,最終促進初中生物教學的改革和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鄭新西.初中生物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實踐探討[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21(2).
[2]程皖.關注生活,重視實踐——初中生物教學策略與方法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6).
[3]劉梅.初中生物課外實踐活動在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