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倩
摘 要:提問是數學教師在課堂中常用且重要的教學途徑,也是學生、教師、教材溝通的橋梁。好的提問有利于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啟發學生理解知識并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提升思維層次,深刻理解所學知識;有利于學生比較辨析,從而全面認識事物。由此可見,課堂提問既是一門學問,又是一門藝術。本文從趣問、巧問、追問、辨問四個方面淺談提問藝術。
關鍵詞:提問; 數學課堂; 藝術
中圖分類號:G623.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071-002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每一節課,都需要通過提問來展開,可以說教師提問是貫穿于數學課堂始終的。在《孩子們,你們好!》一書中,著名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曾提到:“我將遵循一條箴言:教師向兒童發問的問題——這不僅是教學法的,而且也是整個教育學的細胞。如果能把它放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一下,就可以認清整個教學過程的方向、師生關系的性質;也可以從中認清教師自己,因為問題——這是教師的教育技巧的風格。”
但在實際的數學課堂中,教師提問還存在一些問題。很多教師對于提問藝術不太在意,問的問題有時過于形式化,達不到想要的效果,影響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從而影響了課堂效率。
1.提問語言不清晰,指向不明確。提問時,教師用語不能很好地貼近兒童語言,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師提問的意思,就容易出現冷場,這樣就很尷尬了。
2.提問過易或過難。提出的問題過易,如“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等,對于這類問題學生可以不假思索的回答,這樣不利于學生思維訓練,錯失了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機會。提出問題過難,違背了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也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
3.提問后不留思考時間。教師提問后,停留時間過短或不留時間,學生無法思考,或思考一半就被打斷,這樣的提問就失去它應有的目的和用意了。
4.提問時不能接受不同聲音。提問時只想得到標準答案,對于學生錯誤的回答會中途打斷,對有新穎想法的學生置之不理。長此以往,學生就不愿意思考,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要使得課堂提問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和作用,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需要教師積累經驗,多思多學,掌握好提問藝術和技巧。
一、激發學習興趣——趣味
每個人都有好奇心,兒童更甚。明代學者王陽明就提出:“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心中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一個同樣的問題,教師不花心思,提出的問題沒有情趣和吸引力,自然不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更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相反,教師著眼于教材內容的結構體系,設計時巧妙構思,提問能夠使學生“趨向鼓舞,心中喜悅”,他們自然就會產生學習興趣,不由自主地就能夠積極動腦思考。
案例1:《可能性》教學片斷
教學例一 談話:看,這個袋子里有老師為你們每個小組準備的神秘禮物,你們猜猜是什么?(生猜,2個)
師:其實是兩個球,那是什么顏色的球呢?我們通過摸球來猜一猜。
請看活動要求:出示
小組合作活動:活動要求:共摸10次
每組1號搖:把球搖勻;2號摸:任意摸一個球,摸后放回;3號 記:記錄每次摸出球的結果。4號數:數十次。
談話:都明確要求了嗎?先摸好的小組,由3號把磁條貼在黑板上,我們來比比看哪一組玩得又快又好。開始游戲。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師:你猜到老師帶來的是哪兩種顏色的球了嗎?
師:猜得對不對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都猜對啦,你們可真了不起,給自己掌聲鼓勵一下。
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以問引入,以問題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在執教《可能性》時,我首先讓學生去猜袋子里有什么,創設使學生好奇的情境,調動學生的求知欲。然后再給出袋子中有兩個球,至于是什么顏色就需要學生在摸球活動中去感受思考了。這樣不僅創設了使學生好奇的情景,激發求知欲,更能增強學生的智力參與度,使學生積極參與和知識建構整合為一體。在教師問和學生答的過程中,學生對于可能性發生的三種情況有了一定的感受,能夠主動思考什么樣的情況下會出現這種可能性,加強師生間的交流,從而達到教學效果。
二、啟發學生思考——巧問
“教師之教,不在全盤授與,而貴在相機誘導。”有些問題對學生來說難以理解時,就需要教師耐心指導,循循善誘。在學生疑惑時發問,以問誘導,啟發學生思考理解。教師提問要具有啟發性,優化提問的切入點,抓住問題的實質,使學生運用其才智,領悟之源廣開,循序漸進地理解知識,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案例二:《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教學片斷
談話: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下面長方形的面積。(長4厘米,寬3厘米)
學生獨立擺放。
1.師:你是怎樣量的?
生1:我是這樣量的,(把長方形鋪滿)一共是12個,就是12平方厘米。
生2:我先擺了一行,有4個,擺了這樣的三行。四乘三等于12。
生3:我擺了一行,有4個,擺了一排有3個,三四十二。
2.師:那如果只給你一個小正方形,你還能量出它的面積嗎?
生:量一排有幾個,有幾排。
3.師:一個都不給你,你還有辦法量出它的面積嗎?
生:可以用直尺量出長和寬。
師:量出長和寬?誰來說說為什么這樣量?(學生思考)
生:7×4=28(平方厘米)
師:知道長7厘米,就知道了什么?寬幾厘米呢?
(通過電腦演示,變換長和寬,不斷提問學生長或寬幾厘米就代表什么,面積求解思路)
該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從多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到一個正方形量,再到一個都沒有量,分散了難點,逐步深入,各個擊破,激發學生的思維,深入到問題中心,最終得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的結論。
三、深入理解知識——追問
追問是在學生對某一內容或問題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教師通過提問來進行補充和深化,不斷地問,直到學生真正理解掌握知識,顧名思義就是追根究底地問。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學準備是以學生的認知現狀為基礎的,所以教師追問,要問在學生對淺層問題解決之后。數學概念是構成數學知識的基礎,為了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數學概念,弄清概念的內涵及本質特征,追問就是教師達到目的的是一種重要的手段。對于一些教學難點,教師可以通過分步追問來進行,反復引導,學生才能突破。課堂追問是一門藝術,智慧的追問可以帶領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使學生的思維在失衡——平衡中——不斷突破,達成對知識的深刻理解,思維也得到了質的飛躍。
案例三:《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出發》教學片斷
師:小朋友們,我們以前解決過很多簡單的實際問題,今天小猴也帶了一些問題,想要大家幫他來解答,我們一起去看看。
1.理解題意
出示例1情境圖。輕輕地讀一讀題,思考條件有哪些,問題是什么?
提問:題中告訴我們哪些已知條件,要我們求什么?(課件出示題中的條件)
師:這里的30個表示什么?你知道“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是什么意思嗎?
總結:要知道后一天摘的個數只要怎么想?——前一天摘的個數+5=后一天摘的個數。
2.分析數量關系
師:現在你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了嗎?讀懂了題目,接下來我們就要來思考怎么解決這個問題了?現在你能說說,你打算怎樣解答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個?
生1:先用30+5=3535+5=40。
師:算出來的35是什么?為什么要用30加5來算?
原來你是根據這兩個條件來算的,接著又怎么算?為什么還要再加5?還是要從條件出發去想。
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2:30+5+5
師:為什么這里要加5再加5呢?你也是從這兩個條件出發去思考的
生3:2×5+30
師:這里2×5算的是什么?為什么算出來的是第三天比第一天多10個?那你還是從這個條件想起的。
師:那可以怎樣求第五天摘的個數?
第一次試上這一節課時,在回顧環節要求學生說體會時,由于學生對于從條件出發這一策略感受不深,就出現了冷場的尷尬情況。在馬蘭老師和師傅的指導下進行調整修改后,我設計了很多追問,首先是對兩個條件的追問,在一次次追問后,學生大多能夠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這句話的含義。之后在解決第三天和第五天各摘多少個桃這個問題時,又通過不斷追問,算出來的35是什么?為什么要用30加5來算?”接著又怎么算?為什么還要再加5?使學生的思維逐漸清晰。在最終的回顧環節,很多同學都能說出要從條件出發去思考解決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課堂效果。這些追問,就像是加速新知內化的催化劑,幫助學生打開思路,思維慢慢拓展,最終觸及知識的本質。
參考文獻:
[1]余文森.《小學數學名師高效教學設計藝術》[M]西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