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玲 樂亭縣樂亭鎮吉祥寺中心小學
師生學習共同體是指由有相同信念,相同目標的老師和學生一起構建的學習組織。在小學教學中,師生可通過溝通、互動,共同完成任務,達成目標。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師生之間“同呼吸,共命運”的境界,是我們共同的精神追求。師與生、教與學這兩對關系貫穿教育過程始終,但他們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
孔夫子早在兩千年前就提出“教學相長”的教育思想,倡導學習要相互切磋,彼此交流,增強學習效率,提高綜合能力。流傳至今的“三人行必有我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這些名言警句無時無刻都在告誡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與優勢,只有互相交流、碰撞才能獲得更多知識。
只有統一思想,才能統一行動,結果才有保障。高效課堂是我們師生共同追求的一種教育形態。課堂上老師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認知發展為基礎,面對所有學生,進行啟發式教育和差異化管理。數學是一門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鼓勵創造性思維的學科。創建師生共同學習體,除了讓學生接受學習知識,更重要是達到自主學習、探索和合作的目的[2]。
學生的存在才能體現教師的價值,所以說師生是一個共同體,誰也離不開誰。要建立師生學習共同體,首先要端正教師教學態度,剔除私心雜念。在授課時,老師要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微笑面對所有的學生,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在互動時,不要經常讓好學生回答,差學生就不予理睬。觀念指導行為,行為依賴觀念。只有摒棄固有的觀念,才能在平等、民主的條件下創建師生學習共同體。學習共同體的雙方是我和你的關系,或者可說成“我們”。老師對學生不是占有或改變,而是平等或合作的關系。只有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建立起的師生學習共同體才穩定堅固,否則就會成為鏡中花,水中月。
師生關系是師生學習共同體建立的關鍵因素之一,只有老師和學生雙方把彼此看成主體的人,關注其存在的價值,才能讓彼此得到共同的發展。老師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態度與語氣要和藹可親。對于成績較差或表現不好的學生應該給予更多關注,課堂上增加他們參與互動的機會。學生回答對了,老師給予鼓勵;回答錯了,老師也要激勵,千萬不可以指責,讓孩子充分感受到尊重與平等。此年齡階段的孩子敏感、自尊心強,一旦受到傷害,會影響一生。教師可以在課余時間對成績差或表現不好的學生“開小灶”,找合適機會談話聊天,了解他們的內心,關注他們的狀態,師生間有了信任和依賴的基礎,也就促進了師生關系的改變。當你對學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在他心目中你就不再只有老師一種稱呼,還多了朋友這個頭銜。教師不僅教書還要育人,從某種意義上說,老師與學生的關系對學生價值觀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響。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站在臺上說,學生坐在下面聽。老師是傳播者,學生是接受者。老師是主動方,學生是被動方。這種講課形式死板單一,上課氣氛不活躍,學生積極性不高,致使課堂教學質量達不到預期。因數學自身的特點,老師在講課時可變換一些形式,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積極性,引發思考、自主探索。這時,老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機會和平臺,與學生互換角色,讓學生在課堂為大家講解,與同學交流。在參與的過程中,讓學生準備課件,這樣學生必須提前預習,增加了主動學習的機會;不清楚或不明白的可以向同學、老師請教,進一步增強和同學、老師的關系。通過自身參與,會深刻體會到老師備課的辛苦,懂得了換位思考,相信在以后上課時,注意力會更集中。這種互換角色的體驗,發揮了孩子的主動性,讓課堂不再僅是學習數學的地方,還是提升自身價值的大舞臺。老師也不再是單純的幕前講解者,而成為學生學習的幕后助推者。師生一起學習,一起進步與成長,師生共同學習體間的粘合度才會越來越高。
教師改變了固有觀念,師生關系建立良好,又有角色互換的體驗,這些會為我們建立有生命力的課堂提供了有利條件。因老師講課時學生吸收有多有少,學生學習成績就會參差不齊。創建師生共同學習體時,老師除了可以與學生個體建立聯系,還可以把學生個體單位擴大成組,這就是分級管理,即差異化管理。老師協助學生進行分組,好、中、差合理搭配,每組人員數量差不多。為每組配置一名組長,綜合能力要強,成績一定要好,以方便協助老師來輔導和管理組內人員。組長要了解組內人員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輔導,老師根據學生的需求制定學習目標,讓他們進行難度適合的練習,慢慢縮短差距,提高學習時效性,最終提升成績。當然,小組不僅是學習輔導,還可以小組討論,互查作業,培養合作精神,提高學習能力。可以說同學間共同學習體的建立,直接增進了同學間的關系,活躍了幫學帶的學習氛圍,間接促進了師生共同學習體的進一步發展。
結語:學生的單一能力已不能滿足個人和社會發展,在教改和新課標的要求下,我們更應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建立師生共同學習體是我們必然面對的選擇。轉變教育觀念,建立良好關系,互換角色體驗和差異化目標管理,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根本,讓學生感到平等、尊重與合作,才能更好的在課堂教學中使師生共同學習體的構建得以落實,真正達到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