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亞明 江西中醫藥大學
引言:行政管理,是高校教學工作實踐活動得以順利實施的輔助性活動,它具有基礎性、服務性、以及系統性等特點。隨著國內教育實踐方式不斷變革,信息化教育服務實踐的趨向也越來越明了,而尋求到一種與社會相互適應的行政管理方式,是國內教育工作未來信息化建設提供了基礎。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實施,與學校教育活動安排等方面密切相關,雖然其工作并不是直接進行教育內容、教學方式的研究,但它卻要對高校工作未來階段的基本情況進行階段性、宏觀化的研究[1]。具體而言,其中包括長期和短期兩部分組成。
比如,某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轉變過程中,為適應當代教育人才培養需求,具體工作安排過程中,形成管理教學工作計劃該環節的信息化實踐要點可歸納為:(1)結合高校當前教育教學目標,制定了長期性教育管理工作調節計劃,該計劃主要分為3階段進行實施,行政管理規劃實施周期為3年。其目標中包含了如何保障學校日常工作的正常運行,如何實行積極、分層次的進行調理規劃。所有計劃信息,均采用大數據程序進行記錄、管理。(2)高校行政管理系列活動安排期間,為確保各個方面工作能夠順利實施,高校形成管理人員還針對教育、教學、后勤、教師工作考核等方面,縱向給予了學年管理服務計劃,以確保行政管理工作可以具體落實到各項內容之上,也實現在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轉變后,可行性和效率性都得到不同水平的提升。
高校工作計劃信息化安排過程,不是單純的信息程序套用,而是要將信息手段作為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以實現多重工作的系統化安排。
高校行政工作組織結構,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也有了相應的調整。信息化行政高校組織方式,能夠一改前期非規范性的評估性指標管理,通過信息數據集中收集、智能化分析等方式,將高校日常工作中的人力、物理、財力、教學資源、學生管理與服務等內容都很好的銜接在一處,這是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組織結構調控的展現[2]。
某高校行政管理環節工作信息化調節過程中,形成管理人員所給予的要點可概括為:(1)通過總結過去五年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內容的數據信息,進行行政管理制度、服務對象具體推進活動中實施狀態。(2)采用行政管理數據動態指標圖為參考依據,通過對比兩種波動線路之間的差距,評估研究各項工作具體實踐環節是如何進行多重管理活動研究的實踐活動。(3)形成管理人員按照計劃需求,重新對人力、資金、教育工作安排、學生日常管理等方面內容給予分析,重新進行各項分布管理情況的分析與評估。
從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研究與分析的實際出發,借助信息化分析結果,開展組織結構的調整,很好的適應了當代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推進工作的趨向,它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逐步在方法調節中進行的自我完善。
高校教育信息化轉變過程中,為迎合教育時代化、信息化轉變的趨向,還需要從教育指揮實踐的層面上進行系列活動的評估與安排。所謂動態化教育指揮實踐活動,就是行政管理人員應具體分析高校教育實踐基本情況,結合我黨提出的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做好高校環境下各項指揮目標的有序性推進,這樣方可避免行政管理工作與實踐不相適應的問題。
比如,某高校進行多重工作實踐分析過程中,行政管理人員借助信息化手段在實踐工作指揮方面給予的要點包括:(1)通過客戶端平臺,與教學負責人、后勤負責人、校園資源管理負責人等,隨時保持日常教育與生活期間的情況聯系,每日通過線上會議交流,整理高校日常工作各個方面的具體實踐情況。(2)每周高校進行工作例會總結時,行政管理人員要通過紙質數據資料、信息節點變化兩個方面的信息,為高校領導者提供系統、完善信息結構圖。
信息化環境下,教育目的實踐與研究活動分析過程中,充分發揮信息化手段的優勢,協調進行各項教育內容的統籌性安排,為高校教育工作的深入性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信息化方法在高校行政管理系列活動中的有序運用,也體現為以信息化手段加強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系統化監督。其一,行政管理工作內容繁雜,且涉及范圍較廣,傳統的高校形成管理活動實施,主要是依靠實踐主體的主觀意識進行評定。進行信息化轉變后,企業進行的系列管理工作安排上,主要是通過系統研究的方式,實現多重管理系列工作的調節,以規范化、客觀性的標準,做好高校行政管理各項工作的規范性衡量。其二,信息化技術手段的有序化運用,可形成行政工作結果指標情況的考核,同時又增加了日常工作方面的考察。即,行政管理人員可通過遠程終端等渠道,逐步在管理和引導中提升行政管理工作品質。比如,高校建立的教師考核制度中,既包括日常教學工作情況考核,又包括日常學校民主管理等活動的參與情況記錄等內容。
結論:綜上所述,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設方法分析,是國內教育服務活動實踐中不斷創新的直接體現。在此基礎上,本文通過高校工作計劃信息化安排、高校行政工作組織結構調整、動態化教育指揮實踐活動、加強高校日常工作的監管等方面,分析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設具體活動。因此,文章研究結果,為國內教育行政管理活動的高品質實施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