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強龍 河津市財政局
引言: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直接呈現,為了更好的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構建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已經是必然趨勢。在目前國際國內大形勢下,針對我國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現狀,如何提升社會保障水平以及適應經濟發展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已是我們亟需解決的問題。
協調國內經濟發展與社會保障水平二者之間的平衡關系,是我國促進國內外經濟進一步發展與提升的有效手段,為了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建立完善適時社會保障體系是十分必要的[1]。近年來,雖然我國經濟取得的長足發展,且已穩居世界第二位,但隨著國際國內形勢變化,也對我國現階段社會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對目前社會保障一些現狀調研與分析可知,我國在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城鎮化中失地老人的養老問題、新冠疫情的失業問題等等,不僅威脅國家長治久安,更將嚴重影響我國的經濟發展。
社會保障是有效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重要的手段之一,尤其是面對目前我國國內國外雙循環經濟的發展,拓展社會保障體系覆蓋面,有助于確保我國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為了有效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發展,實現社會保障體系全覆蓋,除了做好現有的社會保障以外,還需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新產生的弱勢群體提供基礎的社會保障,這樣才能構建完善的社會保障福利制度。通過對我國目前群體結構的分析,可以發現農村居民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尤其是無謀生能力的失地老人,針對此情況,我們應考慮在發放基礎養老金的同時,從征地款或相應的財政補貼中進行補充,提高養老金發放標準,進而實現構建多層次、多元的社會保障體系的目標。另外隨著我國城鄉統籌發展的推進,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仍處于城鄉二元分格的局面,為盡快改善此情況,應基于與經濟發展相適應需要,適當調整社會保障制度與體制改革,以此來打破社會保證城鄉二元分割的局面。對城鄉社會保障基本制度、管理體制、運行機制進行統一籌劃,為早日實現拓展社會保障體系覆蓋面奠定基礎,不斷縮小城鄉社會保障發展差距,保障民眾基本生活,以最大限度地保證城鄉居民社會保障基本權利得以公平實現。
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相對的社會保障福利水平也應有所提高,這樣才能更好的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通過不斷提升社會保障福利水平,進而保障民眾都能夠享受社會保障所帶來的基本福利[2]。我國各級財政的精準投入為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支撐,同時也促使著各類社會保險待遇水平的提高。調整社會保障福利應從我國實際經濟發展水平出發,將城鄉居民收入、不同地域人口分布特點以及市場價格作為提升社會保障福利水平的關鍵要素,這樣才能有效確保社會保障福利待遇水平與民眾實際水平保持一致,為提升國民生活質量奠定基礎。此外,應根據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調整社會保障水平,針對社會保險,特別是新冠疫情以來,應結合我國失業實際情況,調整失業保險范圍,適當延長保險時間,為民眾失業后提供基本的社會保障;針對社會福利,全面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孤兒、殘疾人福利等措施,進而達到國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目標。為保證國民享有社會保障基本權利,結合我國實際經濟發展水平,全面建設與國家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多層次、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從而促進國民享有社會保障基本權益的實現。
通過對我國財政支出結構的調整,并相對應的加大社會保障財政投入力度,以此來滿足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需求。加大社會保障財政投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是積極促進社會保障水平提升的有效手段之一,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可以通過社會保障水平來體現,特別是國際經濟下行,我國經濟低迷時,應結合目前我國經濟實際發展水平,調整優化國家財政支出結構,在保證我國經濟發展的前提下,給予社會保障更多的經濟支持,不僅可以減少因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而影響經濟發展問題的出現,也能積極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另外,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既要確保底線公平,又要強調權利與責任的對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維持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關系,在此基礎上來降低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受經濟發展條件的約束,社會保障體系建立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調整我國財政支出結構應從保障人民基本權益出發,加大相關政策激勵與引導,為進一步明確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指明方向,制定支持長期社會保障制度的財政計劃,以此來推進社會保障體系有效的建設,為確保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均衡、可持續的發展奠定基礎。
結束語:綜上所述,社會保障水平的提升,能夠促進我國經濟良好、穩定的發展,通過盡快拓展各項社會保障體系覆蓋,提高民眾社會保障待遇水平,借此來促使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根據目前我國社會保障結構,適當調整優化國家財政支出,從而為不斷完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