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醫藥學院 公共衛生與檢驗醫學院 湖南 懷化 418000
在過去的高等教育教學中,思政課和專業課各行于其軌道,各司其職,較少有交叉與融合。2016年,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鄉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由此開啟了“課程思政”的新局面。習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2],由此將“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推向高潮,在全國高等教育教學中掀起了將課程思政融入各專業課程探索之路的熱潮。在推進構建“大思政”的格局下,我們在人體寄生蟲學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教學的革新與探索,以期達到德育滲透、立德樹人的教學目的。
1.1 實現人體寄生蟲學教學目標 我們課程的教學目標可概括為兩大方面,一是知識能力目標,我們要為社會主義建設輸送具有良好崗位勝任能力的醫務工作者;二是情感態度目標,我們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且能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之人。在人體寄生蟲學中融入“課程思政”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醫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科研文化素質的必經之路。
1.2 發揮立德樹人主渠道作用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學習相對獨立,大部分教師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應在思政課上完成,忽視或很少重視專業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近些年社會上一些高學歷低素質的人,如國內某雙一流大學的碩士發表駭人聽聞的恨國言論,這些事件給我們敲醒了一記警鐘——樹人先立德,德是教育之本。課堂教學是立德樹人的主渠道,作為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的工程師[2],我們應深入思考與探索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的結合,讓“思政味”融入人體寄生蟲學這道“食物”中來,讓人體寄生蟲學這道“食物”變得更加鮮美。
在實施課程思政的過程中,不少老師有過些許困惑,什么是課程思政呢?思政教育如何水乳交融般地與專業課程進行融合?我們認為,明確且深入挖掘人體寄生蟲學中“課程思政”的元素是有效地實施課程思政的前提。
2.1 增強道路自信,踐行社會主義主義核心價值觀 短短數十年的時間里,我國寄生蟲病防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得力于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也得益于社會主義以人為本的制度優越性,增強了我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在介紹寄生蟲學總論時,以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五大寄生蟲病為切入點,反觀目前黑熱病與絲蟲病已基本消滅。以建國初期寄生蟲病感染之嚴重與今日寄生蟲防治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績形成鮮民對比,引發學生主動思考,增強學生道路自信,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主義核心價值觀。介紹血吸蟲病流行時,以毛澤東《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為切入點,讓學生融情于景,感同身受地了解當時血吸蟲在中國流行范圍之廣以及危害之大。接著介紹目前血吸蟲病的流行現狀,患者數量已從1957年的949萬下降至2018年的3萬[4],我國血吸蟲病防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些成績的取得有哪些因素的作用呢?將此討論題發放至我校人體寄生蟲學“學習通”網絡課程的討論板塊中,要求學生課后于線上完成此討論,滌蕩學生的心靈,引發學生的思考,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做到春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2.2 弘揚中華文化,傳遞醫學無國界大愛精神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傳統美德薪火相傳。以瘧疾的發病率為切入點,90%以上的瘧疾病例發生在非洲,非洲為瘧疾高發區,生活條件非常艱苦,物資十分匱乏。隨后,以圖片的形式在課堂上生動形象地展示但我國一批又一批援非醫療隊拋棄身邊的名與利遠赴非洲實施醫療援助,不畏艱辛,不懼染瘧風險,發揮中華民族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治病救人并且將畢生醫術傳授給當地人,傳遞醫學無國界大愛精神。
2.3 順應新時代,培養創新精神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大量的創新人才來建設我們的國家,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黨的十九大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新時代、新使命、新征程賦予科技工作者的新任務”。我國也有許多富有創新精神的寄生蟲學家,為國家的發展,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福祉嘔心瀝血。以抗瘧藥物“青蒿素”為切入點,介紹我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急全世界人民所急,急國家所需,在越南戰爭期間舍棄小家、臨危受命啟動抗瘧藥物研究的心路歷程。青蒿素的發現拯救了無數瘧疾患者的生命,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屠呦呦教授并沒有止步于此,固步自封,而是在80多歲高齡仍然堅守在科研一線,與時俱進,開拓進取,不斷創新攻克“青蒿素抗藥性”世界性難題。通過課堂介紹屠呦呦教授的事跡,讓學生明白唯有創新才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將思政元素納入人體寄生蟲學教學評價是保證課程思政有效實施的重要保證,也是評價課程思政效果的重要方法。人體寄生蟲學的教學目標既為知識能力目標、情感態度目標,那么其評價體系也應包含這兩大方面才能有效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由此,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也應革新。我們嘗試在期末成績構成占30%的平時分中引入思政方面的考核。比如,在“學習通”在線課程上要求學生完成“屠呦呦教授抗瘧藥物研究的心路歷程”等視頻的觀看;完成“短短數十載我國血吸蟲病防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些成績的取得有哪些因素的作用呢?”等問題的討論,未完成者一次扣三分,討論部分獲贊最多者加一分。
“立德樹人”是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人體寄生蟲學是各專業醫學生必修的醫學基礎課程,是課堂教學主渠道的重要組成,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陣地。思政教育與人體寄生蟲學專業課程的有機融合是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發展的產物,是“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本文中,我們以人體寄生蟲學為例,將我們在課程思政方面的探索與經驗與同行分享,以期為各專業老師在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某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