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欣
摘要: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取得有效控制,態勢逐漸趨于穩定,全國各地高校也已復學復課。伴隨著后疫情時代的來臨,如何安全返校、如何快速適應防控下的復學,都讓各高校大學生心理情緒出現一些波動。本文針對此類現象問題進行文本分析,并針對相應可開展的心理教育工作提出具體可行建議。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后疫情時代高校心理教育重要性解讀
1、育人政策下,心理教育勢在必行
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規劃的“十大育人”體系之一,“三全育人”強調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做好“三全”,積極適應時代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全國復工復產復學的大背景下,對于后疫情時代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工作勢在必行。
2、時代背景下,心理健康影響深刻
所謂后疫情時代,是指疫情并沒有完全消失,時起時伏,隨時都可能小規模爆發,從外國外地回流以及季節性的發作,而且遷延較長時間,對各方面產生深遠影響的時代。我國目前正處于該時期,國內疫情防控工作有效施展并成功遏制住,但境外輸入病例我們仍是不得不防,僅在11月6日一天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就報告了新增確診病例33例,均為境外輸入病例。
3、高校群體下,心理維穩刻不容緩
在這樣一個考驗人的后疫情時代,作為祖國棟梁的大學生群體更需要保持一種良好的、穩定、持續平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使得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的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社會功能。
二、后疫情時代高校心理現狀分析
1、外界信息冗繁雜促心緒波動
大學生階段是學生個人處于校園和社會過渡時期,雖然大學生多數已經成年,但是社會閱歷并不深厚,這個時期里學生心理處于半成熟狀態,對于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調節情緒、抗壓能力還有待提高,尤其在全國疫情大考的氛圍影響下,大學生們作為時代里正青年的一個群體,對于這種極易引起家國共鳴和熱血感性的事情都有著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心理情緒很容易受到來自網絡信息、媒體報道或是身邊人的波動影響。
在2020年1月20日之后,媒體報道進入新階段。各家媒體爭相把疫情作為報道的重中之重,紛紛進行抗“疫”特別報道。組團式報道內容多樣,包括各地累計確診病例、各地疫情防控進展、官方通報、謠言澄清與解釋等,媒體集中向公眾傳遞最新最準確的疫情進展。一時間信息爆炸,公眾對于疫情新聞格外關注的同時,也容易產生不良、焦躁心理。同理,在后疫情時代,在校大學生自身對信息判斷能力還不完善,容易受到一些新聞的干擾,使得心理和情緒發生轉變,影響心理健康發展。
2、復課封校難適應引情緒變化
直至8月中后旬,全國各高校開始陸續復學復課,但由于全國大學生群體龐大、人員分布復雜,且根據后疫情時代的疫情形勢,大學復課后大學生仍需封校管理。封校給學生正常生活和學習以及社交帶來一些不便,封校期間學生心理情緒有變化,由此讓學生產生厭煩抵制心理也在正常范疇內。后疫情時代由于疫情并沒有完全消失,時起時伏,隨時都可能小規模爆發,為避免校園內學生交叉感染而進行封閉校園,對于大學生而言,突如其來的環境變化讓他們很難適應,而對于正值活潑愛玩的花樣年紀,突然被封閉在一個空間內不能接觸外面的世界,確實很容易產生心理情緒變化。而尤其伴隨著封閉時間增加,焦慮、不安等復雜情緒逐漸滋生,且越積累越容易在學生群體內爆發。
三、后疫情時代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建議
1、寓教于樂以氣氛化娛樂教育深入人心
眾所周知心理其實質來源于人腦對事物的認知與反饋,大學生作為充滿朝氣、思想活躍的群體,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高。高校應充分利用青年大學生的群體特征,不能僅僅通過專題講座、宣傳報告這些情感外的方式去引導學生,更應該將傳統以教為主,以新潮自然氣氛化的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漸向通過營造輕松愉悅氛圍緩解心理壓力過渡。
以復學復課后各高校為大學生提供課外娛樂活動為例。封校以后,海南海口的海南大學紫荊公寓外的廣場上,每晚有不少人跳廣場舞。封校大學生和食堂阿姨組建廣場舞團,僅在短短的5天發展到1700多人。同樣的還有西北政法大學,據悉部分同學表示感覺全員都在運動,既豐富了校園生活,又鍛煉了身體,在歡樂的氛圍里極大地緩解了封閉后學生焦躁內心,也讓愛久坐久躺不動的大學生們愉悅了身心。
2、因材施教以一對一溝通關切對癥下藥
其次,高校各二級心理輔導老師應對后疫情時代里學生們面對的來自學習與生活上的壓力進行了解。將普世心理進行個性分析,引導同學們對心理健康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一對一,點對點的溝通交流更應該和密切關注相結合。以便大學生們在校期間能夠快速有效地去針對自身心理特性調節自我心理狀態,學會自我放松,合理宣泄情緒,或運動健身解壓,或提升學習質量。
3、把握時代以新興化手段解讀學生心理
最后,高校應充分認識網絡時代和自媒體興起的來臨。高校老師作為大學生思想意識的引路人,對網絡有益一面應充分利用,如利用“今日校園”APP調查問卷形式對學生近期想法進行了解與解讀。除此以外,自媒體興起也帶起一批追求流量、造謠生事的無良媒體,高校老師在引導過程中更應該主動為學生“排雷”,為學生排除內容虛假、影響心理的媒介內容的干擾。
后疫情時代,高校應積極構建學生心理健康輔導體系,加強心理教育師資團隊建設,幫助學生塑造積極正面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為培養“知識、能力、素質、人格”四位一體的人才而不懈努力。通過精準構建課程體系,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蓋。要不斷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讓學生正確認識生活、學習,有更強的抗挫折能力,生活得更加陽光自信。
高校老師在針對后疫情時代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要從心出發、細心施教、用心育人,把握時代脈搏的同時,也要摸準、摸穩學生們的心理,讓后疫情時代下的大學生們能夠在國家大考中經得住考驗,耐得住打磨。
參考文獻
[1]胡俊峰,侯培森.當代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10.
[2]張斌,王瑞麗.突發疫情時大學生心理波動的控制策略[J].教育探索,2009,29(12):123-124.
[3]楊思遠.當負面情緒來了面對它,接納它[N].大眾衛生報. 2019-10-15(016)
(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