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琳
摘要:小學階段的音樂課程教學,教師往往會強調學生對音樂旋律學習與探索,從而忽視節奏訓練的重要影響意義。為確保學生能夠將這種問題有效解決,小學音樂教師應該做好日常的訓練指導工作,并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探索更為積極有效的課程教學策略方法,將學生對節奏感主體增強。音樂教學能夠將重點與難點突出,學生在音樂學習期間就會更加具備積極性與主動性。
關鍵詞:趣味;節奏訓練;小學音樂;應用
引言
其實對于小學音樂教學而言,小學階段就是學生的入門階段,因此教師在這一階段不要急于求成,而是需要幫助同學們打好基礎,為學生們未來的音樂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這時的當務之急在于如何找到方法來訓練學生的節奏,讓學生可以正確找準節奏。如果音樂沒有了節奏,那么這樣的東西也就不配稱之為音樂,只能是一串雜亂無章的音符。所以對于音樂教學而言,第一要點就是要掌握節奏,這是學生學習后續樂理知識的前提條件。
一、節奏訓練對小學音樂課程教學的積極影響作用
小學音樂課程學習是從基礎開始的,節奏感作為課程鍛煉的基本構成環節,對教師的課程教學引導有著更高標準的要求。日常教師利用合理的方式幫助學生進行節奏訓練,能夠將小學生的課程學習效率逐步增強,對控制教學進度、優化教學流程有積極影響作用。小學音樂教師致力于學生的音樂學習基礎能力的引導,按照課程教學目標教師幫學生掌握一些基礎知識便可,如果課程內容設置過于復雜,一方面會出現超綱現象,另一方面也不能滿足小學生的發展需要,學生的音樂基礎不足以支持課程教學內容的探索。音樂教師利用合理有效的課程教學方式方法,需要確保學生能夠對音樂知識全面掌握,并確立良好的課程學習心態。而以往教師對學生的訓練引導,更多的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反復聽、反復練習,長此以往就會削弱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與音樂課程教學目標要求顯然是背道相馳的。音樂本身的展現形式就靈活多樣,不能受到傳統課程教學模式的束縛,而當學生能夠在愉悅課堂學習氛圍中,體會音樂課程所具備的無限魅力與奇妙特征,則節奏訓練就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課程學習興趣,學生有自主學習探究的基本意識,后續的學習動力也能不斷得到強化。
二、趣味節奏訓練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學會聆聽,模仿節奏感
其實節奏感并不是音樂中所特有的東西,在的日常生活中萬事萬物都是有他的具體節奏和規律的,那么學生們首先可以學會聆聽,找到生活中那些具有節奏感的事物進行學習,不斷進行模仿。比如鐘表走動的聲音有節奏、走路有節奏、水流有節奏……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為學生播放這些有節奏的聲音,讓學生們自己用手掌嘗試著拍打學習,看看是否能夠打出相同的節奏感,所以在進行節奏訓練的第一個階段就是學習其他事物的節奏,去抓住規律進行模仿,漸漸培養起學生的節奏感。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很多教師在節奏訓練中往往忽視了這一環節,導致節奏訓練效果不理想。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之變化是教育的根本意義。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說音樂是一種源于生活的藝術,所以,以生活為基礎對學生進行節奏訓練是一種有效的手段。教師要認識到這一點,在生活中用一些生活物品創造出聲音,以此帶領學生感受節奏,譬如用筷子敲打杯子的聲音、黑板與黑板擦摩擦發出的聲音、水龍頭滴水的聲音等,利用這些熟悉的生活事物和場景對小學生進行節奏訓練,不僅可以在心理上縮短小學生與音樂之間的距離,消除學生對“節奏”這種陌生事物的畏懼心理,還能幫助學生有效掌握節奏知識。
(二)課堂游戲活動的趣味性設置
小學生在音樂課程學習期間,很難保持一種長時間的專注,所以就會影響自己的節奏訓練效果。而小學生本身就處于一個快速發展階段,學生天性喜歡玩鬧,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心與優質欲望。教師在設定當堂的課程教學目標期間,通過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分析,發現其中有關于音樂教學的內容都極富張力以及感染力。小學音樂教師在進行節奏訓練期間,需要從學生發展需要入手,以學生的思維進行教材內容的剖析,則最終應用的課程教學方法能夠更好的滿足小學生的需要。教師在明確課程教學應該達成的目標之后,做好理論性知識的趣味演繹,當課程內容更加豐富有趣,此時對學生的節奏訓練就會更加具備針對性與有效性。教師需要在開展游戲活動之前,將學生劃分為不同小組,集體參與性的節奏訓練能夠將節奏教學任務順利推進。常見的是教師播放相應的音樂,讓學生跟隨音樂的節奏進行自由搖擺。或讓學生一邊播放音樂并一邊進行動作模仿,學生在課堂游戲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有效增強,在教師的統一指導之下,游戲活動能幫助學生增強節奏感。
(三)歌曲輔助,抓住節奏特點
每個人對于歌曲都有與生俱來的敏感度,那么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那些比較朗朗上口的兒歌,具有明顯的記憶點,讓學生根據這些記憶點可以快速抓住節奏。比如教師們可以先讓學生聽歌曲,在聽取幾遍之后,試著哼出旋律,那么為了幫助學生找準節奏,教師會在旁提示,比如關于降調和升調,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們利用歌曲快速找到記憶點,從而快速進行學習。很多兒歌都會采用重復的旋律,那么在反復重復哼唱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不斷進行調整,讓學生掌握歌曲的節奏感。通過兒歌,也可以幫助教師檢驗一下前面幾個環節的訓練成果,看看學生們是否具備了一定的樂感,對于節奏產生了基本的判斷能力。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小兔子乖乖》這首兒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這首歌曲,并在停頓的地方拍手,如“小/兔子/乖/乖,把門/開/開……誰來/也不開。”一邊聽著這首歌曲,一邊看著教師打手拍,學生有效感受歌曲中的律動和節奏。
結束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知”“好”“樂”三境界中先賢孔子更強調了興趣的重要作用。節奏是音樂的靈魂和骨架,學生良好的節奏把握意識、扎實有效的節奏表現塑造非朝夕之功,然而找到點燃學生節奏學習的趣味火種,引導其將這種興趣內化為不斷深入與進階的驅動力,值得師者為之不斷探索和努力。
參考文獻
[1]鄧美霞.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小學音樂節奏訓練教學探討[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24):56-57.
[2]陸麗君.淺析小學音樂課堂中學生節奏把握的培養[J].黃河之聲,2019(22):91.
[3]楊蔚.小學生音樂節奏感缺失的原因及培養策略[J].北方音樂,2019,39(22):180+185.
[4]谷玲利.小學音樂教學中的節奏訓練方法[J].北方音樂,2018,38(24):150-151.
[5]朱麗洋.小學音樂教學中有效的節奏訓練研究[D].魯東大學,2018.
(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小學?44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