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疫情來臨,“停課不停學”促使線上教學模式的產生。面對新的教學模式又該如何實施,而后又能讓這實施的過程有效,這是需要進行探索的。
關鍵詞:探索;實施;有效
由于疫情的原因,線下教學轉為線上教學,“停課不停學”,如何在線上指導幫助與學生居家自主學習,限時限量合理安排學習,同時做好復學后教學與居家學習的銜接?教師和學生足不出戶,如何僅憑一根網線、一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一副耳麥,穿梭于虛擬的網絡教室,進行教與學的智慧碰撞?作為親歷這場變化的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一些看法。
一、 集思廣益 加強學習
當線下教學轉為線上教學時,很多教師是茫然的,因為從沒有經歷過,所以無從下手。在這種環境下,應運而生出“線上集體備課”。這是教師在教育教學合作探究的一個平臺,有利于發揮教師團體的智慧,彌補了教師個人備課中的許多不足之處。
最近疫情中,網絡上教學資源豐富了很多,很多地方的教育平臺開發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并共享、開放資源,
為線上教學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且針對線上教學的特殊情況,紛紛搭建了釘釘直播、微信平臺等線上研修平臺,在研修過程中積極探索線上集體備課新模式。按照集體備課“五部曲”開展,也就是從資源推薦、個人備課、集體研討、課后交流、成果共享五個步驟進行。不斷篩選網上資源,進行線上課程開發,并共同開發、整合、共享優勢教育資源。
教研資源是教師培訓、研究的重要學習資源。現如今各個名師課堂開放空間、名師教研的網絡平臺,比如“千課萬人”這個微信公眾號會定期推送出特級教師網絡教研的公益大教研、公益直播課、公益課堂回放,還有公眾號“明師之道”等名師專線,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教學資源,并集體研討答疑解惑。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名師資源,如張齊華、華應龍等名師的經典課例,從中進行自主聽評課、并反思與分享,在名師微信群里大膽研修討論,讓學習的觸角在網絡空間延伸,從而實現與名師同體在線研修。
二、 搭建平臺 創建學習群
微信是目前大眾化的交流平臺,所以線上教學首選微信平臺。微信平臺讓學生使用方便,學生把想說的話用語音或是文字表達出來,這樣可以給孩子提供說的空間,同時也便于再次翻閱;釘釘平臺主要用于直播。雖然疫情期間有較多的網絡學習平臺,但各個平臺只是老師的講而無學生的答。直播可以在任何時間提問孩子,實現生生互動,它的回放功能也解決了一些孩子由于父母上班他們無法參與的問題;班級小管家方便作業提交的統計,同時也可以提醒家長檢查孩子的作業是否完成,讓家長起到監督的作用,家校合作也為教學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 過程實施 細化指導
(一)課前準備 做足功夫
課前的準備有家長的準備、孩子的準備、老師的準備。
首先,教師在課前發一個通知,讓家長與孩子都知道什么時候要上課,把利弊告知家長與孩子,說明線上學習的嚴肅性和重要性。這些學習內容都是真實有效的,等疫情過后復學是不可能像新授課一樣事無巨細地再講一遍,只能是查缺補漏。自覺與不自覺、重視與不重視復學后就能見分曉。通過這樣的解釋引起家長與孩子重視。
其次,提前告知孩子上課的內容,讓孩子做好預習的準備及學習工具的準備。同時提醒孩子不是只是把釘釘直播開著,老師會隨時提問。孩子會不會擔心被提問到?應該說大部分孩子是會擔心的,這也和教師平時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有關,正所謂“信其師而親其道”。通過這樣的課前交流、提醒拉近教師與孩子的距離,也是孩子專注學習的
保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俗話說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教師每次上課前先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寫一張略稿,讓自己知道在上課的過程中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什么時間點提問?問哪些問題?都在手寫稿上標注,這些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生每節課要設計預習的學習單。在線下學習時要強調預習的重要性,讓學生在預習時寫上所了解的知識,做完預習后,有什么問題?但到了線上學習這樣的預習會比較粗糙,沒有對知識點細化,對核心問題的提出也較寬泛。因此在線上教學時筆者把預習單設計得更仔細,遵循先學后教的原則,如在教學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時這樣設計學習單的。
1. 讀:閱讀教材第24頁例1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
2. 試:嘗試完成第24頁“做一做”。
3. 思:你認為本節課有什么關鍵詞?為什么?
4. 疑:你覺得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有哪些值得研究的問題?
給學生這樣的細化指導,學生能有序地學習,初步了解所學的內容,也能通過自覺尋找新舊知識的聯結點,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通過“思”與“疑”把握學習的重難點,豐富學習經驗。
(二)課中學習 注重實效
由于線上學習的時間限制,不能實現像線下學習一樣讓孩子一個個提出問題而后再分析與解決。有了學習單,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在前測中出現的問題,在教學時對學生出現的較集中的問題進行講解,就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如在四年級下冊《小數的性質》一課中,理解和掌握小數的性質教學的重點,而根據小數的性質對小數進行化簡是學習的難點。學生在比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時,很多同學雖有預習,知道小數末尾的0可以去掉,從而3個數的大小相等,但沒有講出為什么。羅鳴亮老師說過數學是講道理的,要讓孩子想得明白,說得清楚,就要還原知識的本來面目。所以當有一個同學從位數上的數來比較大小時,筆者采取的方法是再等一等,等學生愿意表達,因而就有了接下來運用所學的小數的意義的知識,從計數單位的角度來分析,從它們分別表示多少個計數單位,實際大小是多少來說明三個數的大小是一樣的。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體會,筆者展示了一根尺子,在動態演示中學生觀察到1dm=10cm=100mm。這把尺子的出現,讓孩子從“眼中有圖”到“腦中有圖”,對語言的表達做了強而有力的補充。緊接著引導學生觀察規律,有觀察,有參與,有思考,進一步滲透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是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的知識點,從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雖是線上教學,老師看不到孩子,但在直播中可以給孩子們表現的機會,讓孩子在表達中提升參與度,也能給孩子更多的真實感。
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對學習顯得特別重要。直播中也盡量給學生的“說”留有時間。當有學生積極發言時,抓住機會及時表揚,給予評價,如此激起學生“說”的欲望,形成“趕比超”的氛圍,真正促進學生學習內驅力的提升。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注重實效。線上教學中靈活運用信息技術也能促進教學的實效性。比如在教學《位置》時,教師可以直接使用希沃中的尺規工具,選用量角器,演示如何選擇起始邊,如何與量角器0刻度線的重合,角度的大小是如何確定……通過這樣的直播讓教學更直觀,讓知識看得見。
作業的設計除了符合大綱的要求,還要考慮孩子居家學習的特點。因此教師在作業設計時要根據內容適時做出調整
:①貼近生活,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如,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數,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②注重實踐,培養學生操作與運用能力。如,教學《觀察物體》時讓學生與家長共同制作小正方體,再進行拼擺,最后再說說從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狀分別是什么?
③鼓勵說理,滲透核心素養。讓學生說說分數乘分數為什么要分子相乘的積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積做分母?
④寓教于樂,促進親子關系。與父母一起玩數學游戲,如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猜一猜家中的物品。在游戲中培養孩子數感與估算能力,提高數學應用能力。
(三)課后反饋 落在實處
1. 微信交流
每天以抽查的形式檢查學生的作業,并對作業及時批改、做出點評。對一些較典型的作業,可以先拋出題目,讓學生以微信聊天的形式說說自己對這道題的看法,這樣的方式能給孩子創設一個較寬松的環境,孩子敢說樂說,會表達自己的觀點。老師及時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贊與引導,一方面實現師生的互動,另一方面真正體現數學的“講道理”。
2. 班級小管家及作業盒子
學生在家久了會有厭煩的情緒,作業會不按時完成,這時的抽查只能是關注到個別學生,因此,班級小管家及作業盒子應運而生。每個學生都必須把書面作業中做錯的題目訂正拍照上傳至小管家,這樣既能督促學生按時完成作業又能杜絕學生抄襲學習群中先拍照上傳的作業。
3. 電話隨訪
線上教學,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今天的作業是獨立完成的嗎?家長參與度是多少?為什么今天某某同學沒到位?……這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因而教師有時得放慢腳步,及時與家長溝通,電話隨訪了解情況。這樣到開學時才不會有些學生全部學會了,而有些學生卻知之甚少,要減少這種情況的產生的機率。
4. 課后梳理
老師結合重難點引導學生探究思考,結合直播講解新課后,學生可根據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再次進行學習,并對所學的知識點進行梳理,做好思維導圖。
5. 學困不等于落后,避免兩極分化
對于學困生,教師要多與他們交流,學生有不明白的地方讓他們主動提出并對此進行解釋之外,對學生的學習進行針對性的評價,讓學生知道自己好在哪,不好在哪,并對個別學生進行激勵性的表揚。另外筆者要多和家長溝通,
希望他們配合教師的工作共同教育好孩子,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落下每一個孩子。讓線上課堂將不再是教師一人的獨角戲。
四、 及時反思 促進交流
反思是對自己教學的認識與思考,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活動。反思自己的教學準備是否充分、教學過程是否符合學情、教學手段是否得法;反思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習的目的性、學習創新力。由于線上教學是依托信息技術,因此教學中語音、文字、課件、視頻等都有留痕,教師可以把這些教研成果、資源上傳到空間,方便隨時查閱,反復研究。通過“反芻”,有效地自我反思,形成教師個人資源,為進一步開展教學研究提供實證性資料。“教然后知困”,當教師能對一節課進行正確的分析與評價后,則能在困惑中得到頓悟,在反思中積累經驗,為下一步教學助力,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對后續的教學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
線上教學實施了一個階段也發現了不少問題:學生的主動性不及線下教學;由于網絡延時的原因,線上教學的時間往往不夠;學生的兩極分化嚴重……這些問題的存在也將促使筆者遵循學習——實踐——反思——再學習——再實踐的過程,在前進中不斷探索,尋找更有效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張敬.一場“停課不停學”撬動教研工作轉型升級[J].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2020(9):47-49.
作者簡介:陳阿環,福建省漳州市,閩南師范大學龍文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