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齊
河北美術學院
苗繡是指苗族內部流傳的刺繡工藝,生成在貴州省各地的苗繡都擁有各自具有差異的形式和特點。
苗族的文化與中華民族的上古傳說緊密地相連于一身,使得苗繡作品不但大膽奔放并且蘊意豐富。苗繡工藝有其獨特性,至今仍保留著其原汁原味的傳統風格,如繡法中的雙針鎖繡、辮繡、錫繡等,刺繡圖案在很大程度上通過夸誕變形的方法來重現苗族歷史及其信仰傳說,進而產生了苗繡特有的藝術格調和民族風格。
苗家女子精于紡織和刺繡,古文《開化府志》和《邱北縣志》都有關于這方面的記述。苗繡技法與表現形式繁多,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就運用了苗繡的圖案來描繪原始圖騰、記述歷史、再現民俗、慶賀節日,表達苗族人民的審美和生活愿景。按照歷史學家對于苗族歷史的普遍認知,楚國是以古代苗族部落主要的活動區域范圍為基礎建立的,主要承襲了苗族文化。地理環境造就的各個苗族部落分散聚居于大山各處,幾乎與外界環境相隔絕,致使苗繡未被外界同化而仍保持自己鮮明的特點。《尚書》記載:“串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放驩兜于崇山以變南蠻。”由于組成苗族的氏族部落大多分散居住,均有各自的裝飾藝術,通過各氏族間經常的來往,裝飾圖形彼此鑒戒、彌補滲透,最終產生了整體苗繡的藝術特點。
貴州省是苗族的關鍵居住地,也是苗繡工藝發展傳承的重要地域。在這里苗繡由于部落分散所以其發展特點也不盡相同,類別可分為雷山苗繡、花溪苗繡以及劍河苗繡等。
貴州省雷山縣位于黔東南,是苗族的首要聚居地之一,這里是雷山苗繡的發源地。雷山苗鄉人民的衣飾直至今日仍富有自身的傳統特征,出色卓越的刺繡工藝和色彩鮮明的設計讓人贊不絕口,雷山苗服由苗衣、百褶裙和彩帶裙組成,衣服上的刺繡在顏色運用上極為豐富,技法上也是變化多端。其紋飾則多數是動植物及吉祥圖案,同時,還有一種特有的文字衣,主要是為了傳達內心、表達心情和對未來的無限憧憬。雷山苗繡與形制相關聯的刺繡技法亦有其獨特性,如繡法中的雙針鎖繡和絲絮貼繡等,同時,在刺繡圖案上大膽運用多維立體設計及譬喻、暗喻等表達手法呈現出別具風情的民族審美特性。
貴陽市花溪苗繡在苗繡技法發展傳承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主要傳承表現技法為花溪苗族挑花技藝。據記載,起初花溪苗族主要采用蠟染技藝,后來發現挑花可使得繡品色彩豐富,更具表現力和層次感,便逐漸在蠟染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挑花,挑花工藝便漸漸有了自己獨具特色的呈現技藝及創造手法。常見的挑花圖案包括牛頭、羊頭、浮萍、荷花、銅鼓、銀釵、太陽、燈籠、燕子及苗王印等。花溪苗秀挑花技藝具有記錄歷史、表達愛情、描繪愿景等作用,同時,這種特殊技法可使得整件苗繡作品更加精美,具有很強的裝飾性。花溪苗繡特殊的挑花工藝讓其逐漸變成這支苗族的象征和記號。挑花在花溪苗族的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等日常生活中都有大量的運用,使得這項有著較強藝術感和獨創性的工藝得以傳承。
劍河苗繡則主要以錫繡為代表,苗族錫繡以藏青色織布為介質,將金屬錫絲條繡于紋樣中,銀白色的錫絲與傳統繡線對比鮮明、光澤度好且質感較強,與苗族銀飾相輔相成,極為華麗。錫繡技藝獨特,做工周密、材料罕見且工藝龐雜,具備較高的觀賞和珍藏價值。其主要具有以下特點:首先,顏色鮮亮明快,苗繡中色彩主要為紅綠色,紋樣復雜多變,整體色相愈加燦烈華麗;其次,圖案形狀夸誕活躍,藝術源于生活,苗繡紋樣是對苗人真實生活的重現,通過藝術抽象進行夸張變形再創造;最后,錫繡作品整體設計富有形式美和對稱感,各不相同的物象相互配合、宛然如生,富有濃郁的民族氣息和藝術感染力。以上特點讓劍河苗繡成為苗繡類別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可抹去。
圖案內容的選擇是人們審美意識的反映。苗族同胞醇厚簡樸、辛勞果敢、熱情好客,是人們眼中熱愛自然、對生活充滿希望和憧憬的民族。其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各種裝飾圖案,會借多種多樣的自然形象來體現歡慶祥瑞、年豐節氣等生活光景,借此體現內心情感,祈求幸福安康。苗繡紋樣形式大多來自生活體驗,其在藝術再現中根據藝術美的原則,聯系工藝加工的特征實現再創造,以天馬行空的工藝表現,對整體間不同的部分進行取舍,使之比現實中的實物更明晰強烈。本文從苗繡圖案中的神獸紋樣、動植物紋樣以及苗繡圖案的色彩特點來分析其文化意義。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苗繡圖案中的神獸紋樣,因為苗族是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民族內不同的分支為數盛多,而且在歷史不斷地演變中,慢慢出現了相對分散、互不同屬的特點。各地氏族有各自的主體內容。例如,蠻氏族以鳳為代表,戎氏族以龍為代表,夔氏族以麒麟、獅子為代表等。苗族人認為“萬物有靈”,透過人們的聯想便形成了具有不同尋常的力量且寄托人類精神載體的某種神靈,記載神靈形象的載體便成為了圖騰。苗繡圖案中的神獸紋樣主要為龍、鳳以及麒麟,苗繡中的龍圖騰稱之為苗龍,其代表著吉祥富貴,是守護神獸。在苗族人民心中可以保護苗族世世代代的子孫幸福安康、繁榮昌盛。苗族人民將各種神獸圖騰用苗繡描繪出來,體現了其民族對自然萬物的敬仰、對先人和圖騰的崇敬以及對民族精神的傳承弘揚。苗繡中的神獸紋樣是古老民族內心信仰的物化形式,是千百年來的精神積淀,具有深遠的內在表現。
其次,苗繡圖案中的動植物紋樣是苗繡中最為豐富和多樣的,這些物象包括鹿、猴、狗、楓樹、桃李、牡丹、芙蓉、金瓜、蝴蝶、魚,等等。其中,鳥形圖案主要是代表男性,苗秀中的鳥類圖案具有較強的寫實性,最具代表性的“姬宇鳥”在苗族人看來是具有神奇力量的大鳥,形象千變萬化豐富多彩。在苗族人心中它代表著男性的勇敢堅毅、無懼無畏,能夠為人們解決困難,庇護他們。而代表女性的則是魚形圖案,在《中國生殖崇拜文化論》中有道“祖先以魚表現女陰,從中可以看出人們對魚的向往和欽慕,這種羨慕不是一般的羨慕,而是對魚生殖能力旺盛的羨慕,即這種崇拜也不是宗教意義上的動物崇拜,而是對魚生殖能力旺盛的崇拜”。因此,魚的意義便和苗族繁衍后代息息相關,此后女子生育后代往往用魚形圖案表示。例如,苗族新婚新娘的服飾上就會運用大量的魚形圖案,且皆是體型飽滿豐潤,表示孕育、萬世昌盛的含義。同時,苗族人心中的魚是可以不受限制隨處穿梭的,體現出了苗族人對自然和自由的追逐。在苗繡植物紋樣中,楓樹的運用是最為廣泛的。楓樹是村寨護寨與風水的圖騰,代表著神圣,傳說蚩尤是苗人的先人,他死后化作了楓樹。楓樹顯現著他們先人的靈魂,與氏族的來源密不可分,苗族裝飾圖案內容一般都來源于生活,而特定的生活條件使得苗族生活的地方植物種類繁多,俗語有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苗族人民接受著自然的饋贈,以其特有的方式來感恩自然敬畏自然,將各種植物圖案應用于苗繡之中,使其在人們日常中的形象更加明晰美妙。
最后,苗繡裝飾紋樣種類繁多,苗繡的色彩關系與圖案形象相輔相成,讓人產生最直接的視覺感受,對苗繡賦予了更富有感情的美感。與其他刺繡不同的是苗繡色彩和圖案關系反差較大,其中,最常運用的色彩為紅、黑、青等。史籍中多有記載苗族“好五色衣裳”,其在配色上沒有禁忌,用紅配綠、紫配綠、紫配黑,人們常識中覺得不相匹配的色彩組合,在苗繡中卻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夸張卻又和諧。質樸而自由的表現形式是真正的“道法自然”,苗繡圖案的豐富源于其豐富的精神世界,紋飾有他們對傳統的傳承,有對自然的摹擬,有他們對美好事物的超時空歸納。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向未來邁進的腳步不斷加快,舍棄了本該對的事情,也忽略了應該重視和發揚光大有傳承和保護意義事物的價值,這是人類歷史和文明不可或缺的譜寫方式,且以千百年的古老藝術精神傳承著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內涵。現代人們追求方便快捷,這種耗時費力的傳統手工藝漸漸衰敗,其生存條件岌岌可危。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苗繡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超卓優美的工藝和無與倫比的銀飾讓人驚嘆,已被認證為是最華麗的刺繡工藝。如果現在放任不管,就等同于親手毀滅這一民族工藝。媒體報道稱,百年后,中國人要研究苗族的服飾文化,或許要到法國的博物館來研究。
中國少數民族僅占總人口的9%,其貧困人口卻占中國貧困人口的1/3,少數民族社區女性在發展規劃決策中缺乏話語權。少數民族地區擁有豐富文化資源,但缺乏將文化資源化為生計手段的觀念,機構運作和商業管理的能力欠缺,這些都將成為日后推進項目的主要目標。幫助、協助少數民族社區女性將苗繡工藝傳承下去,發展出去,讓其身在家鄉就能實現脫貧致富。首先,要盡快將苗繡的專門技藝與圖飾申請專利保護,保證其知識產權和民族藝術資源不受侵權;其次,要在繡品的推廣上更廣泛地賦予其地方民族文化元素,使其神秘的審美觀念和趣味更為人所知;最后,應建立包括網絡銷售在內的更多銷售渠道,在這方面地方政府應有所作為,如斯,方不至于使苗繡工藝到達瀕臨失傳的地步。
苗繡能發展到今天,憑借的不只是其豐富的圖案紋樣和超絕的刺繡工藝,還有隱藏在身后的鮮明的民族特征。苗繡是苗族文化代表符號,在時間歲月的浸潤中慢慢傳承、演變和創新,愈發深化了苗繡圖案的語言與內容,以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時代印記走向世界。在更加注重保護民族文化設計的當下,苗繡的藝術價值不斷地為人所了解,而且會被大量地運用到現代設計中去。傳承每時每刻、不分大小,是人類生活延綿的一部分,苗繡就是人們不能放棄的偉大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