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青
江漢大學設計學院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生活水平的急劇提升,互聯網和手持移動設備已經成為人手必備的產品,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了改變,不再需要守著電腦去獲取或者發布信息,人們隨時隨地可以實現娛樂、消費、導航等功能需求,于是移動終端上致力于滿足時代需求的APP(即第三方應用程序,或簡稱移動應用)便應運而生,且這些移動應用的呈現內容和交互方式越來越豐富和復雜,尤其近幾年來扁平化的設計手法在用戶界面甚是流行,因其簡潔有序的極簡設計受到了市場的喜愛,現針對這種趨勢總結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APP以驚人的速度每時每刻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在如此龐大的信息量中,沒有特色的APP會被人完全忽視,幾乎每個開發者或設計者目的都是要做出讓人眼前一亮、被其吸引、產生共鳴并很想下載使用的APP。這種吸引力正是通過核心的圖文或色彩得以實現。這樣的設計并不是標新立異,而是要讓受眾以直觀的方式理解和參與其中。
或許在數碼設備普及度不高的若干年前,擬物化有著不可磨滅的功效,尤其對于孩子和老人來說擬物化的設計更加直觀有趣。例如,一個仿真溫度計或照相機的icon很容易讓用戶識別并預知其功能,但當人們對數字化的依賴程度大大增加的同時,原本的擬物化或產品化的APP界面設計日漸暴露其局限性,一方面源于對真實世界的經驗和認知,使得可供擬物化設計選擇的具有明顯識別標記的代表性物品數量有限,導致擬物化設計趨于形象的同質化。另一方面,很多被選設計物品本身就是工業時代的舊產品,因為時代的發展而不具備連續性和傳承性,導致設計的新鮮感不足。并且在熟悉各種APP的使用規則和移動設備的系統后,人們不再需要依賴寫實的視覺成像去引導操作。于是扁平化這種摒棄高光、陰影及透視感效果的設計迎合了當代人的口味,通過抽象、簡單、符號化的設計元素來呈現視覺效果。那些一目了然的矩形色塊、非襯線大字體,搭配一流色彩的設計被應用在功能簡單的APP界面上,光滑且現代感十足,簡約且易讀,讓看久了擬物化的用戶感覺煥然一新。
早在1971年,經濟學家赫伯特·西蒙就對現代人的注意力匱乏癥做出了最好的診斷: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因此,信息的聚斂必然意味著注意力匱乏。如今全新的社會形態造就了新的商業環境,人們通過快餐式媒體觀察世事,通過消費撫慰心靈,通過無所不在的娛樂釋放壓力,通過虛擬網絡建立與真實世界的聯系,每天通過各種即時通信從生活的間隙獲取信息。這些來自于傳統與現代、全球與本土、虛擬與現實的種種碰撞交融,使一切都變得那么零碎。人們雖然獲得非常多的信息,但卻沒有深刻的理解和記憶,人們的生活更加“碎片化”、注意力更加分散,這些信息瞬間成為過眼云煙。每當有新設備和技術進入市場之時,其功能和推動交互發展的程度總會引起用戶的注意。不論是文字、音頻還是視頻,對媒體內容的攝入大概是用戶使用設備時的最主要活動,而在這種情況下,需要確保的是界面不會影響界面內容的攝入過程。
扁平化的界面設計更具規則性,柵格式的布局讓頁面更有層次感,利落清爽,無需過度的裝飾和過炫的設計。基于以上這些,扁平化設計與響應式需求相遇了,并有極高的契合度,兩者聯手引領了一個時期的潮流。扁平化的界面設計正是將這種碎片式的信息愈合在一起供用戶閱讀和了解,能急速激發情緒,提高用戶主動參與APP活動的熱情。就好像信息技術推進了信息的碎片化,再由技術推進信息的整合。更強的信息整合是未來社會所需要的,而設計本身需要做的,則是適應信息碎片化時代,從碎片信息中系統地獲取有效信息,而不是被太多碎片轉移注意力。
此外,各種移動設備受到屏幕大小、程序和系統的限制,如iOS系統、Android系統等,使得設計師和開發者發現,當APP界面設計過分依賴紋理、投影時,畫面一旦收縮為更小的尺寸,效果便達不到理想狀態。且不同系統的界面風格和界面交互習慣不同、不同款式的智能手機持有不同的分辨率,而一款APP的設計是需要其在不同系統或不同分辨率下都能適用,這就要求在進行移動應用的界面設計時,要充分考慮移動端的多分辨率,以及界面中要表達的信息重點是否在任意分辨率下都能完整清晰地展示出來、設計的界面視覺風格是否與相應系統風格相符合,所以需要顯示更加簡潔明快的圖案和字體。而扁平化設計沒有太多的構成要素,能讓頁面加載速度更快、收縮彈性更強,無需為不同的屏幕設計不用的圖案,從而使得APP運行和使用起來更加簡便。尤其在手機上,因為屏幕相對較小,使得這一設計手法在用戶體驗上更有優勢,更少的按鈕和選項使得界面干凈整齊,使用起來格外簡單。
完成一整套清晰的APP界面圖,首先要明確這一產品的目的和需求,意圖明確之后,經過再三斟酌,設計框架才得以形成。縱觀市面上已有的APP,產品項目的落地基本包含戰略層、范圍層、結構層、框架層和表現層五個層面,從市場分析到邏輯框架的搭建再到設計的展示,扁平化設計手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功不可沒。
首先,隨著各種尺寸的可聯網設備的普及,APP界面受大勢所趨而務求更加流暢,而與之相應的,就是扁平化設計風潮。盡管不需要特別的美學,但也可以說扁平化設計相比其他風格來說能夠更易于輔助響應式設計的美觀。簡化設計的優勢在于能夠降低頁面重量從而減少加載時間,同時它也能在不同的屏幕上切換自如。小的模塊對于用戶來說更能吸引注意力,能應用于各個領域,使用起來更加高效。扁平化的設計能夠讓用戶在不同的移動端設備上有一致性的體驗,能夠自己擴展或者收縮從而適應任何屏幕的尺寸,設計師可以很靈活地控制界面分割塊的比例并且適應彼此。例如,在觸屏上,操作它就像按動一個按鈕一樣不需要花費多少精力,不會被多余的裝飾迷惑。另一方面,在與程序員和工程師合作的時候,簡化的界面更容易溝通,使開發變得更加簡單。同時,扁平化的界面設計可以減少加載圖片時對服務器的請求次數,因為用單一的色塊取代了復雜的背景圖片,其尺寸明顯小于內容豐富的圖片,便于在任何位置使用而不耗費太多內存,降低了服務器的壓力,同時提高了頁面的加載速度,節約了用戶的流量。當用戶收到“磁盤空間不夠”的提示時,會馬上查看手機上已經安裝的應用并開始選擇刪除的對象。如果一個移動應用體積很大,占用了移動設備上過多的容量卻并未提供等同的價值,那么只能后會有期。而采用扁平化手法設計的界面能夠保持應用在體積上足夠輕量,能夠使產品在APP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其次,APP界面中涉及行動或者任務導向的觸控目標,應盡可能地使它簡單且容易點擊。例如,為老人設計時要考慮觸控時的抖動因素,同樣為兒童設計時需要考慮點擊的不準確性,因而運用簡化的扁平式設計手法能夠在圖形資源周圍增加留白區域,以便本質上提升觸控面積,幫助提升完成任務的速度。這樣對比之下便暴露了一些擬物化界面設計并沒有著重實現功能化而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視覺陰影和質感塑造上的缺陷。
此外更重要的一點在于刪繁就簡更能呈現產品本質。APP界面的扁平化設計能夠從用戶的心理層面出發,簡化圖片乃至在一些細節上做出改善性的設計,使用戶更專注于界面內容而不是令人目眩的設計元素,提升移動應用的使用連貫性。
扁平化設計簡潔、清新的風格較之以前的擬物設計給人耳目一新的視覺新感受,猶如饕餮盛宴后清爽的風味小菜,有心曠神怡之感。但如果深入探究扁平化設計深受喜愛并受到廣泛追捧的原因,就不能簡單地歸結于大眾對前期設計的審美疲勞。扁平化界面設計成為一種流行趨勢源于它自身的優勢,但APP界面中視覺表現手法的選擇既不能一味地跟風,也不能片面追求視覺沖擊力,必須要以良好的信息架構及交互模式為基礎,否則,也將會被其他設計手法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