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嘉倩
云南師范大學
應試教育是我國典型的教育模式,考試分數在中國來說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考核標準,在體育課中將技術動作的學習放在首要地位,而忘卻了體育課的實際意義——強身健體,因此,學生對體育課重視程度不高,久而久之,中國大學生身體素質逐年下滑,令人堪憂,增強大學生身體素質工作刻不容緩。在高校中開設武術課程的必要性毋庸置疑,武術是中華民族國粹,學校是培養祖國接班人的絕佳之地,能夠將中華武術很好地傳承和弘揚,讓學生體驗學習武術的樂趣、強身健體。
學者宋睿、吳馬和白松等在關于高校武術開展的研究中,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對武術運動有較高的興趣,并對其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武術是中國優秀傳統體育項目,有增強體質、修養身心和防身自衛等功能,長期堅持武術鍛煉能培養大學生吃苦耐勞、剛毅堅卓的品質,提高人文精神和個人素質,增強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緩解學習壓力。武術課對場地沒有過多的限制,地面寬敞、平坦皆可練習,技術動作簡單易學,套路風格眾多,非常適合當代大學生。因此,在高校開展武術教學是完全可行的。
學者顏輝萍、馬光等在研究中指出,高校里很多武術教師不是武術專項,武術理論知識和技術都比較薄弱,基本上都是男武術教師,應適當增加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具備二級運動員以上資質)的女教師。職稱的評定往往是和科研掛鉤的,加強、提升中青年教師的科研水平是當務之急,應開展學術講座、課題的申報技巧,以及設置科研獎勵等。教師自身應互相交流教學經驗,不斷地提高教學水平。同時,有學者提出部分任課教師知識更新速度慢,教學觀念落后,教學內容、方法陳舊,教師本身對傳統武術的理論知識了解不夠深入,導致學生習武的興趣減少,甚至產生厭煩情緒,因此,應加強武術教師培訓機制,提高教師的武術業務水平,加大武術教師職稱提升步伐。
周濱、王才船、馮杰榮等人在《武術教學改革的立足點及具體改革思路》中提到,教材內容也只注重套路的統一化、規格化等外在合理性,普遍局限于20世紀60年代編制的初級三路長拳、初級劍術、初級棍術、簡化二十四式太極拳等,忽視了武術隱含的技擊功法與內在合理性,也體現不出武術技擊本身內含的多元性與復雜性。武術理論部分也只是介紹武術競賽裁判法方面的知識,體現不出武學的人文精髓。這些教學內容既反映不出武術體系的整體面貌,又忽略了高校學生的心智發育水平與時代發展需要,導致學生普遍出現喜歡武術卻不喜歡武術課的現象。高校的教育體制改革由于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導致教學形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在教學過程中,武術教學內容僅僅抓住技術方面,要求學生能夠流暢地完成技術動作就可以了,忽視對學生智力因素和武術文化內涵的教導,學習結束后學生只會刻板地做出武術動作,卻不明白其中的真實意義。武術教學內容沒有結合當今學生的需要而設定,且教學模式單一,隨著時代的前進武術套路逐漸向競技化方向發展,原本的地域、民俗特色漸漸消失,使武術教學更加枯燥無趣,導致很多學生原本對武術感興趣,卻逐漸失去了學習武術的欲望。
羅爽、劉軍曉、王俊峰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授技術動作,更應重視對學生“德”的教化,培養學生淡然寧適的內心境界,在武術的教學中注重把學生的心性、靈性相結合,用武術中的“德”感化學生的心靈,實現心靈的凈化。在高校大力推廣武術段位制的授課模式,能夠有效完善教學內容和提高教學質量,以此激發學生對中華武術的學習興趣,不僅能學到武術的攻防技擊技術,還能進一步了解武術文化內涵,磨練意志,增強體質,塑造身形。教材是武術理論基礎的載體,教師可以將武術文化內涵和理念寫入教材里,將著名武術專家的動作示范講解圖和名師名言編至進去,讓學生先根據教材自習,再通過教師做示范動作更直觀地學會實戰技能,親身感受到武術文化底蘊。
目前,我國高校開展武術教學的綜合情況還是不錯的,有利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武術運動,養成健康科學的運動習慣,親身感受武術文化內涵,促進身心健康全面發展,但需要改進的是,應結合社會的發展和需求來制定教學內容,始終堅持武術教學目標,努力探索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拓寬教學的思路,激發學生的習武的興趣,起到良好的健身和娛樂效果,使武術的理論知識成為促進學生就業和終身發展的必備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