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淑春
摘要: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合理的實驗和正確的引導可以培養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探索科學世界的奧秘。因此,本文在研究中探討了小學科學教學實驗中比較常用的教學方法。希望可以為小學科學教學實驗活動的開展提供一些建議和參考,幫助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策略;實驗教學
小學科學教學離不開正確的實驗活動。根據相應的學科課程內容,在結合小學生心理特點和操作要求的情況下,引入實驗教學,使小學生能夠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探究。以趣味實驗活動,把復雜科學知識變成學生更容易理解的內容,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提升學生的知識素養與操作能力。
一、引導學生參與,激發實驗興趣
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環節中,教學實際上具有挑戰性的。因此,在實現科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關注以科學實驗為基礎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讓小學生在體驗科學實驗的過程中增加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敢于參與、敢于操作,激發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其中,將生活中的一些日常情況與科學實驗的學習緊密結合,也就是聯系生活元素。讓小學生在感悟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讓學生更樂于參與實驗學習。趣味性的科學實驗自然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科學教材里的許多實驗都是基于課本內容進行改編,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的過程中,加固學生對這一知識體系的理解。科學實驗室目的比較明確的探究活動,講解的過程十分關鍵,通過幽默風趣的講解方式,學生對這一個實驗會產生一定的探知欲望。
比如在《空氣有質量嗎》這一節內容時,首先提出質量的問題概念,何為質量,質量又出現在我們生活的哪一個地方?針對課本里的實驗,主要是用打氣筒給皮球充氣,這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主動去完成。就像吹氣球一樣, 皮球里的空氣也會越來越多,皮球會更加圓鼓。教師將班級里的學生分成6大小組,每個小組一個皮球,讓學生自主去完成加氣的一個過程。然后,教師可以提出的如何把氣放出來?讓學生盡情地交流與探討,能夠想出問題的答案。如何印證皮球里是有空氣的?學生在整個實驗的環節會自發地去探索,因為這是一個實驗的根本。
二、巧用生活材料,提高學習興趣
在學生進行科學實驗探究的過程中,對于實驗材料的選擇,教師可以將學生對于實驗材料的選取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尤其是對于實驗材料的選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在滿足教學需求的情況下,可以盡量地與學生的生活貼近,一些可以替代的材料的選擇,能夠增加科學實驗的生活化和趣味化,拉進學生與學習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能夠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培養學生的發散式思維,為學生科學實驗的開展提供更有效的途徑。
比如在科學實驗教學引導的過程中,為了進一步增加學生對于科學實驗的認識,我鼓勵學生通過自帶實驗材料的方式來進行相應的實驗探究。因此,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品,如面粉、醋、洗衣粉等等都成為我們進行實驗探究的材料,在充分與生活結合的實驗探究的過程中,以學生自己準備的實驗材料為基礎,學生更加熟悉。教師在通過進一步對實驗器材的性能進行引導的過程中,讓學生在自主性探究的學習中,更快樂的融入學習中。而且,對于學生自帶的實驗材料,學生往往會有較大的投入度,整個實驗探究中的學習效果也有一定的保證。
三、做好真實記錄,指引自主觀察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實驗的探求興趣很高,他們會主動地探討問題的本源,更會結合教材的內容去詢問教師各種各樣天馬行空的問題。實驗能夠激發學生的科學思維,通過動手去完成某一個實驗,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在低年級階段,教師會帶領學生完成一整個實驗,學生只需要觀察現象以及寫下心得即可。六年級的學生在做實驗時,教師應當有意識地讓學生自主地去完成實驗的一整個過程,從器材的準備到真實的記錄,學生要自主地去探索。
記錄是科學實驗活動的重要環節,如何高效地將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記錄,是學生在自主觀察中要考慮到的問題。數據作為科學探究的證據與資料賦予了整個實驗靈魂性的表達,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做實驗記錄單時,要是要使用一些簡單且喜聞樂見的方式。針對一些直接觀察到的現象時,實驗單上可以進行留白,讓學生自由發揮。實驗的自主觀察是整個科學過程的重點,對于標本的觀察,對于基礎顯微鏡的使用,都需要學生自主地探索,能夠對工具的使用以及現象的觀察更加深入。
四、結語
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科學教學課程,不論是在教學的深度還是廣度,都能夠實現一定的延伸與拓展。總而言之,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引導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到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需求,還要在與生活相結合的學習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引導,才能真正實現學生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任見.談開展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意義與方法[J].數碼設計(上),2021,10(3):191.
[2] 張酉昂.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探究性的策略研究[J].科教導刊-電子版(上旬),2020(5):176-177.
[3] 辛強.淺析有效開展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