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賢珍
摘要:我們做教育的人,不管孩子是多么調皮,他也有優點。作為班主任,我們需要用萬分的耐心,足夠的細心,去發現孩子的優點,用心去的潤澤孩子,感化孩子,使他們享受學習的快樂,茁壯成長。
關鍵詞:班主任;育人故事;三心觀
一個班級就是一個小社會,而其中的每一位成員,卻是每一個家庭的整個世界。如何讓這個小社會和諧運轉,積極向上,讓身處其間的每一位成員快樂成長,幸福學習?這將關系到每一個家庭的幸福和諧。所以,作為班主任的我們,任重而道遠。著名特級教師薛瑞平老師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一書,給了我很大的觸動,靜思之余,我就用“耐心、細心、用心”的三心觀,來影響班級里的每一位孩子,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
一、耐心:信任喚醒靈魂
班級中,往往有兩類孩子最令人頭疼。一類是有個性,喜歡調皮搗蛋的孩子。他們常常不受規則制約,“猴子屁股坐不住”。一類是無個性,凡事總是慢一拍的孩子。他們往往比較安靜,自卑與孤獨是他們的伴侶。如何處理?我的育人觀是:不給孩子貼標簽,用耐心換取孩子的信任,引導他們跟上班級的步伐。
做法一:小組合作,同步前行
我的班級是由七個合作小組組成的集體。合作小級以四到六人為宜,每位成員的組成都要精心安排。自覺型的孩子配上文提到的第一類孩子一個。學霸型的孩子配上文提到的第一類和第二類孩子各一個。在階段學習中,對這兩類孩子的進步有極大幫助的組長雙倍獎勵。(我們的獎勵是班幣)每天的學習、勞動、紀律等任務完成后,全員過關,每位成員雙倍獎。于是,這些最不待見的孩子,成了各學習小組爭相獲取的搶手貨。在小組成員的帶動下,所有的孩子都在前進。
做法二:給予機會,刷存在感
在我的班級里,有多少孩子就有多少職務,給他們帶上小小的頭銜,他們就樂于承擔。對于每天自覺完成工作的孩子,放學時,都會樂呵呵地到我這里領取獎勵幣。我在分給他們獎勵幣時,給每人一個大大的擁抱,說上一句感謝的話語。于時,班級里的每一位孩子每天都能得到老師的一個擁抱,然后滿懷愉悅地回家。這種存在感,讓孩子與老師之間沒有了隔閡,滿滿的信任感實踐著“一個都不落下”的教育理念。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遲早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在孩子上學的初始階段,不給他們貼標簽,讓他們認為自己的存在對班級的重要性,那么每一個孩子的進步不單是為自己,更為集體。所以,孩子的學習自覺性得到喚醒,學習動力得到提升。
二、細心:經典潤澤童心
喜歡“素讀”經典課程創始人陳琴老師的“文字是修正靈魂的良藥”這句話。在我的班級工作中,不說大道理,不扯著嗓子黑著臉,有的是每天晨讀午誦《弟子規》《朱子家訓》《論語》《詩經》中的經典語段。于是,就有了:一個孩子拉窗簾很用力,我說:“緩揭簾”,孩子們齊答:“勿有聲。”這位孩子聽到后立刻放慢拉窗簾的速度。分中餐時,我會邊分邊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孩子們就會邊念邊按需索取,不會浪費;一天早上,在校門口,我們班的韋東明因為一點小事打自己的母親。值日老師把孩子帶到教室跟我說明情況后,我就讓孩子們齊誦《詩經·小雅·菉莪》五遍,當讀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時,孩子的眼里就滿含淚水,隨后打電話跟母親道了歉。
這樣的教育場景一次次地在班級里上演,孩子的心靈一次次地得到洗禮。所以,我們要無限大地相信文字的力量,相信經典文字的偉力,讓它們在我們的班級育人工作中,發揮潤物無聲的教育功能。
三、用心:活動助力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育是不露痕跡的教育。而主題班隊活動課正是實施這種教育的最佳平臺。我在組織這些活動時,努力做到以孩子為主體,調動全體孩子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興趣與參與意識,充分發揮他們的育己能力,培養他們從小學會自己管理自己,鍛煉他們敢想,敢說,敢于探索,大膽創新的精神。
于是,春暖花開之際,我們來到“海上花田”,呼吸春天的氣息,沐浴春日的暖陽,觀察春天的植物;在六一兒童節前夕,我們開展“愛心對對碰”義賣活動,用掙來的班幣,購買物品,由“愛心小使者”把這些物品送往福利院;在倡導垃圾分類的環保行動中,我們的“低碳生活,細節做起”活動,讓孩子們明白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學會從日常生活中養成熱愛地球,保護地球的良好品德。
總之,在活動中,孩子們的才能得到了發揮,能力得到了鍛煉,眼界得到了開闊。因為班主任的用心,促成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記得有人說過:“教育不是把桶灌滿,而是把火點燃。”班主任作為這把火的點燃者,需要“耐心、用心、細心”的“三心觀”去支撐,去把控。相信有了這“三心”的陪伴,我的育人之路將會越走越寬闊。
參考文獻:
[1]沈華芳.“三心式”寬容激發學生上進心[J].青年文學家,2010(03):26.
[2]馮維希.塑“三愛”“三心”“三術”教師 建一流師資隊伍[J].江蘇教育研究,2015(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