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巧,韓 冰
(遼寧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遼陽 111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多次講話中表達了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展現了中國政府與人民的精神志氣,也讓世界認識了一個充滿文化自信的中國。文化自信是新時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基石,然而文化自信并非與生俱來的,需要有針對性的建構和提升。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結晶,深刻影響著中國文化的發展及傳承[1]。因此,本研究針對高校大學生進行半結構化訪談,以此探究新時代大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以及對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提升具有的意義。
因在開放式訪談過程中受訪者擁有充分的自由發揮空間,可以獲得相關主題的豐富數據,故本研究采用半結構化訪談。綜合考量大學生性別、年級、專業及所屬高校類型等影響因素,本研究共采訪了22所高校的38名在校學生,逐一進行面對面或網絡語音通話(針對疫情地區)訪談,每人訪談時間為30~40分鐘。訪談轉寫為文本后錄入NVivo12用于編碼分析,數據分析采用類屬分析法[2]。本研究主要探討兩個問題:新時代大學生如何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新時代大學生如何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文化自信提升的基點。
對訪談文本的梳理與分析顯示,新時代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描述主要集中在:愛國主義(38個節點)、奮斗精神(23個節點)、以和為貴(12個節點)和道德素養(9個節點)(對學生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存在多元理解的節點數量進行重復計數)。
在既有描述中,愛國主義被大學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如有的學生提到:“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提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深深地觸動了我”,有的學生指出:“始終被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精神感染著”。可以說,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岳飛的“笑談渴飲匈奴血”,無一不體現了憂國憂民、竭盡忠誠的愛國精神,時刻激勵新時代大學生懷揣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情懷。
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同樣是大學生心中重要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中華兒女秉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奮進,始終堅持不屈不撓的抗爭。因而才產生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偉大的抗戰精神和偉大的抗疫精神,這些偉大精神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提供了強大力量。
通過訪談發現,新時代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還包括以和為貴,以及人與自然的天人合一、人與家庭的和睦協調、人與人的和諧相處等。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思想之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很多內容都是基于這一核心觀點應運而生。比如,二十四節氣就是順應大自然變化指導農民耕種。人與家庭的和睦協調不僅是適應古人的家傳祖訓,也是順應現代社會發展趨勢的迫切需求。人與人的和諧共處則是根植于東方文化的社會理想,雖然新時代大學生具有強烈的個人意識,但是對于“和為貴”依然具備深刻的認同意識。
最后,還有很多學生提到了高度自覺的慎獨精神及敬老愛幼、尊師重道、溫良恭儉讓等傳統美德,在此統稱為道德素養。慎獨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準的試金石,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形成了尊老愛幼的社會風尚,以及“程門立雪”的優秀典范,而溫良恭儉讓更是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風度、性格及修養。
調查顯示,新時代大學生雖然面對著多元思想文化的碰撞,但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依然豐富且深刻,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擁有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強大的文化凝聚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經過漫長歲月逐漸沉淀積累下來的,是道德傳承、文化思想、民族精神觀念形態的總和[3]。大學生的文化取向不僅會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整體的價值取向。因而,大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知水平與程度既反映了國民文化自信的水準,也關系著我國文化生態的發展質量[4]。研究表明,新時代大學生普遍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利于強化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品格(15個節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利于增加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定力(13個節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利于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擔當意識(8個節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利于強化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品格。自信是個人對自我能力與價值的積極肯定,文化自信則是對自身民族文化的悅納和認同,大學生文化自信品格的強化有利于其堅定民族自豪感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念。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有助于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在精神層面支撐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樣能使大學生面對多元文化滲透和沖擊時,能夠具有獨立的思考判斷能力,在迷茫中找到人生價值,抵住誘惑,實現人生價值、社會價值和民族價值的統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利于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定力。青年階段是個人價值觀與思想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理想信念的確定離不開清醒的文化自覺,深厚的文化基礎和強烈的文化自豪感是青年實現理想的精神之鈣。深刻理解并領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生魅力,可以更好地幫助大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5],在提振當代大學生民族認同感與國家復興信念的同時,助推高校培養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利于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擔當意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更是中華民族戰勝種種艱難險阻的偉大精神瑰寶。作為一種積淀性文化,其傳承、弘揚與發展對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肩負歷史使命的棟梁之才,大學生唯有全面發展自己,更好地積淀自己,才能成為社會需要的時代新人。因此,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便成為關鍵。首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在學習實踐中理解內化,融于個人綜合素質與能力之中,不僅能夠提振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而且有利于大學生將其內化為民族自豪感,形成勇往直前的不竭動力,進而外化為實際行動,助推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與繁榮。其次,應充分調動大學生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作為新時代主力軍的大學生更應了解中華民族歷史,秉承中華文化基因,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理應起到先鋒模范作用。
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客觀需求,也是新時代大學生提升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同時,充分尊重、傳承、弘揚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因此,從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調支撐,教師文化引領與學生文化自覺的互補兼容,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融通共進三個方面,探討中華優秀文化視域下大學生文化自信提升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高校是培養優秀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主要陣地,高校思政課程作為大學生思想武裝的重要場域,思政教師積極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程教學中,是推動建設有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根本前提。通過思政課堂開展以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為重點的人文關愛教育,從而使學生不僅能夠擁有豁達的心胸、開放的心態,并且逐漸學會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的關系,立足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進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養體系的整體建設中。
同時,重視并改善高校思政教育課程,優化思政教育工作體系與教育理念,從單一化的“思政課程”向多層面的“課程思政”轉化,即便是洋氣的外語課程也可以蘊藏并賦予思政內容與價值[6]。如高校外語教學中介紹美國夢的同時,引導學生認識并理解中國夢的深刻內涵,其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結,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使學生樹立起民族自信。
教師的文化引領與學生的文化自覺互補兼容,有利于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全面傳承、弘揚與發展。無論是思政教師還是專業課教師,都應具備根據時代需要選取適配對應課程的傳統文化精華的能力,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落實到日常教學過程中。唯有如此,才能濡染大學生的精神,潛移默化形成完善的心理機制,助推其自覺擔當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同時,要順應時代與歷史發展的潮流,敢于創新,才不會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被淘汰。首先,教師應注重傳統文化的價值發覺與當代轉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代文明相融相通,與新型課堂相輔相成,從而在把握好歷史與現實結點的基礎上,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續煥發時代生機。其次,教師不僅要促進教育模式與內容的創新,更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尋覓精神棲息地,強化精神內核。例如,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內容選擇權和自主探究時間,引導青年學生找準自身文化的民族屬性和時代定位;結合時代背景教學,鼓勵學生深入挖掘傳統節日中的時代價值,圍繞傳統節日開展一些喜聞樂見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秉承勇于追求文化認知的態度,感受傳統節日的魅力,以進一步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的融合。
長期以來,通過廣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經形成系統而科學的理論教育方法。然而,單一化的課堂教學與理論教育,只能通過文字圖片或者視頻的方式,向學生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種局限于學校和課堂的灌輸式教學,無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與精神。因此,為增強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可以通過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融通共進的方式,在課堂教學之余,多組織學生參觀歷史文化古跡、博物館。同時,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在校園內開展傳統文化宣傳專欄,鼓勵學生們在情景劇中飾演歷史人物,通過角色扮演、情景體驗等沉浸式感受融入歷史長河。學校還可以組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知識競賽、游學或者征文等活動,通過有趣的互動,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喜愛和興趣,進而提升文化自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思想精髓,是五千年華夏文明的結晶,蘊含著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氣質,是中華民族的獨特標識,是中國社會、政治、經濟乃至教育的根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與發展是文化自信的精神之源,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不僅能夠提振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而且有利于將其內化為民族自豪感,形成勇往直前的不竭動力。從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調支撐,教師文化引領與學生文化自覺的互補兼容,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融通共進三個方面,探索中華優秀文化視域下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提升,對于進一步研究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具有一定的理論與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