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恩
【摘 要】目的:探討分析內科患者采用護理風險管理的臨床運用效果。方法:選擇本院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內科患者作為研究主體,納選對象共計78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勻劃分為兩組,每組各39例,常規組采取常規護理管理,觀察組則采取護理風險管理,組間對比兩組護理質量及不良事件。結果:與常規組進行比較,觀察組各項護理質量評分均明顯比常規組高,組間對比(P<0.05);同時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概率5.13%遠遠比常規組低,組間對比(P<0.05)。結論:采取護理風險管理能顯著提升護理質量,還能減少不良事件發生機率,臨床應用價值顯著。
【關鍵詞】內科護理;護理方法;護理風險管理;護理效果;服務質量
Observation on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in internal nursing
Li Baoen
Xia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Cangzhou City, Hebei Province, Cangzhou Hebei 06225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in internal medicine patients. Methods:The internal medicine patient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20 to July 2021 were selected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study. A total of 78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They were even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each with 39 cases, the conventional group Routine nursing management was adopted,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The quality of care and adverse ev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routine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s various nursing quality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routine group,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groups was(P<0.05); at the same time, the 5.13% probability of adverse ev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far lower than that of the routine group,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groups was(P<0.05). Conclusion: Adopting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and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adverse events.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is significant.
【Key?Words】Internal Medicine Nursing; Nursing Methods;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Nursing Effects; Service Quality
內科護理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而且內科疾病通常都是慢性病,受長期疾病折磨,患者的身心不僅會受到嚴重的摧殘,而且還會大大增加護理難度。再加上患者常常伴有很多不良的情緒,使得易引起護患糾紛。而護理風險管理能夠根據患者實際情況,予以有效的解決措施,還能降低護理風險[1]?;诖?,文章以內科患者為例(研究時間: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應用護理風險管理的方式,相關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內科患者作為研究主體,納選對象共計78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勻劃分為兩組,每組各39例。常規組,男性18例,女性21例,年齡25歲~74歲,平均年齡(53.39±1.69)歲,糖尿病患者有13例,心血管病患者有11例,腦血管病患者有15例。觀察組,男性17例,女性22例,年齡25歲~75歲,平均年齡(53.78±1.79)歲,糖尿病患者有15例,心血管病患者有11例,腦血管病患者有13例。對于上述數據資料,兩組差異不顯著(P>0.05)。
1.2 方法
1.2.1 39例常規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包含平常的生活護理、用藥指導、飲食護理以及生命體征監測等多個方面的護理措施。
1.2.2 39例觀察組患者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即:(1)管理培訓:對護理工作者展開法律與法規培訓,并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確定自身的權利和職責,這樣在工作中能防止風險事件的發生。還要安排護理人員進行模擬演練等,從而培訓患者的風險事件應急處理與應變能力[2]。(2)提高護理能力:可以通過定期開展業務培訓、護理技能還有考核等,督促醫護工作者時刻保持積極學習的態度,拓寬自己理論知識面,提高護理能力。(3)加強護患溝通:醫護工作人員應以溫和、積極的態度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詳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想法,幫助其消除負面情緒,使其以樂觀、健康向上的心態來面對疾病。(4)改善就醫環境:應及時的更新院內各種警示以及路線標識,并派專人來維持秩序,不定期檢查醫院和各個病房存在安全隱患。
1.3 觀察指標
兩組護理效果均在干預30天后評價,觀察指標包括:護理質量以及不良事件。護理質量:包含基礎護理、護理文書、護理安全以及理論知識等4個項目。不良事件:包含給藥錯誤、醫療糾紛以及跌倒3個項目[3]。
1.4 統計學指標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分析護理質量
與常規組進行比較,觀察組各項護理質量評分明顯比常規組高,組間對比(P<0.05),見表1。
2.2 對比分析不良事件
與常規組進行比較,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概率5.13%遠遠比常規組低(P<0.05),見表2。
護理風險有著后果嚴重、不確定、復雜以及水平高等特征,在具體護理的工作當中,應用護理風險管理,能降低對患者傷害,還能降低醫院運行成本。由于內科疾病種類繁多,且患者發病比較急,因此在對其實施護理措施的時候,應當對風險展開深入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決策略,進而全面提升護理質量和服務水平,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4]。因此,在內科護理工作中,必須注重護理風險管理開展,盡可能避免護理風險以及護患糾紛發生,從而提升護理質量和患者的滿意度。
在此次研究中,對39例常規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對39例觀察組患者予以護理風險管理的方式。結果顯示,與常規組進行比較,觀察組各項護理質量評分均明顯比常規組高,組間對比(P<0.05);同時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概率5.13%遠遠比常規組低,組間對比(P<0.05)[5]。表明護理風險管理的方式在內科護理中運用效果顯著,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沈燕,楊春燕.護理風險管理在心內科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衛生產業,2018,15(17):89-91.
[2] 童孝清,方琴.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臨床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45):246.
[3] 舒梅.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醫學食療與健康,2020,18(3):113,115.
[4] 王紅麗.基于循證護理的風險管理模式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應用[J].河南醫學研究,2019,28(7):191-193.
[5] 田玉霞.全面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衛生產業,2020,17(18):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