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思陽 洪猛
【關鍵詞】參觀規范教育;青少年觀眾;博物館教育;行為學習理論
【摘要】在文化與旅游不斷融合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為了學習、休閑或娛樂走進博物館。然而,個別觀眾在參觀博物館時常出現一些不文明的行為,如何防止這些行為的發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無論從理論層面還是從實踐層面來看,行為學習理論在開展博物館參觀規范教育中都具有一定的適用性。以青少年觀眾博物館參觀規范教育為例,可以將其分為參觀規范意識的養成、參觀規范的策略練習、規范參觀行為的獎勵與不規范參觀行為的制止三個部分。其中,采用規范先行、榜樣示范等方式培養規范參觀意識是博物館青少年觀眾參觀規范教育的基礎;在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中適當設計一些與參觀規范相關的環節與課程進行參觀規范的策略練習,是對規范意識的強化和對規范內容的宣傳;獎勵規范行為和及時制止不規范行為既是規范策略練習的輔助手段,也同樣可起到強化規范意識和宣傳規范內容的作用。三個環節相輔相成,可以共同促進博物館青少年觀眾參觀規范教育工作的開展。
在文化與旅游不斷融合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為了學習、休閑或娛樂走進博物館。然而,個別觀眾在參觀過程中會出現一些不文明的行為,如何防止這些行為的發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作為“非正式教育”的主要場所之一,博物館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社會教育職能,借鑒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學習理論,開展觀眾參觀規范教育,以避免不文明行為的出現,為公眾創造良好的參觀學習環境。
青少年是博物館的主要觀眾群體之一,且青少年階段是個體價值觀和行為規范養成的關鍵時期,具有極強的可塑性,科學合理的社會教育能夠對青少年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本文以青少年觀眾為主要研究對象,借鑒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已取得大量實踐成果的行為學習理論的相關內容,探討如何開展博物館觀眾參觀規范教育。
一般而言,行為規范教育屬于道德教育的范疇,其核心內容是教育學生如何做人以及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為習慣[1]。而博物館所具有的公共場所屬性及其收藏物品的特殊性,使其對觀眾的參觀行為有較高要求,因此,可以將博物館對青少年觀眾開展的、在參觀博物館時應具有的文明行為習慣的教育稱為“博物館青少年觀眾參觀規范教育”(以下簡稱“參觀規范教育”)。
參觀規范教育旨在通過科學的理論與方法幫助青少年觀眾養成文明的參觀行為習慣。無論從理論層面還是從實踐層面來看,行為學習理論在開展參觀規范教育中都具有一定的適用性。
行為學習理論是行為主義心理學派關于學習的理論,在教育學習理論中占有重要地位。華生、斯金納是行為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他們認為學習是外部刺激與個體行為的聯結[2]。之后,班杜拉對該理論做了進一步的拓展,提出學習可以看作是一個認知、行為與環境共同交互的結果[3]。行為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行為目標的清晰性,將知識的相對固定作為教學的前提[2]。對比來看,博物館參觀規范的內容相對明確、固定,這與行為學習理論開展教學的前提較為契合。同時,個別青少年觀眾無法表現出規范的參觀行為,主要有兩種可能性:一,青少年觀眾缺乏對參觀規范的正確認知;二,青少年觀眾已經對相關規范有了清晰的認知,但受所處環境、朋輩群體的影響已經形成不規范的行為習慣。這些因素正與個人認知、行為的強化和環境刺激等行為學習理論發揮作用的著力點相對應。所以,從理論層面看,行為學習理論與參觀規范教育具有高度的適配性。
斯金納曾提出一套對行為問題的干預程序:制定明確規則、強化恰當行為、忽視不恰當行為[4]。這一干預方法常被用于學生課堂問題行為干預中,效果較為顯著。從實踐的背景和目的來看,引導青少年參觀行為與干預中學生課堂行為有著相似之處,均是在某一特定空間環境下對不符合該空間規范的青少年行為進行干預。因此,從實踐層面來看,斯金納的行為干預方法對于參觀規范教育也應具有一定的適用性。
檀傳寶在總結行為學習理論及相關教育實踐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被稱為“行為訓練法”的德育方法。該方法通過價值領悟、策略訓練、獎勵與懲罰等方式,鞏固個體的道德信念,磨礪其道德意志,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5],不僅可以鞏固道德知識教學的成果,而且有利于道德技能訓練和價值觀念的培養,在包括課堂教學在內的各類教育活動中被廣泛采用。從博物館教育實踐角度看,行為訓練法的可操作性較強,能夠較好地融入已有的博物館教育活動中。因此,本文將行為訓練法引入參觀規范教育,將其內容分為參觀規范意識的養成、參觀規范的策略練習、規范參觀行為的獎勵與不規范參觀行為的制止三個方面。其中,規范意識的養成奠定了規范策略練習的基礎;規范策略練習不僅是對規范參觀行為的強化,也是對規范意識的強化和對規范內容的宣傳;獎勵與制止則是規范策略練習的輔助手段,同樣能起到強化規范意識和宣傳規范內容的作用。三個環節相輔相成,可以共同促進參觀規范教育的開展。
行為是意識的體現,只有先樹立參觀規范意識,才能形成規范參觀行為。而在培養青少年觀眾的參觀規范意識的過程中,必須要認識到,部分表現出不文明行為的青少年觀眾并非有意做出不符合參觀規范的行為,而是不了解參觀規范的具體內容,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參觀行為存在問題。比如在觀眾留言簿中曾有一位家長語氣強烈地質問博物館工作人員為什么阻止孩子在展廳內吃東西、觸摸展品,雖是個例,卻也反映出確有部分青少年觀眾甚至成年觀眾完全不知參觀規范為何物。因此必須加強參觀規范的制定與宣傳,同時借助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的力量,通過多種方式,擴大參觀規范教育的影響力,促使青少年觀眾形成規范參觀博物館的意識,養成文明參觀博物館的行為習慣。
(一)參觀規范的先行與宣傳
制定參觀規范是開展參觀規范教育的基礎。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行為塑造的過程,這個過程的第一步就是確定目標[3]。在沒有目標行為的狀態下,青少年觀眾會按照自己原有的習慣行動,就有可能表現出不符合參觀規范的行為。有學者提出并經課堂實踐證明,在小學課堂管理中應用一種“先行策略”,即在上課前先制定明確的課堂規則,可以有效減少課堂問題行為的發生頻率[4]。借鑒這一成功經驗,博物館在開展參觀規范教育時,應該先制定出明確的規范,表明其希望觀眾在參觀過程中呈現出一種什么樣的行為狀態,為青少年觀眾提供可參考的標準。
從內容來看,參觀規范可分為普遍性規范和特定性規范兩類。普遍性規范是在大多數公共場合中都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如不亂扔垃圾、不大聲喧嘩、愛惜公物等。特定性規范則是在博物館這一特定場所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一般包括不在展廳追逐打鬧、吃東西,不觸摸玻璃展柜等。根據博物館類型的不同或展覽主題的差異,特定性規范的內容也有所不同,比如歷史類博物館基本陳列一般不允許觸摸展品,而部分現代藝術類展覽和自然類展覽則允許觀眾零距離接觸部分展品,以更好地感受展覽所傳遞的信息。博物館應根據自身的定位和展覽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參觀規范。
參觀規范制定之后還需要將其有效地傳達給觀眾。青少年觀眾只有對參觀規范有足夠多的感知,才能對其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從而逐漸將規范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并在以后的參觀中隨時進行自我監督與自我強化。然而,筆者實地調查后發現,部分博物館對于參觀規范的宣傳還存在不足甚至缺失。如僅在展廳門口豎立一塊明顯的參觀規范提示牌,提醒觀眾“保持安靜,文明參觀”,其他地方則提醒得不夠明顯,甚至缺少提醒。當前我們處于一個傳播業態、傳播技術迅速更新的時代,博物館應充分利用各種傳播媒介,將參觀規范信息更加清晰、有效地傳達給觀眾。尤其是對于青少年觀眾而言,除了在館區張貼公告、宣傳標語和發放宣傳手冊等較為傳統的宣傳方式外,還可以利用形式更加活潑的電視、廣播、網絡等傳播載體,提升宣傳效果。比如,可借鑒影院、游樂場的安全宣傳短片,將參觀規范行為用動畫短片的形式呈現出來,并利用LED顯示屏在觀眾排隊等候區循環播放,在緩解青少年觀眾排隊等待時的枯燥乏味的同時,加強博物館參觀規范的宣傳。此類宣傳片還可以推送到博物館的網上預約窗口以及官方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平臺上,使博物館的潛在觀眾也能了解參觀規范的內容。中國國家博物館就在這方面進行了嘗試,不僅制作了“文明參觀,從我做起”的宣傳動畫短片,還繪制了宣傳漫畫,在微信、微博等平臺上進行發布(圖一)。博物館還可以與青少年廣泛接觸的綜藝、動漫等電視節目以及手機游戲、網絡游戲運營平臺合作,拓展參觀規范的傳播受眾。湖南衛視綜藝節目《天天向上》中曾有一個“中華文明禮儀之美”小課堂板塊,以情景劇的方式為大家展示中華文明的禮儀規范,博物館可以參照這一模式,與當下熱門的文博類綜藝平臺合作,在其中添加“博物館中的規范禮儀”內容,宣傳參觀規范。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宣傳標語,還是動畫短片,都應該使用較為溫和且富有趣味性的語言,使其更容易被青少年觀眾注意到繼而接受其中包含的參觀規范信息。比如河北博物院將帶有卡通形象的提示標語粘貼在不同區域的地板上(圖二),四川建川博物館聚落則將寫有“我們不說話!讓文物說話!”“噓,別蓋過歷史的聲音!”等提示語的標牌放置在展廳內、文物旁,隨時提醒觀眾文明觀展。
(二)參觀規范教育的榜樣樹立
參觀規范意識的培養單憑博物館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博物館與家長、學校、社會等各方形成合力。充分發揮家長、老師和流行偶像等青少年群體重要他人或榜樣[6]的力量,對于培養青少年觀眾的參觀規范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1.家長與老師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若家長在參觀時做出大聲喧嘩、外放音樂等不文明行為,必然會對孩子的參觀行為造成不良影響。家長不僅要以身作則,杜絕不文明行為,還應對青少年的參觀行為進行引導、監督。美國史密斯博物學院曾提供了一系列針對家長的參觀博物館建議,其中明確提出要讓孩子在參觀前了解參觀博物館的行為準則[7]。作為對青少年影響最大的人之一,老師在參觀博物館時的行為同樣會被青少年觀察并模仿。博物館應重視家長、老師的“言傳身教”作用,積極向他們宣傳參觀規范內容,不僅要讓家長和老師為青少年觀眾的文明觀展發揮示范作用,還應鼓勵他們在家庭和學校教育中有意識地進行參觀規范教育,引導青少年將參觀規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文明參觀博物館成為青少年的一種自發行為。
2.流行偶像
對于青少年觀眾,博物館還可以借助偶像的力量宣傳參觀規范。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在青少年階段,個體的模仿對象選擇更加集中,流行偶像、政治人物等可以對其產生更強大且持續的影響力[8]。青少年易于接受自己所喜愛的偶像的觀點,并樂于模仿其行為。目前已經有很多博物館嘗試利用明星效應來擴大宣傳,吸引青少年觀眾,例如敦煌博物館贈送給王一博印有敦煌藝術圖像的定制款滑板,北京衛視《上新了,故宮》欄目邀請鄧倫、周一圍等嘉賓帶領觀眾更深入地了解故宮博物院等,在參觀規范教育中同樣可以借助偶像的影響力。比如,與一些明星合作,邀請他們在各自的社交平臺中發布文明參觀博物館的相關信息,或者將他們規范觀展的過程制作成短視頻、微電影等上傳到網絡上,引導青少年模仿學習。
參觀規范的策略練習,指依據規范內容,在博物館內有目的地開展針對青少年觀眾的文明參觀行為練習活動,旨在幫助青少年觀眾將規范行為運用于博物館參觀實踐中,是參觀規范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博物館可以在社會教育活動中適當設計一些相關的環節和課程,為參觀規范教育提供“練兵場”。
(一)參與模式下的參觀規范教育
參與模式下的博物館教育活動,指的是博物館設計的一些角色扮演類活動,通過讓觀眾參與博物館事務加深其對文物和博物館的了解,如許多博物館開展的常規教育項目“小小講解員”,長沙博物館開展的“市民值班館長”等。在開展參觀規范教育時,博物館可以開設“小小志愿者”“文明禮儀官”一類的角色扮演活動。自2016年開始,長沙市教育局與多所公益文化事業單位聯合開展了“小小‘館’理員”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在該活動中,各文化單位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與需求,設置不同的崗位供青少年參與體驗(圖三)。其中湖南省博物館設置了“文明小使者”崗位,其職責是指引觀眾參觀,提示文明參觀,崗位設置的目的之一就是讓活動參與者通過文明行為的監督與指引了解規范、遵守規范,做文明禮儀的傳播者。通過參與此項活動,青少年觀眾不僅鍛煉了社交能力,還培養了文明參觀的意識和行為習慣。
(二)在博物館現有社會教育活動中融入參觀規范練習
除了開展參觀規范專題教育活動外,博物館還可以在已有的較為成熟的社會教育活動中適當融入參觀規范教育的內容。
館校合作是博物館發揮教育職能的重要途徑。2020年9月30日,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發布了《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倡導推動博物館教育資源開發應用,拓展博物館教育方式途徑,建立館校合作長效機制,加強博物館教育組織保障[9]。在此背景下,博物館可以與中小學展開深入合作,將參觀規范的內容寫入教案、融入課堂,并將對該規范的實踐列入教育目標,引導青少年在學校組織的博物館“第二課堂”活動中相互監督,文明觀展。活動結束后還可鼓勵青少年分享在活動中看到的各種文明參觀行為,以強化他們對參觀規范的認知和實踐。

博物館開展的主題社會教育活動中都可以適當設計一些與參觀規范教育有關的環節。以長沙博物館開展的“文字的旅行”青少年導覽活動為例,在該活動中,參與者需要在教育員的帶領下觀察展廳中的文物并完成導覽單(圖四)。為避免出現影響其他觀眾的不文明行為,活動開始前教育員會告知參與者需要注意的行為規范,在這一過程中即可適當加入參觀規范教育的有關內容,如閱讀參觀規范的文字材料、展示各種參觀行為的圖片或播放相關視頻等。
此外,博物館可以在館區內開展的青少年教育活動中引入“小組互評”模式,在活動前對參與者進行分組,并告知他們規范參觀也是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活動結束后會進行組內互評。行為互評可以使活動參與者具有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的雙重身份,轉被動為主動[10],從而提高他們的自我監督與控制能力。這樣一來,參與者們在活動中就會有意識地遵循參觀規范,以后參觀博物館時也會自覺表現出符合參觀規范的行為。
無論規范與否,博物館青少年觀眾的參觀行為常常表現為一種慣性行為。行為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在強化、反饋下形成刺激與反應的聯結[2]。根據這一觀點,博物館可以通過獎勵規范行為和及時制止不規范行為來促使青少年觀眾養成規范參觀博物館的行為習慣。
(一)獎勵規范參觀博物館的行為
青少年觀眾在參觀過程中表現出的規范行為,常常被博物館默認為一種“應有的行為”而不做出任何的反饋。但實際上,對行為規范的學習是一個需要強化的過程,如果某些規范參觀行為只是偶然性行為,沒有及時得到強化,那么這種行為再次出現的可能性就會降低[3]。

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對有機體行為的強化方式可分為直接強化、替代強化以及自我強化三種[11]。對于那些已經養成良好參觀習慣的青少年觀眾,獎勵他們的規范行為可以起到直接強化作用,促使他們繼續保持這種行為習慣。當這種獎勵場景被其他青少年觀眾觀察到時,就可以產生替代強化的作用,促使其表現出相同的規范行為。自我強化則是個體做出預期行為時給予自己的獎勵,博物館可以培養青少年觀眾的自我強化意識,鼓勵表現出規范參觀行為的青少年觀眾對自己進行肯定或獎勵。
博物館可以將培養參觀規范行為作為開展各項青少年教育活動的教育目標之一,并對目標的達成給予獎勵。舉例來說,博物館的大多數青少年教育活動都需要在展廳內進行,教育員可以在活動開始前提出明確的規范行為要求,并在活動結束時為達到要求的青少年觀眾蓋上獎勵印章或者授予榮譽稱號。而在參與人數較多的團體活動中,則可以由老師、教育員以及團隊成員共同評選出在活動中表現出規范參觀行為的標兵,授予榮譽稱號或贈予紀念品。
對于自由觀展的青少年觀眾,同樣需要對其表現出的規范參觀行為給予獎勵。考慮到博物館是一個特殊的學習場所,沒有傳統意義上的老師,對青少年觀眾規范行為的獎勵主要通過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來實現,且獎勵的形式應以精神獎勵為主,如對規范參觀的青少年觀眾予以微笑、點頭或者口頭上的簡短贊許等。同時,由于工作人員精力有限,博物館還可以積極號召陪同參觀的家長、老師以及其他同伴在青少年表現出規范參觀行為時給予肯定性的回應。
(二)及時制止不規范參觀博物館的行為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曾提出三大學習規律,包括準備律、練習律和效果律,其中效果律強調,一個行為若是得到了令人不愉快的反應,其再次產生的可能性就會降低[3]。據此可知,及時制止青少年觀眾的不規范參觀行為可以有效降低這種行為的發生頻率。反之,如果不規范參觀行為不能被及時制止,那么這種行為再次出現的頻率就有可能增加,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破窗效應”——人們會默認這種行為在博物館內是被允許的,從而誘發更多人表現出不規范參觀行為。此外,及時制止不規范參觀行為還可以幫助青少年形成正確的“自我言語”,以進行參觀行為的“自我控制”。“自我言語”指個體提供給自己、用于指導自身行為的言語,根據行為學習理論中以自我言語為中心的自我控制方法的理論[3],當不規范參觀行為被制止時,青少年觀眾會認識到這種行為不符合規范,外部的制止語言就會內化形成正確的“自我言語”,當他想要再次表現出這種不規范行為時,“自我言語”會進行正確的行為指導,抑制不規范行為的出現。
對不規范的參觀行為及時予以制止是博物館工作人員的職責。如一些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會在展廳內使用“禁止使用閃光燈拍照”“請勿大聲喧嘩”等提示牌,用以勸阻觀眾的不規范參觀行為(圖五)。使用廣播播放參觀規范提示語和工作人員的口頭提醒也是博物館常用的制止不規范參觀行為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工作人員不能僅僅提醒青少年觀眾他的行為不合乎規范,更重要的是要告訴他們為什么這樣做不對,以及正確的行為是怎樣的,這樣才能幫助青少年觀眾理解參觀規范,更好地做出規范行為。比如,當有青少年觀眾使用閃光燈對文物進行拍照時,工作人員可以走到他身邊提醒:“閃光燈會對文物造成損壞,您可以關閉閃光燈后再進行拍攝。”此外,應充分發揮同行者的監督作用,家長、同伴等也是制止青少年觀眾不規范參觀行為的重要力量。相較于博物館工作人員,他們的制止也更易于被青少年觀眾接受。
另外,博物館還可以借助一些儀器設備,在保護文物的同時制止觀眾的不規范參觀行為。如中國國家博物館在開放展示的石天祿周圍安裝了探測安保設備,如果觀眾超過警戒線觸摸文物,安保設備就會發出聲音進行制止(圖六)。

作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課堂”,博物館除了傳播文化知識外,在幫助青少年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方面也肩負重任。博物館青少年觀眾參觀規范教育是一項需要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工作,在具體實踐中,教育學和心理學的一些理論對于開展該項工作均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本文僅是拋磚引玉,相信隨著更多學者有意識地將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引入博物館的教育實踐,博物館教育會愈發專業化、系統化,并在社會教育領域中日益彰顯其優勢與魅力。
————————
*本文為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歷史學專業實踐育人體系的創新與應用”(編號:2019GJJG013)研究成果
————————
[1]聶琴.探析日本中小學行為規范教育[J].現代教育論叢,2008(5):83—86.
[2]周成海.基于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主要特征與信念基礎[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1(32):49—51.
[3]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136—150.
[4]席楠楠.小學教師應對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現狀及干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15.
[5]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61.
[6]賈曉雙.家庭中幼兒規則教育的現狀及對策[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9:8.
[7]鄭奕.博物館教育活動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101.
[8]鄭紅,戴佳鵬.社會學習理論視角下責任倫理培育路徑探析[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20,22(2):93—96.
[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EB/OL].(2020-10-20)[2021-10-30]. http://www. moe. gov. cn / jyb_xwfb / gzdt_gzdt / s5987 / 202010/t20201020_495770.html.
[10]吳遐,高記,劉兵.以評促學:基于三元交互決定論的同伴互評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20,41(4):58—64,77.
[11]斯滕伯格,威廉姆斯.教育心理學[M].張厚粲,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