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教社科〔2014〕3號)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語言習慣、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情感認同的集中體現,凝聚著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道德規范、思想品格和價值取向,具有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為重點,著力完善青少年學生的道德品質,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養?!?/p>
一、植根傳統文化,進行學科滲透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2017)》指出,“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
如何將傳統文化與學科教學有效結合一直是近年來各中小學研究的重要抓手。我校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將傳統文化融入學科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例如班隊會課師生共練硬筆書法活動,語文學科開展的經典誦讀課與書法課,數學學科的珠算課,英語學科的傳統節日習俗體驗課程,音樂學科的樂器課程(豎笛,古琴,葫蘆絲,陶笛等),科學課在物質科學領域與技術工程領域相關課程中進行傳統文化滲透(如材料的認識,北京四合院瓦片的調查,四大發明,工具的歷史與起源,橋的搭建等),體育學科中融入傳統體育項目的教學,美術課的畫作欣賞課和繪畫課等。
二、探索傳統文化課程實施模式,推進教學實踐
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是豐富的知識寶庫和課程資源,我校積極探索傳統文化課程實施模式,采取基礎課程滲透、特色課程與課外拓展相結合的模式,推進和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學生增強 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1.開設傳統文化類社團、選修課程,深入傳統文化教育
我校一至六年級開設了國學誦讀、圍棋、課本劇表演、戲劇、書法、繪畫、沙畫、剪紙、陶藝、皮影戲、戲曲、京劇、武術、葫蘆絲、兒童國畫、快板、大鼓等豐富多彩的選修課,進行傳統文化普及教育。與此同時,開設武術、京劇、書法、皮影、篆刻、國畫、面塑、陶藝、古箏、民樂、圍棋、風箏、茶藝等社團類特色課程,為學生個性的發展、視野的開拓、興趣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與此同時,特色課程也為參賽校隊輸送專業人才,在各級各類比賽中屢獲佳績。通過基礎課程與特色課程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感知和體悟傳統文化的魅力,深入推進傳統文化教育。
2.開展傳統文化實踐活動,感悟傳統文化魅力
傳統節日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教育內涵。我校利用傳統節日開展主題班隊會,學科實踐活動和主題活動等系列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活動。例如以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元旦等傳統節日為契機,通過組織祭掃先烈、吟誦詩詞、制作月餅、猜燈謎等活動,將傳統美德教育融入其中,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感悟并傳承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
3.依托研學旅行,汲取傳統文化精髓
2017年,《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利用歷史博物館、文物展覽館、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地等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p>
《北京市關于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要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依托社會大課堂,統籌實踐活動各環節,完善中小學實踐育人體系?!?/p>
我校通過設計不同年段的研學旅行課程,
發揮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的重要作用。依托社會大課堂,構建實踐育人體系,通過教育基地加強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更加全面地認識歷史傳統、文化積淀等,進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民族文化自信。以“尋訪六朝古都,尋夢江南名校-研學活動”為例,學生們在研學旅行途中不僅體驗優秀傳統文化技藝、感悟文化精神、了解民族歷史和文化,還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集體觀念和團隊協作精神。最好的課堂在路上,研學旅行課程有助于學生們開拓眼界,親身感悟民族歷史和文化,有利于滲透和培育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強化教科研支撐,發揮教科研先導和引領作用
中小學生的民族意識以及對民族歷史文化的了解與情感,決定著未來社會的面貌和民族精神。在中小學各學科有機滲透傳統文化和家國情懷教育是極其重要的。我校成立了校本課程研發課題組,結合各學科特色和學生認知特點開展系列課題研究,以課題項目研究帶動課程改革。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綜合素養
我校聘請校外專家入校進行系列主題教育培訓,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與此同時,我校與校外培訓機構簽訂合作協議,引入專業師資,開設書法課、寫作課、皮影課、戲曲課等,學科教師以助教身份進入課堂,協助教學并學習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提升教師綜合素養,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深入開展提供教學保障。
五、智慧抗疫,推進“教育+互聯網”發展
在“互聯網+教育”時代,家校共育迎來了新的協同契機。網絡上諸如“釘釘”,“騰訊QQ”等平臺,海淀區自主研發的“海淀區中小學資源平臺”,“海淀區教育系統云課堂直播平臺”,這些家校共育的網絡平臺被廣泛使用,對孩子的成長引起了的改變是巨大的。這有別于傳統的教育模式對家校共育的沖擊是巨大的。很多平臺內容豐富多彩,分類具體詳細,但是也不乏商業氣息。我校基于校情和學情,選擇了“騰訊QQ”溝通為主,“海淀區中小學資源平臺”內容整合為輔的形式開展遠程輔導工作。各學科教師通過整合市、區級資源,發送相關教育教學視頻,并設計每日的學習任務單供學生點播使用,通過班會課、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和道德與法治課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