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
【摘? ?要】? 初中歷史教學已經經過了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雖然收獲到一些不錯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比如,教學目標不清晰、教學內容不匹配、教學方法不合適等等,本文主要探討中學歷史教學的三“度”。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學三度;教學質量
每個人都應該做一個“不忘歷史”的人,只有銘記歷史才能夠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擁有前進的動力,這是歷史教學的重要性。教學時,歷史教師應當懷有一顆敬畏的心,學生在學習時也同樣如此。
一、提高教學目標的清晰度
目前,有很多教師設置的教學目標不夠清晰,教學目標過于泛化、空化。比如,“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使學生掌握學習的技能”“培養學生的情感、道德、價值觀”等等。這類教學目標沒有鮮明的特性,每節課都可以用。那是否意味著教師不用認真備課,每次都用一樣的教學目標呢?
清晰的教學目標有三個標準:第一,表達出鮮明的學科特性;第二,突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第三,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有著明確的指向。以人教版初中歷史《開元之治》這一節課的教學為例,本節課主要描繪了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現的盛世,既可以稱為“開元盛世”,又可以稱為“開元之治”。教師為此設置了三個教學目標:(1)掌握并解釋“開元之治”的含義,學會使用歷史語言(唐玄宗開元盛世間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商業繁榮等主要史實);(2)通過多媒體,借助圖片和模型,在腦海中再現“開元盛世”的盛大景觀,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觀察力;(3)總結本節課學過的知識,聯系已經學過的知識了解唐朝的興盛和衰亡的過程,對唐朝的歷史發展有著較為清晰的認識。這三個教學目標的設定達到了課標要求,學生利用歷史事實解釋歷史概念,則表現了學科的特點。學生不僅收獲了知識,想象力、觀察力也有所提高。如果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比喻成一艘在海上航行的輪船,那教學目標的制定可以視為輪船前進所必需的指南針。教學目標的設定不可太過盲目化和隨意化,畢竟這是教學的方向,需要認真對待。
二、優化教學內容的適切度
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認知水平切實安排教學,提高教學內容的適切度。有時,一味按照目錄安排教學,并不是最好的選擇。優化教學內容適切度的前提是教師精準解讀教材,把握考情和學情。
以人教版初中歷史《百家爭鳴》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春秋戰國是社會大動蕩時期,也是學術思想非常活躍的時期,各種學說蓬勃興起。這節課主要向學生介紹了這一時期的學術思想和代表人物。教師研究教材發現,這一課的內容只強調了諸子百家在學術上的地位及他們的思想觀點,是一些理論性的講解,學生可能不太感興趣。課文后面還有課后作業,展示了一些孔子的語錄,旨在引導談一談孔子語錄在現代的教育意義。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其實,學生只要看到這些學術人士的經典語錄,大概就能夠了解他的思想。教學時,教師給學生展示了孔子、墨子以及莊子的經典語錄,學生對諸子百家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比如,道家是樸素的辯證思想。經過這樣一番調整,學生紛紛舉手發言,參與討論這個時期學術大家的思想觀點,并結合現代教育談論學者的學術價值與意義。比如,有學生就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緊密聯系起來。
三、保證教學方法的實效度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不少教育者在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教師在借鑒這些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時,需要保證教學的實效度,防止教學“變味”。比如,有的教師想使用問題驅動式的教學模式,但由于提的問題過多,問得學生一頭霧水。
教學的實效度可以在學生的回答、作業情況中表現出來。以《燦爛的青銅文化》這一節的教學為例,教學時,教師主要使用了三種教學方法:講述法、討論法和觀察法。首先,教師較為系統地向學生講述了夏、商、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引導學生了解青銅文明和奴隸的悲慘生活。接著,教師使用觀察法向學生展示圖片、視頻等資料,學生不僅看到了制造青銅器的高超技藝,還看到了奴隸的悲慘生活。然后,使用討論法,教師以一個問題來考查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比如,“青銅文明為什么會有這么高的成就?”不少學生結合夏、商、周時期的農業、商業、手工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來討論這個問題;還有的學生探討了燦爛的青銅文明和奴隸制之間的關系。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都得到了良好的培養,由此可見,這種方法具有較高的實效度。相反,有的教師過于注重教學的趣味性。比如,過于注重觀察法和討論法,而忽略了講述法,課堂表面上十分熱鬧,實際上實效性難以保證。
歷史教學的三個度也可以看作對教師教學水平的評價尺標。如果教師主導的歷史課堂沒有達到這三個標準,說明教師的專業執教能力還有待提高,需要在課下多學習,多請教,多歸納,多總結。
【參考文獻】
[1]曹文壘.初中歷史教學資源整合利用研究[J].中學教學參考,2015(22).
[2]單麗.試論新課改理念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J].中學課程資源,2015(03).